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宛如英雄
上中学时,教我们音乐欣赏课的老师,五十多岁,长年穿一件旧工作服,颜色像他的脸色一样灰白。他寡言少语好脾气,即使有的同学在他眼皮底下十分调皮,他也从不呵斥。我坐在前排,每次上课总是专注地看着他的眼睛。许多个午后,在沉闷的课堂上,他用一台老式录音机播放许多世界名曲给我们听,引导我们去触摸古典音乐的脉搏。其实,他并不善于表达,当音乐实在精彩而话语又无从继续时,他就猛地转身,用粉笔在黑板上很用力地写下几个大大的形容词。因为太激动的缘故,粉笔常常折断了,他在纷飞落下的粉笔灰中奋笔疾书的样子实在令我难忘。每当他那木讷苍老的脸上显出一种睿智神情的时候,我知道是音乐又一次激活了他。
一天下午,他为我们讲解贝多芬的C小调第五交响曲《命运》第一乐章时,在最初的几个强音过后,他说:“同学们请注意!请注意!”他的双手骤然在空中抓握成拳,一绺白发披到脸前。这时,我听到一段十分短暂明晰的休止。他说,这休止是智者的沉默,是伟大的沉默。虽然它稍纵即逝,但其中饱含着屈辱、忍耐和孤独,又酝酿着愤怒和抗争。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沉默有时具有比喧嚣更强大的爆发力。
“听!仿佛险恶叵测的命运在敲门,那种混乱与恐惧就要扼住我们的咽喉。休止的运用仿佛黎明前的黑暗。大师伸出手,抓住了黑夜的幽灵,把它从深渊中驱逐出来。这种拼搏愈演愈烈,越升越高……”他紧握的双拳渐渐伸开,变成向上托着的手掌,语调也变得舒缓起来,“太阳终于升了起来,凯旋的歌声响了起来,所有的昏暗、所有的忧郁在最后欢呼的激流之前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听着贝多芬的音乐,感到那种热情、振奋、激昂潮涌而来,我渴望更多地了解大师的一生和他的作品,渴望对人生有更深的体会,这一切都是从那个休止开始的。午后的阳光映着老人的白发,他就像一位遥望天际的向导。
多年以后,我逐渐明白,沉默并不是死寂,无言并不代表无心,命运坎坷的小人物也许更能从贝多芬的音乐中汲取到精神的力量。今天,我还远不能说已经听懂贝多芬的音乐,但我读懂了我那平凡老师的内心,他在贝多芬的《命运》中获取了悲壮美与幸福感,仿佛是一位凯旋的勇士。这正如贝多芬本人所说:“谁能参悟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常人无法自拔的苦难。”
即使是最卑微的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也能宛如英雄!
(1)文中的音乐老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请你概括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音乐巨人贝多芬》中,贝多芬对他的客人说:“听我心里的音乐!”本文的音乐老师从《命运》第一乐章的“休止”中听出了贝多芬心里怎样的音乐?(用本文中的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全文,说说最后一段文字的含义和作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对一个“休止”的描述,抒写了音乐老师对生命的感悟。生活中一定有一句歌词或一段旋律曾深深地感动过你,请把你的感受描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苏武,留胡节不辱。
雪地又冰天,
穷愁十九年。
渴饮雪,
饥吞毡,
牧羊北海边。
心存汉社稷,
旄落犹未还。
历尽难中难,
心如铁石坚。
夜坐塞上时闻笳声,
入耳痛心酸。
(1)给下列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塞( )_________ 尽( )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2)找出文中用凄凉的环境描写渲染气氛,表现19年艰苦生活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心存汉社稷,旄落犹未还”一句是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苏武坚贞不屈、效忠汉室的志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表现苏武的坚定立场,体现他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如今,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脑设备已经走进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使用它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发传真,听CD,看VCD,唱卡拉OK……要是你的多媒体电子计算机连接上了贯通全球住处的高速公路,还可以在家中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最新信息。那才真叫“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呢!
