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拔。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拔。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资治通鉴》
阅读材料回答:
(1)“魏主”指的是谁?
(2)诏令说的是什么改革?
(3)“魏主”的改革还有什么内容?
(4)“魏主”的改革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后判断:
材料一 (商鞅)在全国范围废除井田制度,实行土地私有制度。……准许民间买卖田地。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也陆续转向私有。……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
——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魏孝文帝下令禁止穿胡服,改穿汉服;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改说汉语,如有违犯,当加降黜;又下令改繁复的鲜卑姓为音近或意近的汉姓,如拓跋氏改为元氏等。他还积极提倡鲜卑贵族和汉人士族联姻。他的改革促进了各民族的大融合。
——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
以上表述,是从以上材料中得出的,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违背了以上材料表达的意思,请在相应的括号内划“×”;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括号内划“○”。
商鞅变法中国家奖励努力耕织的人,惩罚弃农经商和因懒惰而贫穷的人。( )
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度在秦国逐渐确立起来。( )
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人在任何场所说鲜卑语,必须说汉语。( )
北魏孝文帝在多方面采取措施促使鲜卑族汉化。( )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
自秦汉以来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断形成和发展,在此历史的进程中发生了众多的历史史实,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始皇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2)西汉政府为促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采取过哪些措施?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各族人民交往增多,为革除旧习、吸收汉族文化进行了一场改革其名称是什么?这场改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4)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我国各族发展状况不同,为此我国采取了什么民族政策?处理好各民族间的关系有何重大意义?
(5)请你为促进和巩固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献言献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中的卫鞅指谁?他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材料中的孝公指哪国的国君?
(2)在材料一的人物变法时期,要获得爵位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这一人物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至少举出两项)
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流动示意图
材料二(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材料三 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一改姓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1)迁往中原的“北方民族”主要有哪些?
(2)“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哪些有利因素?
⑶材料二、三反映了历史上哪一次重要改革?两个诏令提出的具体改革措施分别是什么?
⑷这一改革与材料一中的历史现象,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共同影响?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请就以下两次著名历史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附,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
材料二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 《敕勒歌》
注:大家熟知的《敕勒歌》原为高车族创作,后来被译鲜卑语,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以汉语为正音,《敕勒歌》才被译为汉语保存流传下来。
举例说出商鞅之法中使“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的措施?
孝文帝改革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请就孝文帝改革后“汉人胡化”,“胡人汉化”各举一例。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相互交流,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秦朝时期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哪个少数民族的进攻?西汉时期为促进汉族与该民族的友好交往的汉族宫女是谁?东汉末年以来,除该民族与鲜卑、羯之外,还有哪两支少数民族陆续内迁?
(2)建立北魏的是哪个少数民族?谁在位时进行了改革?其主要措施有哪些?(至少写出4条)这些措施起到了什么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材料二: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三十(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为故为,当加降黜(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材料一这句话出自何人之口?由他主持的变法法令中,最有利于封建制度确立的内容是什么?他的思想体现哪一学派的观点?
(2)材料二的内容反映的是历史上哪一事件?这件事情有何影响?
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
——引自《资治通鉴》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史上的什么变法?
(2)根据材料一指出变法的主要内容。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主是指谁?本诏令提出了什么具体改革措施?
(4)两次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何共同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 ——《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是中的卫鞅指谁?他的思想是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思想?材料中的孝公指哪国的国君?
(2)在材料一的人物变法时期,要获得爵位最直接的办法是什么?这一人物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3)材料二的“诏”令(禁用鲜卑语)是谁颁布的?你还能举出他改革的其他措施吗?(至少举出两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泽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______ 《史记》对江南地区的描述
材料二:江南之国为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意指江南出产的丝棉布帛可以供天下人享用)。
______《宋书》
材料三:皇帝说:“如果名不正言不顺,那么各种制度就不能确立。现在要禁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那些30岁以上的人,使用鲜卑语已成习惯,可经允许他们不立即改变。但是30岁以下的人和在朝廷做官的人,不得继续使用鲜卑语,如果明知故犯,就要降职或罢官。”
请回答:
(1)《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史记》里描述的汉朝时的江南有什么不同?(2分)
(2)为什么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得到开发?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何重大的影响?
(3)与此同时,我国北方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材料三中,为顺应这种趋势进行改革的皇帝是谁?这段材料反映了他改革的哪项措施?
材料题 (本大题共16分)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出现过多次变法改革,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与进步。
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圣,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引自《魏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卫鞅”是谁?“孝公”是哪国国君?“卫鞅改革”的作用是什么?
(2)材料二中“魏主”是谁?“魏主”将都城迁到哪里?“魏主改革”的作用又是什么?
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①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 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
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
A.中外交往 | B.民族团结 | C.国家统一 | D.文化交融 |
汇入潮流篇
56个民族56枝花,56个民族是一家。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少数民族在和平与战争中相互学习,相互交流,民族联系不断加强,最终形成一个大家庭!分析下列情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北魏初年,有个姓拓跋的人穿鲜卑的衣服,说鲜卑话,曾担任“白鹭官”,没有俸禄,但战争中掠夺到的财物可以归己。
若干年后,他的后人已改用汉人的“元”姓,担任的官职是太尉,有规定的俸禄可以领取,穿汉人的衣服,说汉人的话,还与朝中的一个汉人官员结成了亲家。
请回答:
(1)上述情境中,与“白鹭官”相比,其后人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哪些变化?(4分)
(2)导致“白鹭官”后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源于历史上的哪一重大改革?(1分)
(3)分析情境中“白鹭官”后人的变化,说明这次改革具有怎样的积极作用?(1分)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