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视个人自由权利,拒绝现代文明民主化原则的日本明治维新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国力因之迅速膨胀,但也正是这些“成功”,把日本一步一步引向1945年的大崩溃。这说明( )
A.国家发展现代化绝对不能优先发展经济现代化 |
B.国家现代化的前提是必须首先实现政治民主化 |
C.经济现代化的地位不如政治现代化的地位重要 |
D.缺乏政治民主的现代化是一种不完全的现代化 |
明治维新时期,西服流行的同时,和服被当做最华丽的礼服保留了下来;酒吧多起来了,茶室依然是人们的精神净地;西洋歌剧开始唱响,能剧和歌舞伎也在走向兴盛。这反映了当时的日本( )
A.用西方文明提升国民的知识水平 | B.引进西方文化以巩固统治 |
C.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多元共存 | D.西方文明占据主导地位 |
明治维新是世界近代史一次重要改革,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反思,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治维新后,由于商品货币经济的急速发展,国内统一市场的初步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把全国的农业也纳入资本主义发展的轨道。因此,新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必须解决土地问题……明治政府在农民斗争的压力下,担心丧失“民心”,可又害怕真正彻底的土地革命,终于采取了自上而下实行改革的办法。
——伊文成等著《明治维新史》
材料二 在东方后进国的日本,资本原始积累这一历史过程,与英国和其他西欧先进国家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日本地主制度下的资本原始积累,其主要特点不是农民生产手段的被完全剥夺,而是农民剩余产品(剩余劳动)的被剥夺。其剥夺的主要方式,是国家征收地税。
——万峰《日本资本主义史研究》
材料三 改革中获益最多的是地主阶级,地主的地租直接来自佃农的剩余劳动以及部分必要劳动,而不是来自农业资本家的超额利润,这种地租显然带有封建地租的色彩。而地税改革给广大佃农带来的却只有苦难,……地税改革后的日本农村,每年都有大批农户丧失土地,或沦为佃户,或加入城市产业后备军的队伍。
——穆良平《日本地税改革探讨》
(1)据材料一,归纳明治维新后日本农业改革的背景。据材料二,指出中日本地税改革的作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政府在土地和地税改革方面的相关内容。
(2)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评价明治维新期间的农业改革。
“(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对上述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日本积极主动学习西方 |
B.日本学习西方领域广 |
C.选择西方各国最先进的领域学习,学习外来文明与本国国情相结合 |
D.过多学习外国,使日本失去自己的特色 |
齐世荣在《15世纪以来世界九强的历史演变》中认为:“明治维新也存在不足和局限,主要是明治改革的显著不平衡性、不彻底性。改革涉及物质、体制和精神三个层面??”日本明治维新在“体制”上的“不彻底性”主要体现在( )
A.保留了武士特权 | B.继承了原有的幕藩体制 |
C.保留了天皇制度 | D.众议院由皇族和华族组成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苟财用不足,上下奔走衣食,自无暇得顾其他也。果如此,即令仅有海陆军备之严、学校教育之盛,亦徒属虚美,国无其国者,古今万国不鲜其例。
——大久保利通《关于殖产兴业的建议书》(1874年)
当今兵备之急,犹渴之于饮,饥之于食……兵强则民气可旺,始可言国民之自由,始可论国民之权利,始可保平等之交往,始可收贸易之利益,始可蓄国民之劳力,始可保国民之富贵。
——山县有朋《邻邦兵备略》(1880年)
材料二 所有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配合起来,就使我们能够对日本占领地的堡垒和根据地,作最后的致命的攻击,驱逐日本侵略军出中国。
——1936年7月《毛泽东与斯诺谈话》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久保利通和山县有朋的主张。其各自结果如何?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因素”。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英国的立宪政体是新旧社会势力之间达到力量均势的历史结果。在英国社会内部,一方面,布尔乔亚阶级或市民阶级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这一阶级为了保护市民社会和使民间社团组织的自主性不受专制国家的侵夺,并为了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权利和自由,起而与国君抗衡并形成强有力的社会政治势力。另一方面,国君又仍然享有相当充分的权威合法性与尊严,这样,双方就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材料二 明治维新的日本与1918年以前的德国,则属于一种特殊的“非典型的立宪政体”。在这种政体下,立宪只是一种现代性形式的政治符号而并不具有真正限制君权的实质意义。尽管它们采取的是立宪政治的形式,但本质上仍然是权力集中运作的绝对主义国家。德国历史学家蒙森把它称之为“伪立宪绝对主义”。
——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是如何“形成一种相互制衡的关系”的。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与日本立宪政体及其确立方式的区别。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决万机于公议; 上下一心,以盛行经论; 文武一途,下及庶民,使各遂其志,勿使人心倦怠;破除旧来之陋习,秉持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以振汉基。将实现我城市前所未有之变革”。这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从此,日本励精图治,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三 19世纪末,年轻皇帝光绪意识到必要对帝国进行一切彻底的改革。1898年夏他颁发了系列的改革法令,该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法,按西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材料四 史学界有的专家认为,在中国近代化历史进程中,“戊戌变法具有特殊意义”,为此后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全面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基础,其功不可没”。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五条誓文”给日本政治近代化提出了什么方向?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天皇政府在政治上是如何革新的?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3)据材料三概括“百日维新”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4)你认为材料4中的“特殊意义”是指什么?结合材料4中的观点谈谈你对戊戌变法的认识。
日本在向帝国主义过渡过程中,没有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而是建立了近代天皇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明治政府的领导者与封建制度联系密切 |
B.资产阶级还没有克服封建专制主义 |
C.倒幕中日本人民没有受到民主思想熏陶 |
D.1889年的日本宪法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邦人迄今习欧美之风有两误端。其一为不习欧美人之所以致文明之路,而仅习文明后呈现之皮相;其二为应后习之物为先习,而应先习之物为后习,实为颠倒了本末前后之顺序。至此,吾人习欧美之风虽近二十年有余,而似文明开化之物唯止于其外表之相,致使吾国力日渐疲惫,人心日渐陷于浮薄。
一一西村茂树《文明开化的顺序》
(1)材料一的场景反映了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哪一方面的改革措施?这一措施的实行起到什么作用?
(2)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学习西方带来的消极后果及原因。
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就中日两国进行社会变革的内部条件而言,是由于( )
①中国的封建制度具有特殊的稳定性,对社会变革的阻力比日本大
②中国未能如日本那样从旧的统治营垒中分化出一支革新力量
③中国的维新变法缺乏人民群众反封建斗争的配合
④中国的变法是依托旧政权进行的,未发生权力中心的转移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③④ |
今天日本人的姓氏中,大部分是明治时期新起的,其中和地理有关的田中、山下、河上等姓很多,盐田、鸟饲、猪狩等姓则源于生产劳动。这些姓民的出现,主要与明治维新的哪条措施有关( )
A.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 B.“废藩置县” |
C.“殖产兴业” | D.“文明开化” |
(10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日本秩禄公债(废除封建特权身份的补偿金)分配状况表
材料二 采用上下分权的政体,设立公会,以施公明正大的政治时,民皆怀其仁德,视朝廷如父母,万民相亲如兄弟,人和悉齐无疑。至此时,武备方面精神万备,故枪炮船舰方始成为真物,操练教阅也方始成为实用。因此即使有外患内贼也决不足患,国家永久太平,王室永久安全绝对无疑。
——加藤弘之《邻草》
(1)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治维新对日本封建贵族的影响,并指出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变法措施。(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的构想以及“国家永久太平”的目标没有实现的原因。(4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