(1)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例:(听)广播
( )电话 ( )电视 ( )歌曲
( )电灯 ( )院子 ( )传真
(2)文中省略号表示__________。你试着补上几个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象计算机五十年后将会是什么样的,在社会各行各业中将会起怎样的作用?用一段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变色龙”在生活中常被用来形容那些政治上易变的人物。在自然界中,变色龙是一种极善于根据环境情况迅速改变自己身体颜色,以求得自身隐蔽的小动物。变色龙在热带的丛林中生活,一般是不易被人们发现的。如果你把变色龙从绿色树枝上移到大树干的黄褐色树皮上,你就会发现:转眼之间变色龙的体色就由绿色变成与树皮一样的黄褐色,与周围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变色龙缘何有这么高超的伪装术?动物学家们经研究才弄清楚,原来在变色龙颗粒状表皮上的真皮中,有着许多特殊的色素细胞,它们在变色龙神经的支配下,可以伸长或缩短来改变颜色,从而使身体与环境协调。变色龙改变体色的机能启发科学家们深入地研究它。人们希望有一天也能模仿变色龙,制造出一种可以随环境改变色彩的涂料。如果真能成功的话,那这种东西在国防上必将会成为出奇制胜的法宝。
(1)文中加点的“它”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本文内容看,变色龙这种动物之所以具备变色的本领,是____________________的需要。
(3)“变色龙缘何有这么高超的伪装术?”一句中“高超的伪装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最初的鹰
至今仍很难忘却平生第一次见到鹰时,那种回肠荡气的感觉。在南方,天空基本上是为燕子、麻雀等温柔的鸟类所占据。偶尔于季节更替之际,能遇上迁徙的雁阵,多多少少流露几分阳刚之气。鹰是稀客。
发生在上学路上,我抬头看见一只鸟,漫不经心地滑翔。可能正是其神态,而不是相貌吸引了我——虽然它的相貌与别的鸟也有所区别,譬如周身的羽毛显得粗糙,硬朗,仿佛每一根都被气流鼓满,带有金属的光泽的质感,使我触目惊心的是它的翅膀,一动不动,似乎属于多余的装饰,这不妨碍它比任何鸟飞得更高、更轻松。我简直以为眼前是一只黑颜色的风筝,没有生命,平贴在天空的表面。它是借助什么飞翔起来的?难道仅仅是那股( )吗?我怀疑着。
旁边不断有行人抬起头来,谁还轻轻咂了一下嘴:“那是鹰。”这一个字眼,此刻比什么都能打动我。我如痴如醉地仰望着它,头脑中一片空白,几乎以为在其周游的范围之外,不再有天空。是的,不再有天空,除了那对翅膀,除了那对翅膀所划出的看不见、却扣人心弦的弧线。鹰漫不经心,( )一切的神态让我折服了,哪怕它一声不响,垂着眼睛走自己的路……我望着鹰,血一点点热起来。
附近郊区小学的上课铃响了,我连忙收回视线跑过去。第一节课是在空白中度过的,心仿佛依旧提在半空中。我下意识地在笔记本上画了一只只鸟,虽然画变了形,但我知道它是谁,一下课我就跑到操场上,看见的只是天空,那些云,显得多么虚弱。
至今很难解释那只鹰如何闯进我童年生活的,像一只青筋毕露的手,代表一种精神的力量,( )地把门推开,我觉得一股野性的风扑面而来,每当想起鹰这个字眼的时候。多年之后又在动物园里见过类似鹰的东西,我几乎认不出它来了。那就是鹰吗?作为鹰,必须以天空作为陪衬;而不是牢笼。我固执地保留着它的第一印象,我一生中见过的鹰将只有一只。
(1)将“傲视”“傲慢”“傲气”这三个词语依次填入文中的括号内。
(2)摘录一个写“我”见到“最初的鹰”时感受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摘录文中的一处点题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写了“迁徙的雁阵”有何作用?
