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是他在失去一位重要的大臣后说的,这位大臣是
A.魏征 | B.杜如晦 | C.姚崇 | D.李靖 |
小奇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相关资料,由此可知他研究的课题是( )
A.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 |
B.中华文明的起源 |
C.统一国家的建立 |
D.繁荣与开放的唐朝 |
阅读下列:
材料一:综观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兴衰治乱周而复始,不外乎两种结局:一种是统治者励精图治,吏治清廉,使国家呈现出治世和盛世的繁荣景象;另一种是统治者沉湎享乐,吏治腐败,使国家呈现出乱世和衰世的败落景象。两种结局诱因多样,究其一点,即吏治清廉和吏治腐败。吏治清廉则开创文治武功彪炳于千秋的治世与盛世,吏治腐败则导致人亡政息遗臭于万年的乱世与衰世。政治清明吏治清廉:治世盛世的奠基石翻阅史书,纵观中国古代数千年的历史长卷,我们不难发现,在历史上曾闪耀于一时,被许多史学家称之为治世和盛世,它们在历史舞台上虽各领风骚,各具异彩,展现了无穷的魅力,但其缔造者遵循的规律和进行的治国实践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历史上治世、盛世的形成,是由众多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政策长期综合运用的结果。但这些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最终还要由执政者群体———皇帝及其辅佐大臣们在一个吏治相对清明、社会相对安定的环境中去推行、去实践。
——中国古代治世、盛世与乱世、衰世的现代启示《廉政大视野》
材料二:从乾隆后期起,清朝开始由强盛走向衰落。乾隆6次下江南,共花费7000万两白银。乾隆宠臣和绅当政20多年,积聚了惊人的财富。乾隆死后,嘉庆帝抄和绅的家,估计他的财产相当于清朝10年的财政收入。所以当时的民谚说:“和绅跌到,嘉庆吃饱。”与清朝统治的衰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时的世界正处在资本主义上升阶段,中国社会面临严重外部危机。
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材料一认为盛世和乱世两种结局的主要诱因是什么?举出古代史上的三个“盛世”名称。
(2)材料一认为“盛世”其缔造者遵循的规律和进行的治国实践却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请你以唐朝为例简析这些相似之处的表现。
(3)根据材料二简析清朝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中国社会面临的“外部危机”主要表现是什么?
“她确实是个治国之才,既有识人之智,又有用人之术。”这是毛泽东对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的评价。下列史实与这位女皇帝有关的是( )
①进一步完善科举制
②重视发展农业生产
③任用房玄龄、杜如晦为宰相
④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基础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③ | D.②④ |
“在历代帝王中,唐太宗是以其‘雄才大略而从谏如流,位及人主而兼听纳下’的开明作风而闻名于世的。”这个评价的依据是唐太宗
A.奖励军功,按照功劳大小分封爵位 | B.大力加强监察制度,监督地方官员 |
C.善于听取臣下建议,鼓励臣下直言 | D.创立行省制度,推行改革采用汉法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间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贞观元年,太宗曰:"自王公以下,第宅、车服、婚嫁、丧葬,准品秩(品级身份)不合服用者,宜一切禁断""致治之本,惟在于审(审察)。量才授职,务省官员……当须更并省官员,使得各当所任,则无为而治矣。"
--《贞观政要》
材料三 开元元年十月,姚崇在建议中说:"臣请国亲不任台省……员外等官,悉请停罢,可乎?"唐玄宗高兴地回答说:"肤素志也。"开元二年正月,玄宗下令从京官中选拔有才识者出任都督、刹史,又从都赞、刺史中选拔有政绩者入为京官,进行交流,并规定把它作为一种制度,坚持下去。五月,玄宗一举罢免员外官、试官、检校官数千人。
--《旧唐书》
(1)长安城面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朝的时代特点。从《唐长安城地图》看出:基本形成了各市坊围绕皇宫的布局,表明其政治特点是:城内设有国子监、建有孔庙,表明其思想特点是:;对几个"坊"的描述可看出其社会经济特点是。
(2)选做题:以下两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
①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太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
②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玄宗整顿吏治的主要措施,并简要评价。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王朝兴盛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炀帝意犹不足,征求不已,兼东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灭亡。此皆朕所目见。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 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材料三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思此三,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1)根据材料一说明隋朝灭亡与“贞观之治”的关系怎样?
