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这种现象说明( )
A.日本得到西欧国家的强有力的支持 |
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
C.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 |
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促进世界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因素不包括
A.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
C.欧洲统一进程的加快 | D.美苏两国的冷战对峙 |
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朝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导致这一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不包括
A.社会主义阵营的瓦解 | B.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
C.美、日、西欧经济三足鼎立 | D.第三世界崛起 |
左面一幅政治漫画,画中的法国人和德国人(中间两人;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正在讨论,最后达成的共识是
A.我们太小,实在无奈 | B.他们相争,我们得利 |
C.赶快联合,求得生存 | D.各奔东西,争取自保 |
下图是20世纪某一时期大国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
A.甲是英国、乙是中国、丙是法国 | B.甲是日本、乙是苏联、丙是美国 |
C.甲是苏联、乙是日本、丙是中国 | D.甲是美国、乙是中国、丙是苏联 |
2015年10月5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早在上个世纪越南战争期间,北越军队由于流行性疟疾损失惨重向我国求助,1969年2月屠呦呦接受了中草药抗疟研究的任务,经过艰苦研究终获成功。屠呦呦接受此项研究任务的国际背景是( )
A.中苏关系的缓和 | B.中美关系的对抗 |
C.多极化趋势加强 | D.不结盟运动开展 |
英国曾拒绝卷入任何涉及转让国家主权的欧洲一体化行动。舒曼计划公布后,“令英国感到担心的是,戴高乐(法国总统)正在采取行动,企图把欧洲经济共同体发展成为欧洲政治经济联盟。”于是决定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六国就英国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进行谈判。这表明英国
A.想控制欧洲共同体与苏联争霸 |
B.力求挽回被欧洲大陆国家抛弃的命运 |
C.不想失去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
D.借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国际政治地位 |
1975年,邓小平访问法国时指出:“中国是坚决支持西欧联合的。我们认为,西欧国家在联合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进展,这有利于世界局势朝好的方向发展。”“西欧的联合”在当时客观上有利于( )
A.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 |
B.推动中苏两国关系正常化 |
C.消除中美间敌对关系 |
D.改善中国的国际环境 |
“几十年前还统治全球的欧洲大陆的前途这时似乎是暗淡的、危险的。但20世纪50年代后,东欧和西欧各国却惊人地东山再起。这一复兴同中国日益增长的实力和自信一起导致了一种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美苏短暂的首要地位让位于一种新的多元化社会。这实质上意味着全球地方主义的恢复……至少从政治上来看是如此。”上述材料意在说明
A.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
B.美苏两极格局已被多极格局所取代 |
C.世界格局即将呈现“一超多强”局面 |
D.“冷战”时期已呈现政治多极化趋势 |
法国总统戴高乐曾经提出“欧洲是欧洲人的欧洲”“美国不是欧洲的一部分”。体现这一声音的国际舞台上的历史事件有( )
①1945年雅尔塔体系的建立 ②1951年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建立 ③1949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 ④1967年欧共体成立
A.①②③ | B.①② | C.②④ | D.②③④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这说明( )
A.德国和法国之间矛盾消除 | B.德国和法国开始走向合作 |
C.欧洲一体化程度逐步加深 | D.德法已形成政治经济联盟 |
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 )
A.对当前世界政治格局有清楚认识 |
B.当前国际关系中仍存在“冷战” |
C.国际局势紧张,大国对抗日趋激烈 |
D.没有认清上合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 |
二战后,丘吉尔在中立国瑞士发表了一篇演讲 《欧洲的悲剧》。文中,丘吉尔极力呼吁欧洲各国捐弃前嫌,携手共渡难关。丘吉尔认为,欧洲要想从势如累卵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最好的办法就是“重建一个欧洲大家庭”。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丘吉尔极力推动欧共体的成立 |
B.丘吉尔主张和苏联一道建设欧洲大家庭 |
C.这一反思和欧洲整体实力的下降密切相关 |
D.表明丘吉尔反对冷战,维护世界和平的决心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