(5) “我简直以为眼前是一只黑颜色的风筝,没有生命,平贴在天空的表面。”一句中“贴”字为什么用得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一生中见过的鹰将只有一只”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夜游雁荡山
暮色浓浓,景物朦胧。这浓,浓得像从天上垂下来的巨大的黑纱;那朦胧,又使人感到神秘。
我站在灵峰招待所门口,抬头看山峰,不禁连连叫绝!刚才阳光还未退去,我只感到山峰像刀削斧劈,十分奇特,现在更出奇了。你说暮色浓浓,山峰却轮廓分明;你说景色分明,却又朦朦胧胧。你就先看看合掌峰吧。站在灵峰寺右角看它像一只雄鹰,再看它那锋利的嘴,假如有人去偷神殿的圣器,它一定会扑过去啄他;它那敛翅的神态,仿佛丢一块石头过去,它就会展翅向你扑来。
我一边看一边想,这奇妙的景色不正是来自朦胧吗?如果不是暮色,那山峰所化成的形象就不会这样逼真。我怀着浓厚的兴趣,随着人们走到塔头岭看双笋峰。向西看,山峰像一个梳了发髻的老妇,那眉毛、眼睛、鼻子和没有牙齿的干瘪的嘴巴都十分逼真。她仿佛要与我诉说家务,讲讲儿媳妇的贤惠,儿子的孝顺,邻居的和睦;要与我讲讲现在的生活好起来了,还想多活几十年。再向东南方走过去,老妇隐去了,出来一位老头。这是一位蓄了长须的老头,他立在高山上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月亮出来了,云有时把月亮遮得忽明忽暗的,光线的变化使老头的胡须仿佛微微飘动了。顺着山坡下去,老头归去了,出来一个老僧,在拱着手拜月。故而当地人称这“三景”是婆婆峰、老头峰、僧拜峰。
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破坏了这朦朦胧胧的美。我去看金鸡峰。峰的形状像一个顽皮的小孩,他躲在暮色里探头探脑地窥视对面的山峰,仿佛在和谁捉迷藏。又走了几步,只见一只犀牛正伸长脖子在望月亮,这就是犀牛峰了。
我意犹未尽,只听见有人大叫:“回去了,回去了!”就不自觉地跟了过去,见许多人上了车,我看看车头上的字,都是温州市乐清县几个单位的。他们特地来夜游雁荡山的,我本是因为时间紧才不得已夜游雁荡山,想不到雁荡山的夜景是这么的迷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①连连叫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窥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文章第3自然段,用“______”画出一个比喻句,用“ ”画出一个反问句。
(3)按要求改写句子。
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变为被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出作者夜游雁荡山时看到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月光把山地铺了一层银,我小心地踏着银光,唯恐把这月光踏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董存瑞看看四周,这座桥有一人多高,两边是光滑的斜坡。炸药包放在哪儿呢?他想把炸药包放到河沿上,试了两次,都滑了下来。要是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毁暗堡。就在这时候,嘹亮的冲锋号响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在这万分紧急的关头,董存瑞昂首挺胸,站在桥底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顶住桥底,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闪着火花。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像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他抬头眺望远方,用尽力气高喊着:“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
(1)“万分紧急的关头”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董存瑞冲到桥下时,遇到了哪些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时,董存瑞抬头眺望远方,请你想象一下他仿佛看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_______”画出文中两个描写董存瑞的比喻句。其中第一个比喻句表现了董存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个比喻句刻画了董存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你怎样理解董存瑞牺牲前的呼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冲啊!”之名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竹林
又一次走进竹林,像是走进了世外桃源,心都醉了。单听微风中竹叶的窃窃私语,就足以让人感受到这声音的动人。眼前一片绿色,青翠欲滴。绿是生命的象征,竹林里生机勃勃。
鸟雀在竹技间欢蹦乱跳。它们这儿一声,那儿一调,上下呼应,远近付和,清脆碗转。细看,这些鸟儿五颜六色,姿态各异。噢,它们今天是在竹林里开个歌咏会,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鸟儿见到我,有的羞答答地躲进竹叶里;有的大胆地站在枝叶上,向我点头示意;有的对我的到来并不掠奇,仍在喝着自己的歌。我不禁鼓起掌来,为它们的表演叫好。这下可不妙,它们害怕了,乱遭遭地叫成一团,好像在问:那里来的庞然大物,到这里来捣乱?