(2)据材料二分析唐太宗“夙夜孜孜”、 “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这段话是谁说的?为什么他感到“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促使唐太宗认识到人民群众力量伟大的主要因素是
A.隋亡之鉴 | B.知人善任 | C.居安思危 | D.虚心纳谏 |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措施的调整关乎国计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努力种田和织布的可以免除徭役和赋税。弃农经商或因懒惰而贫穷的,连同家属罚做奴隶。
(1)材料一出自商鞅变法。这反映了当时统治者推行什么政策?依据所学知识,分析它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材料二 宋朝政府在一些重要港口开设专供外商居住地“蕃坊”,并设有“蕃市”“蕃学”,还先后在广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机构。
(2)材料二反映了宋朝政府怎样的政策取向?其直接效果怎样?
材料三 唐太宗认为“夫欲盛而费广,费广而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耶”。为此,他沿用唐初的以庸代役制度……它规定:凡不愿服劳役的丁男,均可以拿绢或布代替,每天折合绢三尺,这叫作庸 ……此外,唐太宗还多次下诏减免赋税。如 627 年,山东遇大旱,他下令免除当年租税。628 年关中发生旱灾,次年又命免去关中两年租税。
(3)根据材料三归纳概括唐太宗为减轻农民负担所采取的措施。(2 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作用。
材料四 清朝前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大量荒地被开垦,耕地面积由1645 年的 400 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和淮河;实行精耕细作,粮食产量有了明显提高,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得到普遍种植;棉花、烟草、茶树、甘蔗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经济作物。
(4)根据材料四回答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忆昔》
请回答:(1)材料一名言是谁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体现了他怎样的思想?
(2)材料一中的统治者为避免“覆舟”实行了什么样的政策?
(3)材料二中的“开元”与哪位皇帝有关?历史上把这位皇帝前期的统治称为什么?(3分
(4)材料二中“小邑犹藏万家室”“公私仓廪俱丰实”说明了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正自身,则以清心寡欲和虚心纳谏为要。 ——《贞观政要》
材料二: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即位后,重用贤能,大力整顿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等进行一系列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摘自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三:隋朝于581年建立、589年实现南北统一,唐朝建立于618年、灭亡于907年。
(1)材料一中的“贞观”是哪一位皇帝的年号?材料一体现了他的哪些治国措施?
(2)根据材料二思考,唐玄宗采取哪些措施取得显著成效?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唐朝兴盛的主要原因。
唐朝是中国古代国力最强,历时最长的王朝之一,开创了多个繁荣局面。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至四年(630),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携带)粮,民物蕃息,……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欧阳修《新唐书·食货志》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一位皇帝统治时期的景象?他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在历史上被称作什么?
材料二:“贞观时间所取得的成就——统一和强盛,在武则天统治的半个世纪,得到切实的巩固,这是她对历史的贡献。”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
(2)根据材料二用一句话评价女皇武则天的统治。
材料三: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3)“开元”是哪一位皇帝的年号?根据材料三归纳“开元盛世”的主要表现(不能照搬材料)。
民生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中压倒性的问题。中央将民生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深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贞观政要》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太宗在改善民生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
材料二 “建设之首要在民生。故对于全国人民之食、衣、住、行四大需要,政府当与人民协力,共谋农业之发展,以足民食;共谋织造之发展,以裕民衣;建筑大计划之各式屋舍,以乐民居;修治道路、运河,以利民行。……土地之岁收,地价之增益,公地之生产,山林川泽之息,矿产水力之利,皆为地方政府之所有,而用以经营地方人民之事业,及育幼、养老、济贫、救灾、医病与夫种种公共之需。”
——孙中山《建国纲领》
(2)材料反映了孙中山对民生问题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些主张在当时为什么不能实现?
材料三 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3)材料所述内容是在什么背景下实施的?罗斯福为解决民生问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材料四 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翔实地记录了一些历史片段,反映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
(4)材料反映了新中国农业生产制度的变革,请从表中任选一次变革进行评价。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官参观武后陵墓,看到侍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分别与唐朝历史上三位著名皇帝有关,他们分别是哪三位皇帝?这三位皇帝也是中国古代一项考试制度的关键完善者,这项考试制度叫作什么?该制度的创立又与哪个皇帝有关?
(2)材料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导致该思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正是因为前面的因素,该材料中的皇帝在统治中出现了怎样的治世局面的?
(3)材料三中的“开元”时期的统治达到了唐朝的最鼎盛时期,统治者采取了哪些措施导致盛世局面的出现?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