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他说:“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材料二:吾以为今日而言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八事者何?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语.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语.
(1)材料一中的“两位先生”指的是什么?
(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什么?
(3)材料二是由谁提出来的主张?他的代表作品是什么?说出新文化运动另外一个代表人物。
(4)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报道,明年“南京的记忆”将作为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6周年活动的一部分,这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首次赴东欧展出。自1986 年以来 , 已有多名日本在职的内阁大臣公开否认日本的侵略史实。例如1994年5月 , 羽田内阁的法务大臣永野茂门在就职不到一个月便公开说 :“ 把太平洋战争定为侵略战争是错误的 ”,“南京事件纯属捏造 ”。
材料二:钓鱼岛撞船事件后首次中日首脑正式会晤“胡菅会”11月13日傍晚终于在横滨匆匆登场,尽管会谈仅仅22分钟,但成了APEC峰会期间最大新闻亮点,日本主流大报纷纷将“胡菅会”作为头条新闻。虽然中日首脑会晤失去了往日的亲热和笑容,而略显拘谨和勉强,但这也正是目前中日关系的一个真实写照,至少破解了两个月来中日关系一个“僵局”,释放出积极的信号。据不完全统计,最近4年间,中日领导人在双边互访及各种场合会晤次数在20次以上,胡锦涛、温家宝都三次踏访日本,创造了两国交往史上的新记录。可以说,中日关系之所以能够走出“小泉僵局”而“回暖春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两国高层频繁热络的互动。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 南京事件 ”指什么 ?在这次屠杀中有多少中国人被杀害呢?
(2)上述材料表明日本国内对侵华战争的态度怎样?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将会造成什么后果?
(3)你认为近年来中日之间政治关系结“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
.阅读下面材料,然后作答。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月战胜国代表在巴黎召开会议,中国政府也派出代表出席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一切特权,收回青岛主权的正义要求,但遭到英美法的拒绝。
材料二:北京学生举行游街示威,要求“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材料三:6月5日上海日沙厂的中国工人首先罢工,接着,机器、印刷、公共交通、码头等行业相继罢工。
(1)上述材料反映了哪件历史事件,和此事相关的节日叫什么?
(2)根据材料一说说这一历史事件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3)从材料三看6月后这一历史事件发生了什么变化,有什么新特点?
(4)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这一历史事件在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地位?并谈谈该历史事件展示了什么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图片回答问题: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领导人民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请回答:
(1)此材料事在那次会议上通过的?材料被称作什么?
(2)这次会议是在什么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召开的?
(3)毛泽东在这次大会上作了 的报告,会上确定的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 。这次会议有什么重要意义?
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这五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其中与“力挽狂澜”相对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中共七大 | B.中共一大 |
C.遵义会议 | D.解放战争 |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国共两党合作进行国民革命的共同目的是什么?
(2)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开始的标志是什么?
(3)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4)从对共产党人参加以上革命历程的了解中,你看到了共产党人身上具有一种什么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造枪炮,维护封建统治。提出的口号是:“自强”和“求富”。
材料二:他们要求发展资本主义,认为:“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材料三:他们要求驱除鞑虏,创立民国。
材料四:他们要求民主和科学。
请回答:
(1)材料分别反映了什么政治派别的主张?
(2)他们分别领到了什么运动?
(3)“他们”各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二 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增辟通商口岸等。
材料三 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
(1)以上材料分别出自中国近代史上的三个不平等条约,请写出它们的名称及相关战争。
(2)材料一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结合以上的史料,说说你的感悟。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陕变事起,曾……通电主张一致对外……不图讨伐令忽然而下,值兹强邻压境,国家民族,危在旦夕,方谋解救之不暇,何忍再为箕豆之煎,况汉卿(即张学良,字汉卿)通电各项主张,多位国人所同情者,屡陈不纳,迫以兵谏。绝不宜以叛逆目之。而政府逮加讨伐,宁不顾国人责以勇于对内,怯于对外?”
──1936年12月24日《桂林日报》
材料二:“大义当前,不容反顾,只求于救亡主张贯彻,有济于国家,为功为罪,一听国人之处置。” ──张学良、杨虎城通电全国的电文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陕变”是指什么事件?发生于何时?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张学良发动此事件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一中的“强邻压境”是指哪一个国家?
(4)中共对这次事件的态度如何?派谁来谈判?
(5)这一事件的解决对当时的时局有何影响?
美国是世界格局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的崛起和强大给我们无尽的思考,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以爱迪生为代表的美国众多发明家们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创造财富的源泉。依靠强大的科技实力,美国在19世纪末迅速赶上并超过在过去两个世纪里一直走在前面的欧洲强国。
(1)据材料,简单概述19世纪末美国迅速崛起的主要因素。
(2)结合材料谈谈美国的崛起给我们什么启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至少要答出两点方可得分)
“强国梦”是先进中国人不断求索、自主践行的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福州船政局是当时远东第一大船厂。它起初聘请洋匠,但洋匠受雇期间,挟技居奇,唯利是图。1874年,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主要依靠自己培养出来的技术人员。后来,遇到新工艺时,也只是暂时雇佣少数洋匠。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二: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中华民国建立后……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通过对辛亥革命失败教训的认识,陈独秀认为)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可以救治中国政治、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摘自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1)据材料一,指出福州船政局辞退全部洋匠的主要原因。简要分析福州船政局创办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梁启超认为变法的关键是什么?后来变法失败说明了什么?
(3)材料三中陈独秀等人认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为此掀起了什么运动?该运动高举的两面旗帜是什么?
观察下列图片,回答相关问题。
请回
(1)图一是哪一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 分析这种建筑方式有什么好处?
(2)图二又是哪一处原始居民居住的房屋?假如你有幸到这个原始部落去作客,请你设想一下主人会用什么饭菜招待你?
(3)图一、二所代表的文化大致处于同一时期,造成这两种房屋构造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讲述一下人类从居住洞穴到盖房定居说明了人类的生活发生了哪些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
——《吕氏春秋》
(1)文中所提到的事迹是何人所做?
(2)他治理的是哪一条河流?所采取的方法是什么?
(3)后来,他是通过什么方式当选为部落联盟首领的?
(4)列举出黄河流域部落联盟首领的人选一般具有哪些优秀品质?(至少三点)
社会主义革命和事业是20世纪影响最为广泛的事件。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
材料二 2014年3月4日,李克强总理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委员时,用自己在安徽凤阳“插队”(城市知识青年下乡劳动)的经历解释“改革红利”(收益)。
——《中华网》
材料三 戈尔巴乔夫高唱着“忠于十月革命的理想,忠于社会主义的选择”的口号,却在1990年召开的中央全会上,提出了修改宪法中有关党的领导地位条款的建议,并表示准备实行多党制。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九下)
材料四 不坚持社会主义,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
——邓小平
请回答:
(1)十月革命爆发于俄国的哪一城市?其性质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作出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会议名称使农民获得“改革红利” 直接得益于什么政策?
(3)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了怎样的最严重后果?依据材料三,指出其改革失败的原因。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从两国改革中得到哪些启示?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