有鸟语便有花香。花儿有名的,没名的,朵朵艳丽而芬芳。低头看去,花儿朵朵,一簇一簇的。我真担心,看多了我的眼睛会被染成五颜六色。不过,染了彩也好,看多彩的世界就更方便了。有了鲜艳的花儿,生活中就有了芳香,人世间便充满了温馨。禁不住,我俯身摘下一朵,放在心口。我真希望它能变成我的灵魂。
最妙的是,竹林间竟有一条小河。河水叮咚,更衬托出林中的寂静。偶尔有阳光从竹缝中照到河面上,顿时,小河波光闪动,光芒直刺我的眼睛。河中的小鱼儿异常活跃,在河水中忽上忽下地蹿动着。清澈的河水蜿蜒东去,带着岸边的鸟语花香,去向太阳问好。
(1)根据原文填空。
( )语( )香 欢( )乱( )
五( )六( ) ( )( )欲滴
(2)把第2自然段中的七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写了竹林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最感兴趣的是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式变换。
河水叮咚。
扩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真担心,看多了我的眼睛会被染成五颜六色。
改“把”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文中找出运用了修辞手法最多的一句话,用“_______”画出来,并说出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井冈山是个山多田少、原来人口只有一千多、产粮还不上万担的地方,红军来到井冈山后,人口激增,粮食不够吃,军民用粮主要靠山下宁冈供给。因此,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经常上宁冈运粮,毛委员和朱军长也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和战士们一道上宁冈运粮。
有一天,毛委员穿着一身打补丁的衣服,足蹬草鞋,掮着一条扁担两个布袋到宁冈挑米来了。毛委员到仓库领到粮食装好布袋,运粮的红军战士和老百姓看见了都很受感动,运粮的劲头顿时加大,大家都争着多挑,原来准备三天运完的粮,不到一刻功夫,就挑走了一半。
毛委员挑起粮食和大家一道往井冈山走去,走到黄洋界要爬山了,大家见毛委员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了,心里又是感动又是不安,怕累坏他耽误大事,都赶上前来要替毛委员分担一点。可毛委员(坚定 坚决)不让,一边快走,一边说:“你们担的已经够多了,再加上我的,会把你们累坏,我挑得起,大家各挑各的走吧。要上山了,加把劲到山顶上休息休息。”大家为毛委员这种行动所(鼓励 鼓舞),上山也不觉得累了,跟着毛委员一口气就上到了山顶。
到达山顶休息时,毛委员有说有笑地和大家聊起了天。问大家:“累不累?”大家异口同声地说:“不累!”毛委员微笑地说:“累是累,可是大家不怕累。为了消灭白狗子,我们要不怕吃苦,不怕累,等将来革命胜利了,到处都修上马路,运粮运东西都用汽车,连走路都坐上汽车,到那时就不累了。大家说,对不对?”说得大家都愉快地笑起来,真的把累都忘了,挑起担子又飞快地往目的地跑。往日往宁冈运一趟粮回来要摸黑,可是这天,太阳还没落山大家就把粮运回来了。
毛委员挑米的事在井冈山到处传开了,大家都深受(感激 感动),男女老少,个个都争着参加运公粮,因此粮食堆满了井冈山,保证了军队的用粮,有力地打击了白匪。
(1) 用“\”画去括号内用错的词语。(4分)
(2) “大家见毛委员的衣服已被汗水浸湿了,心里又是感动又是不安。”大家“感动”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不安”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 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毛主席参加挑米这件事,极大地鼓舞了战士和老百姓们运粮的积极性,极大提高了运粮的效率?(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短文,你觉得毛委员是个怎样的人?(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给短文添加合适的标题,写在文前的横线上。(2分)
阅读短文,按要求做题。
毛泽东的亲情观
毛泽东曾把处理亲情问题概括为三原则,即:恋亲不为亲徇私,念旧不为旧谋利,济亲不为亲撑腰。毛泽东同志的这些原则为共产党人的亲情观作了最好的诠释,无疑给世人留下了光辉典范。
