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探究:皇帝,取“德兼三皇、功盖五帝”之意。在中国两千多年的漫长帝制社会里,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专制统治的象征与代表,皇帝的决策直接关系到国运的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毛泽东《沁园春.雪》
【材料二】“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
――唐太宗
【材料三】“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资治通鉴》
【材料四】“玄烨是中华帝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统治者之一,他的统治时间不仅仅是最长的,而且也是最具活力的……”
――《剑桥中国清代前中期史》
【材料五】“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1)请写出材料一中“唐宗”、“宋祖”、“成吉思汗”的姓名。
(2)材料二中,唐太宗是针对什么选官制度而发出的感慨?这项制度的特征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描述是对哪位帝王的评价?请写出“为之用”的一名英贤。
(4)材料四中的“玄烨”是清朝的哪位皇帝?他所开创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5)材料五中的军机处始建于哪位帝王时期?并依据材料回答军机处的职能。
(6)你认为作为一个贤明的帝王应该符合怎样的标准,请写出一项。
运用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历史人物与其功绩不相符的一项组合是( )
① ② ③ ④
A.①统一文字,把小篆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
B.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
C.③重用房玄龄、杜如晦为相 |
D.④建立元朝,定都大都 |
某地发现了一座古墓,出土3000多件随葬品,内有素纱禅衣和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依据上述出土文物,可以推断出这一古墓是( )
A.西安乾陵 | B.马王堆汉墓 | C.十三陵 | D.秦皇陵 |
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康熙帝是古代中国历史上四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们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及至始皇……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西汉贾谊《过秦论》
(1)材料一中,贾谊认为秦始皇有哪些功绩?
材料二 汉武帝时期,西汉在修复秦长城的基础上继续向西北大规模修筑长城。据《汉书》记载:“北边自敦煌至辽东万一千五百余里,乘塞列燧,……(匈奴)攻之,而不能害。”“自敦煌西至盐泽(今新疆罗布泊),往往起亭,……置使者校尉领护,以给使外国者。”
(2)根据所学知识,举出汉武帝时除修筑长城之外向西北地区拓展的重大事件。
材料三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资治通鉴》卷198页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并结合经济方面的有关史实加以说明。
材料四 康熙曾多次否决修葺长城的奏议,据《清圣祖实录》记载,1691年他说:“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
(4)依据材料四,指出康熙认为的最重要的守国之道是什么?举一例说明康熙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方面做出的贡献。
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
派别 |
儒家(六艺) |
道家 |
阴阳家 |
法家 |
名家 |
墨家 |
纵横家 |
杂家 |
支派 |
103 |
37 |
21 |
10 |
7 |
6 |
12 |
20 |
篇数 |
3123 |
993 |
369 |
217 |
36 |
86 |
107 |
403 |
A.儒学地位明显提高 B.“百家争鸣”趋于结束
C.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 D.科举制度逐渐完善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图1到图3的变化反映了( )
A.中央集权的完善 |
B.生活习惯的变化 |
C.社会文明的进步 |
D.君主权力的强化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李斯曰:“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
——《史记》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
请完成:
(1)材料一中李斯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董仲舒的建议被哪位皇帝接受?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3)两位皇帝采取的措施虽然不同,但其根本目的都是什么?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全球兴起了一股中国文化热,如全球祭孔,孔子学院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祭孔是民间的一种对“先贤”的尊敬和追思的纪念活动。祭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的典礼,称为“释奠礼”。释、奠都有陈设、呈献的意思,指的是在祭典中,陈设音乐、舞蹈,并且呈献牲、酒等祭品,对孔子表示崇敬之意。
(1)文中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
材料二:汉武帝后,各地纷纷建孔庙,直至县县有孔庙的盛况,孔庙逐渐演变成封建朝廷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
(2)汉武帝时期各地纷纷建孔庙的盛况和当时统治阶级的什么主张有关?这一措施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材料三:自汉代以后,祭孔活动延续不断。规模也逐步提升,明清时期达到顶峰,被称为“国之大典”。祀礼规格又进化为上祀、奠帛、祝文、三献、行三拜九叩大礼。
(3)明清时期祭孔活动达到顶峰,这两个朝代在加强思想专制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四:第九届便于孔子学院大会开幕式2014年7月在福建厦门举行。国务院副总理、孔子学院总部理事会主席刘延东在开幕会致辞中强调:要面向未来,平等合作,共同推动孔子学院事业发展。
(4)孔子学院存在和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这个朝代为巩固国家统一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请在图二方框内填写出政权的正确名称。哪一场战争为这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时代特点有什么不同?
《史记》中记载的名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出自( )
A. | 商鞅 | B. | 屈原 |
C. | 刘邦 | D. | 魏征 |
自古以来,团结统一的"大一统"情怀便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成为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朝开创的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的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
--纪录片《中华文明》解说词
(1)写出秦王朝开创"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重大举措2例。
(2)汉武帝时代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和民族关系方面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3)"2000多年来的中国也曾战乱分裂,但总能重新走向统一、安定"。试举一例说明。
材料二 (乾隆)三十五年,舍棱诱渥巴锡所部之土尔扈特、和硕特、辉特、杜尔伯特等人众於十月越俄罗斯之境之坑格图喇纳卡伦而南,俄罗斯遣兵追之不及。渥巴锡既入国境……无水草,人皆取马牛之血而饮,瘟疫大作……三十六年九月,渥巴锡等入觐热河。(乾隆)封建渥巴锡为卓里克图汗(意为英武勇敢的汗)……
--《清史稿》
(4)材料二所述的事件是什么?这一事件体现了中华民族怎样的民族精神?
历史影视剧《汉武大帝》向观众全景式地展现了汉武帝纵横一生及那个风云变幻、英雄辈出的时代。下列功绩属于汉武帝的是( )
A. | 灭掉六国统一天下 | B. | 推恩尊儒王朝鼎盛 |
C. | 创立盛世贞观之治 | D. | 抗击沙俄维护主权 |
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历史上有过分裂,但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分别说出秦汉、隋唐、明清三个时期最显著的阶段特征。
(2)中国历史上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统一的三个封建王朝是什么?你认为从分裂走向统一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近代以来,台湾与祖国大陆经历了哪两次大的分离和一次回归?两次分离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盛世"是指我国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特定阶段。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盛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执政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辉煌的"西汉盛世",汉武帝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诸多首创精神和积极的治政态度……他两次派遣使团出使西域,最终凿通西域,建立起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丰富和充实了华夏文明。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思想或经济方面具有"首创精神"的一项措施。率领"使团"出使西域的是谁?"陆上要道"是指什么?
材料二 唐太宗开创的 "贞观之治" 昌盛局面, 在她统治时期继续向前发展, 国力强盛,为以后的"开元之治"──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到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史家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郭沫若称赞她的统治是"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她"对我国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所做的贡献是什么?说出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或者虚心纳谏的一个事例。 "开元" 是哪个皇帝的年号?
材料三 15 世纪的中国是一个综合实力走在世界前列的强国,郑和七下西洋,没有侵略和掠夺,只有友谊交往和馈赠,是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数百年来,东南亚各国各种郑和庙宇香火旺盛,各种遗迹经久不损,各种传说历久不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了什么地方?郑和下西洋为什么被称为"名副其实的和平与友谊之旅"?
(4)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盛世"的主要原因。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