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咏史诗·汴水》
材料二:“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说一说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10分)历史是永不落幕的舞台上演绎着生生不息的故事,历史人物是具体而鲜活的,让我们用心走近他们,感悟他们。
材料一 隋炀帝的统治下,中国又迎来了第二个辉煌的的帝国时期。大一统的政权在中国重新建立起来,中华帝国终于得以重振雄风。
──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请谈谈隋炀帝的功与过。
材料二 集体农庄庄员伊万在河里捉到一条大鱼,高兴的回到家里和老婆说:“看,我们有炸鱼吃了!”“没有油啊。”“那就煮!”“没锅。”“烤鱼!”“没柴。”伊万气死了,走到河边把鱼扔了回去。那鱼在水里划了一个半圆,上身出水,举起右鳍激动地高呼:“斯大林万岁!”
(2)这个笑话主要反映了什么问题? (1分)这个问题最终导致了怎样的后果?(1分)
材料三 《纽约时报》一篇文章这样写道:“先生,感谢上帝,让我遇到了您,我现在好多了。我已经走出经济危机这可怕病症的阴影了,幸福的日子又来到了!我尤其要感谢您,缓和了我的社会矛盾,避免了我走上法西斯的道路,哦,对了,非常感谢您给我写的新药的特点,我们资本主义大家庭里的好多家庭成员都按照您的处方治疗,效果都不错……”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新药的特点是什么?(2分)
材料四 他曾经在国难当头时如此激情澎湃地演说:“我只有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贡献给大家!”他曾经在英伦三岛饱受纳粹空军轰炸的危急时刻,用手中的雪茄烟和永远的“V”字胜利手势鼓舞过他的人民。他曾经不懈地奔走在世界反法西斯大国之间,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挽救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4)根据材料四回答他对法西斯的侵略采取了什么政策?(1分) 世界反法西斯战线形成后,世界多国加强了合作,试举一例说明。(1分)
(5)综合上述历史人物的评说,相信你一定会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思考。你觉得怎样做才能让自己拥有出彩的人生呢?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共10分)
材料一:大运河图
材料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大运河是哪位皇帝在位时开通的?
(2)根据材料一的图示,指出大运河的中心,并说出大运河的地位。
(3)你是否赞同材料二中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七年级下册历史记述了从隋朝建立(581年)至清前期(1840年前)的中国历史,这一历史时期,中国从辉煌走向辉煌,但是最终脱离了世界发展的大潮。请你逐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1)学习历史我们首先要掌握历史的时序性(朝代沿革等),以及历史年代计算方法。请完成下面两问:
第一问:请填写下面隋朝至清朝朝代更替示意图。(按序号填写朝代或政权名称)
第二问:从隋朝建立(581年)至清前期(1840年)这总共是多少年的历史?
(2)从隋至清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下图示
请回答:
材料一中的两个示意图分别反映了我国哪两个王朝的哪两项制度?请任选其中一项制度作一简评。
材料二 在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直属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狱和军政。在中央,废除丞相,撤消中书省,由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
——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下
雍正七年,用兵西北,以(因为)内阁在紫禁城太和门外,恐漏泄机密,始于隆宗门内设置军机房,选内阁中谨密者入值缮写,以为处理紧急军务之用。
——《清史稿·军机大臣年序表》
请回答:
第一问:材料二反映了明清两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你怎样认识清朝的这一措施?