毛泽东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在处理亲情方面为世人作出了表率。其他不说,单说对待其爱子毛岸英的严教,就令人感概万千。1946年初,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离别18年的父子团聚,当然是很高兴的。可是毛泽东同志并没有把岸英留在身边。他对岸英说:“你在苏联大学毕业了,还参加过苏联卫国战争,可是你还没有上过中国这个革命大学。你对中国的情况了解得很少。缺乏实践,这一课应当补上。你应该到农村去拜农民为师,在那里可以学到在外国学不到的许多有益的东西。”一九五零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为了送毛岸英上前线,生怕彭老总不同意,备下家宴,为子求情报名。当听到爱子牺牲的消息时,毛泽东说 “谁叫他是毛泽东的儿子”。
亲情是血浓于水的情,是最深厚的情结,人人都有亲情。毛泽东同志为中国革命的胜利献出了6位亲人,他更需要亲情,他更爱自己的亲人,但是他更爱人民,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他可以舍弃自己的一切,这是最伟大的亲情观。有什么比这更高尚,比这更动人?
(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率先垂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慨万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短文中找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
解释( ) 榜样( ) 抛弃( )知道( )
(3)将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泽东处理亲情问题的三原则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写了毛泽东对爱子毛岸英严教的哪两件事?请用最简短的语句作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受和体会,请把你的感言写在下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补丁
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他的衣服、袜子很多都打了补丁。
刚进北京的时候,毛主席住在香山。有一天,他要接见一位客人。警卫员找了又找,也找不到一条不带补丁的裤子。毛主席说:“有补丁不要紧,整齐干净就行。”他穿着带补丁的裤子接见了那位客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主席的生活仍然很俭朴。每次接见外宾,警卫员总要提醒他,坐沙发的时候要把腿收回来。因为他的袜子大多是补过的,往外伸腿,袜子上的补丁就会露出来。
警卫员多次提出,要给毛主席添置一些衣物。毛主席说,国家还穷,不能带头浪费。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共产党人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
◆整篇文章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在文章中画出来。
◆文章是通过两件事写出毛主席生活非常俭朴的。
一件是:
一件是:
◆“没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好做到;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这一条难做到。”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感想?
阅读。
毛泽东与儿女(节选)
毛岸英不幸牺牲了!这沉重地震撼了毛泽东的心灵。他是一位领袖,也是一位感情极其丰富的爸爸。当彭德怀内疚地对他谈起没有照料好岸英时,他久久地沉默着,一支支抽着烟,抬头凝望窗外那已经肃杀的柳枝,轻轻地念叨着《枯树赋》:昔年移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深沉地回忆起岸英短暂的一生。稍停,毛泽东昂起头,轻轻走了几步,激昂地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义事业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儿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
彭德怀默默地听着,眼里饱含泪花。他深知岸英的牺牲,对党,尤其是对毛泽东,是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毛泽东强忍着悲痛,把心血倾注在党和国家的大事上。然而,儿媳刘思齐每周必到的拜晤,对他简直是一场感情上的灾难。思齐每次来,都要问:爸爸收到岸英的信没有?岸英为何几个月不给我来信?……爸爸总是强颜欢笑,装得若无其事地宽慰她。
