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诸侯纷争】
材料一 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
——《史记》
(1)材料一中辅佐“桓公”称霸的贤相是谁?战国时期,发生在秦赵之间规模最大的战役是哪一战?
【社会变革】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
——《汉书·食货志上》
(2)据材料二归纳“商君”改革的措施。各国变法后,我国进入哪种社会形态?
【文化繁荣】
材料三 文化是指人类在科技、思想、文学、艺术、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改造自然、发展自己的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
(3)他生活在战国时期,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文化名人,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4)思想的变革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具有思想解放性质的事件是什么?
识读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图中齐国的国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中A处指的是什么战役?此战役后,成就霸主美梦的是谁?
(2)图二中的韩、赵、魏三个国家是由春秋时期的哪个国家分裂而来?战国后期,各国共同对外策略主要围绕哪国考虑?为什么?图中B处指的是什么战役?该战役产生了什么影响?
(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与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在本质上有何不同?
历史成语折射时代故事,彰显古人智慧。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将下列春秋战国故事与成语配对,并将序号填在相应横线上。
①公元前227年,燕国太子丹派荆轲前往秦国去刺杀秦王嬴政。荆轲见秦王时,假称要向秦王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嬴政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王刺去。
②秦楚两大国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厉害所重,时而追随秦国,时而追随楚国。因而形成了一个形容在列强争夺势力范围条件下,各集团的态度动摇多次,反复无常的成语。
③禹把全国划为“九州”,并铸造象征最高权力的“九鼎”。楚庄王在推行霸业的过程中,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派遣使者询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④春秋争霸中,越国曾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不忘战败之耻,发奋图强,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以激励自己。勾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吴国,称霸一时。
⑤秦赵对战,赵王派老将廉颇驻守长平,效果卓著。秦军散布廉颇要投降秦国的谣言,赵王上当,撤换廉颇,改用只会夸夸其谈、没有实战经验的赵括带兵,赵国大败。
⑥公元前4世纪中期,魏国大军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命孙膑为军师,率军救赵。孙膑乘魏国内部空虚,直捣魏都大梁。魏军回救,中齐军埋伏,大败而归。
⑦晋文公重耳在外流亡时曾受楚国恩典,承诺日后若晋楚交战将退让90里报恩。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相遇于城濮。晋军避退,楚军紧追不放。晋军诱敌深入,迂回包抄,大败楚军。
⑧公元前356年,秦国官员商鞅在咸阳城南门竖起一根木杆,并张贴告示:“将此木扛至北门,赏十金。”无人响应。商鞅把赏金提高到“五十金”。后来,一名壮汉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扛木杆至北门,果然得到了赏赐。商鞅因此很快提高了威信。
(1) 卧薪尝胆 (2) 纸上谈兵 (3) 图穷匕现 (4) 朝秦暮楚
(5) 退避三舍 (6) 城门立信 (7) 问鼎中原 (8) 围魏救赵
此王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回答:
(1)此材料讲述的是何人?与历史上的哪一成语有关?
(2)经过努力后,此人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材料一:李白《古风》一诗中写道:“秦王扫六和,虎视何雄哉!”说的是秦王率领强大的秦军,气势如虹,最终灭六国的伟业。
(1)“秦王扫六合”指的是什么?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2)“秦王”在民生问题(不和谐)上采取了什么政策?导致了什么后果?
材料二:
(3)材料二图片反映了秦始皇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什么积极作用?
材料三:后来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又说:“秦有天下……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矣。”是说秦朝统一之后不几年就灭亡了。
(4)你认为秦朝为什么很快就灭亡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的分裂割据,开创了中国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1)材料中的“它”指的是哪个朝代?这个朝代的建立者是谁?
材料二 中国几千年来一直采用君主制,政权归皇帝一人掌握。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表现为高度的中央集权,这是占主导地位的制度。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
(2)材料二描述的是我国古代的哪一制度?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秦朝推行了什么制度?
