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昭君和亲以后,“边城晏闭,牛马遍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
——《汉书》
材料二: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翦伯赞《题昭君墓》
(1)材料一是怎样评价昭君出塞的作用的?当时匈奴首领是谁?
(2)材料二的前两句反映的是什么事情?后两句指的是什么事情?
(3)翦伯赞对昭君出塞持什么态度? “汉武雄图”能够实现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4)这两段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关系的特点是什么?
汉高祖、文帝、景帝对匈奴主要采取“和亲”的国策,汉武帝主要采取主动进攻的政策,西汉对匈奴的政策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高祖、文帝、景帝软弱无能 |
B.汉武帝雄才大略 |
C.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
D.汉武帝遇到了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将才 |
董必武《谒昭君墓》赞曰:“昭君自有千秋在, 胡汉和亲识见高。”这里的“胡”是指我国北方哪一古老的少数民族
A.鲜卑族 | B.匈奴族 | C.氐族 | D.羌族 |
“汉族、汉字、汉文化、……”,“汉”与汉朝的强盛有很大的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下列问题。
【经济之盛】
材料一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穿钱的绳子)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准书》
(1)材料一描述的情景出现在哪个时期?请概述出现这一情景的主要原因。
【政治之盛】
材料二 百家讲坛《汉武帝的三张面孔》主题歌:“汉家旌旗蔽四海,暮云飞渡单于台。……五十四年功过凭谁述,甘泉花落尽尘埃。”
(2)材料二中,“暮云飞渡单于台”是什么军事行动?汉武帝励精图治促成的盛世局面是什么?
【外交之盛】
材料三
(3)材料三呈现的神奇商路是什么?开通这条商路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文化之盛】
(4)汉武帝时“独尊儒术”,大力发展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 作为最高学府,西汉末达万人规模;东汉光武帝还兴办地方官学——郡国学。试分析“独尊儒术”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3分)
“出嫁塞外胡笳悲切切,琵琶至今伤离别。”这句歌词描绘的是汉元帝时期,为汉朝和匈奴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的是谁?( )
A.文成公主 | B.金城公主 |
C.王昭君 | D.蔡文姬 |
下面发生在秦汉时期的几件历史事件中,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的是
A.秦派大将蒙恬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
B.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 |
C.汉武帝派兵攻打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
D.东汉时期窦固、窦宪出击北匈奴 |
张骞出使西域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
A.解除了西域对西亚各国的控制 | B.促进了西域各国经济的发展 |
C.为开辟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 D.了解了沿途亚洲各国的情况 |
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使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的是( )
A.汉高祖 | B.汉文帝 | C.汉景帝 | D.汉武帝 |
“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此诗赞扬的历史事件是
A.汉武帝的大一统 | B.张骞通西域 |
C.昭君出塞 | D.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
电视剧《昭君出塞》再现了两千多年前,王昭君远离家乡出塞的情景。昭君出塞为汉与某少数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一少数民族是
A.鲜卑族 | B.羌族 | C.氐族 | D.匈奴族 |
辨析改错(下列每题两处标有着重号的内容,其中一处是错误的,请指出错误之处并加以订正。每小题2分,共10分)
(1)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夏朝开始。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订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公元前221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西汉建立。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订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防御匈 奴进攻,秦始皇征发大批人力,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灵渠。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订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分封令”,巧妙地削弱了诸侯王封国势力。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订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公元前60年,西汉王朝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这是今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统辖的开始。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订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