无情岁月增中减。毛泽东作为爸爸,不能也不愿一直扮演世上最难堪的角色。
两年后,他终于向思齐诉说起毛家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杨开慧、毛泽民、毛泽潭、毛泽建、毛楚雄;还有韶山党支部的毛福轩……思齐越听越不对劲,朝鲜停战协定都签订了,为何岸英没寄片言只字?难道他……她不敢想下去了,反而安慰起年迈的爸爸。这天,她离开中南海时心慌意乱。
思齐又一次去中南海。毛泽东把周恩来请来一起跟她谈心。周恩来委婉地告诉思齐:“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无数战士牺牲了生命,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岸英也是其中之一。”这句话总理说得很轻,传到思齐耳内却如五雷轰顶。她痛不欲生,伏在毛泽东肩上哭呀,哭呀。毛泽东木然地坐着,脸色苍白,心潮翻滚。周恩来让思齐躺在沙发上,他的手碰到毛泽东的手,心里一惊,急忙对思齐耳语:“思齐,你要节哀,你爸爸手都冰凉啦!”思齐一愣,重又哭着去安慰爸爸……
(1)短文的哪部分最让你感动?和爸爸妈妈交流你的想法。
(2)毛岸英牺牲后,毛泽东是怎么做的?从他的做法中,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每个星期扫地7天
澜 涛
26岁的他怀着对人生和梦想的渴求,离开老家湖南到香港。但是,由于人地生疏,加之他英文水平有限,广东话听不懂,又没有任何背景,连连碰壁后,他才在一家公司找到一份勤杂工的工作。
那是一份薪水极低的工作,而每天要做的工作只是周而复始地扫地、清洗厕所等等。这对于带着为改变人生梦想来到香港的他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如果连这份工作也不做的话,他只有饿肚子。
公司每星期正常的工作日只有五天,星期六和星期天一到,其他勤杂工就都迫不及待地跑出去逛街、游玩、放松。他也非常渴望欣赏一下当地的风景,但考虑到周六、周日时常会有人加班,而卫生没有人打扫的话将会一团糟,他便在其他勤杂工出去的时候独自留下来,打扫卫生。虽然这只是一份“额外”的工作,但他依然一丝不苟。半年后的一个星期天,公司老板发现了他这个勤劳的勤杂工,很是惊讶。在了解到他每个周末都是如此之后,第二天,老板找到他谈话,将他提升为办公室的一名员工。此后,他不断被提升。做了几年公司总经理后,他向老板提出要自己做生意,老板欣然同意,并参股他的公司,他由此开始了对梦想更快捷的追逐。
他就是2003年启动了“彭年光明行动”,计划用3至5年时间,捐赠5亿元人民币,为中国贫困地区的白内障患者免费实施白内障复明手术的香港亿万富翁余彭年。
没有人生来财富加身,责任心却可从小培养。每个人都渴求转变命运的机遇,有时机遇很简单,只需要每一天对自己的工作都一丝不苟,而不只是完成所谓的规定。比如,一个星期扫地7天也可以扫出亿万财富。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
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迫不及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括号里加上合适的词。
( )的打击 ( )的风景
( )的勤杂工 ( )的机遇
(3)文中的余彭年为什么会取得成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想对余彭年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小山里的对话
泉水一点一点地滴在一块大石头上。石头对泉水说:“你这软弱的东西,别来碰我。”泉水说:“你说我软弱吗?我还想在你身上打出一个洞来呢!”石头笑着说:“你真有这样大的本领?那么就来打吧!”泉水说:“好,你看着吧!”它一点一点地滴,滴了一年又一年。过了很多年,真的把石头打出了一个洞。
(1)本文写了( )和( )的对话。
(2)选择正确答案,画“√”。
本文告诉我们:
A.不要骄傲。( )
B.微小的力量积蓄起来就是伟大的力量。 ( )
C.不要讽刺他人。( )
(3)想一想,最后石头会对泉水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小故事中,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黄鹤楼送别》片段,完成后面练习。(5分)
黄鹤楼俯临长江,飞檐凌空。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1)用一个词语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2分)
(2)从李白和孟浩然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