(3)为了巩固统治,秦朝在经济文化方面实行了一系列的“统一”措施,请写出其中两个。
材料三 下令除朝廷外民间只许收藏秦史、医药、占卜、种树的书,其他书籍一律焚毁。……还把在背后指责他的儒生和方士数百人活埋。
——岳麓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4)材料三反映了什么史实?这一史实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判断题(正确的请打 “√”,是错误的请打“×”,共10分 )
1、在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 )
2、距今约七十万年至二十万年的北京人遗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类遗骨和遗迹最早的遗址。( )
3、山顶洞人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氏族,氏族内部已经出现了贫富贵贱的差别。( )
4、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生活,生动地展现了黄河流域原始农耕的图景。( )
5、从黄帝开始,推举部落联盟首领是按“禅让”的办法进行。( )
6、我国古代有许多抗击自然灾害的英雄传说。其中,一心治水,在外多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英雄”是禹。( )
7、商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
8、西周诸侯的产生方式是分封制( )
9、我国最大的“司母戊大方鼎”铸造于夏朝( )
10、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 )
材料一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虽遂灭,僭差之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 孝公用商君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史记•李斯列传》
(1)材料一是谁说的?他进行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2)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总结出这一事件的结果。
(3)材料二、三的作者对这一事件各持什么态度?材料二中的“务本”、“王制遂灭”各指什么?
(4)如果你是当时新兴的地主阶级,你对变法中的哪项措施最欢迎?
(5)如果你是奴隶主贵族,你会对变法中哪一条措施最为不满?
(6)如果你是一名普通的农民,你对变法中哪一项措施欢迎?
成语是我国语言文化的精华。很多成语都与历史典故相关。亲爱的同学你能找出下面的成语的历史典故吗?你一定能行!(每个1分,本题共计8分。)
( )纸上谈兵 a 牧野之战
( )阵前倒戈 b指挥长平之战的赵括
( )退避三舍 c越王勾践磨砺自己的方法
( )卧薪尝胆 d晋楚争霸时候城濮之战所用到的策略
( )揭竿而起 e 刘邦入咸阳,收揽人心
( )四面楚歌 f陈胜、吴广起义
( )约法三章 g春秋时楚庄王挥师北上到洛邑,并打败晋国
( )问鼎中原 h项羽兵败垓下
读《战国形势图》,完成以下问题。
(1)图中的赵、魏、韩三国由春秋时的晋国三分而来。当时晋国的哪位国王因称霸中原而位列“春秋五霸”之一?
(2)由图中的A、C(楚国)两国,你能联想到哪个成语典故?
(3)北京市在战国时期属于图中哪个诸侯国管辖?
历史课上,同学们针对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小历认为: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彼此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所以我们应该彻底否定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小史则认为……
问:你同意小历的看法吗,为什么?
“和谐”是人类发展的追求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春秋战国时期的这段历史,充满着诸多和谐与不和谐的因素。根据提示,完成下列题目。
步骤一:走进历史,了解“和谐”内容。
(1)统治的和谐:原始社会末期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 。
(2)人与人的和谐:请列举出这一段时间里 的三对和谐的君臣
与 ; 与 ; 与 ;
(3)人与自然的和谐:
①战国时期我国历法上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
② 战国时期修筑的重大水利工程是 。
步骤二:反思历史,认识不“和谐”音符。各举两例说明不和谐的历史现象。
(4)统治的不和谐: 、
(5)诸侯国之间的不和谐: 、 。
步骤三:关注现实,为“和谐”发展献策。
(6)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和谐的音符?(说出两项即可)根据这一段历史的学习,你认为如何才能构建和谐社会?(说出两点即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子(孔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
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与今受其赐。”
——<<论语>>
(1)上述内容反映了什么时期的历史事实?
(2)管仲“相”桓公有什么结果?
(3)结合你所学知识,思考:齐桓公为什么能首先称霸?(6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