第二问: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
(3)人们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宋代的认识还存在偏差。提到宋代,人们想到的词总是蛮族入侵、积贫积弱等,但学术界对宋代社会文明却给予了高度评价。请你分别从宋代社会经济、社会生活、科学技术、文化四方面各任意列举一项史实来证明宋代高度的社会文明。
(答案示例:社会经济方面,宋代手工业取得巨大进步,煤的开采量居世界第一……
社会生活方面,宋代城市盛行蹴鞠之戏,类似于现代的足球运动……
科技、文化方面,略。)
(4)如图,隋唐至明清时期完成了许多举世闻名的宏大工程。
①隋 ②明清 ③明
第一问:请标出示意图或图片所代表的工程名称。
第二问:请你各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三大工程在历史上的地位。
(5)学习了自隋至清这段历史,你有何感想?(请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可自由发挥,但不要离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胡曾《汴水》)
材料二:“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简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胡曾说:“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锦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现不回。”皮日休说:“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请回答:
(1)这两位诗人说的都是哪条河?谁在位时修建?分为哪四段?
(2)这两位诗人的观点有何不同?
(3)你能客观地评价一下这条大运河吗?
阅读下列图片与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运河示意图
材料二:隋炀帝巡游江都图
材料三: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皮日休《汴河怀古》
(1)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南北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分别是什么?
(2)隋炀帝从洛阳乘龙舟到江都“南巡”,会经过哪几段运河?(写出河段名称)
(3)你是否同意皮日休对开凿大运河的评价,为什么?
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请把下列地点、河流的英文字母填到相应的方框内。
A.涿郡 | B.余杭 | C.洛阳 | D.会通河 E.通惠河 |
(2)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3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可能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3)“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说明此河开凿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4)说一说A和B两运河有何不同?
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明不间断。我国隋唐宋元时期,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对外交往方面都取得了辉煌成就。
政治篇:1、隋朝结束了两晋南北朝的分裂局面,完成了我国历史上的再次统一,为隋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隋朝是哪一年由谁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而完成统一的?
经济篇:2、唐朝农民在农业上改进了犁的构造,制成了 ,还创造了新的灌溉工具 ,极大地促进了唐朝的农业发展。
文化篇:3、唐朝文化我在我国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期间出现的“诗圣”和“画圣”分别是谁?列举他们的作品各一件。
对外交往篇:4、太宗时期,哪位高僧历经艰险,前往天竺,带回大量经书回到长安?他以亲身见闻写成了哪一部书,成为研究佛学的重要典籍?
启示篇:5、通过对上述史实的学习,对你有什么启示?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所示是隋朝大运河,开凿此大运河的皇帝是( ),图中空白处是大运河的其中两段,从北向南这两段工程分别是( )和( ),这位皇帝在位时期一种选官制度正式形成,这种选官制度是( )。
北京时间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经过审议,中国大运河项目以及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目前,联合国世界遗产项目已达1000个。请观察以下世界遗产的图片,回答问题。
(1)请将以上遗产分成两类,并写出你分类的依据。
(2)写出以上遗产中属于与外来文明交流的成果(只写序号即可)。并写出其属于哪种交流方式。
(3)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请为如何保护这些遗产建言献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材料二、“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河”是指 朝大运河,此“河”是 在位时开通的,以 为中心,
北通 ,南达
(2)开通此河的作用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 A、B、C三处的地名分别是 、 、 。图一运河开通产生的最深远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中“以农桑为本”的诏令,反映了元世祖的什么思想观点?
元世祖在位时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上,开凿两段新运河,其位于山东境内的河段是 (A .通惠河 B.会通河)。元朝开凿运河的目的是: ,元朝海运的起点是 。
江南经济的发展是古代中国的一抹亮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经过自东吴以来至南朝刘宋时期二百余年南北人民的共同开发,三吴地区的生产发展已经赶上并局部地超过了北方,并在实际上形成了我国的一个新的经济中心——江南经济区。
材料二 《姑苏晚报》载:作为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里程最长的一条人工河流——京杭运河将在“十二五”期间迎来新生。京杭运河苏州段穿越我市相城区、高新区、金阊区、沧浪区,吴中区、吴江市……
材料三 南宋时期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记载: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江南经济区”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回答,请指出隋炀帝统治时期开凿的大运河最北是哪里?请指出京杭运河苏州段位于哪一段?大运河开凿有何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可以看出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