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和创新是一个民族前进的不竭动力,中国为实现强国之梦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8年以来,每一次三中全会都是一次改革的历史航标。每一次的改革都使中国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人民日报社论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秘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 “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
(1)材料一所指的1978年召开了哪次重要的会议?会议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作出了怎样的伟大决策?
(2)材料二中歌颂的“老人”是谁?“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
(3)阅读材料三,为了主动融入世界,参与国际竞争中国加入了什么国际组织?是在哪一年的哪次会议上批准通过的?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负责任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昂首前进。
请回答:
(1)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事件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意义如何?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哪些努力?
(2)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失误?(或成就或失误答出两点即可)
(3)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谁为核心?并且说出他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下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一次转折性会议召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这次会议是( )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中共八大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D.中共十二大 |
一位伟人就是一座历史的丰碑。邓小平用他的传奇经历书写了一个时代的传奇,让我们一同走近邓小平,来缅怀这位伟人的丰功伟绩。
任务一 梳理知识
据所学知识梳理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将正确答案写在横线上。
形成阶段 |
重要事件 |
理论成果 |
雏形 |
真理标准大讨论 |
① 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十一届三中全会 |
②重新确立 的思想路线 。 |
|
初步形成 |
③___________________ |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十三大 |
④提出________________基本路线、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
|
完善 |
南方讲话 |
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
十四大 |
⑤提出建立______________体制 |
|
确立 |
⑥___________________ |
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明确写进了党章 |
任务二 解决问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 。
——邓小平
(2)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最先设置了哪四个经济特区?之后我国逐步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二:1979年,美国《时代》周刊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如下图),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
(3)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新时代”始于中国共产党的哪次会议?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原因是什么?
任务三 思考感悟
(4)通过以上探究你有何感想,请你写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同志的主要贡献是( )
A.指明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 |
B.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民族独立,提高了国际地位 |
C.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
D.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从歌词中感悟历史:
《春天的故事》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老人”是指哪位领导人?“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重大事件?
(2)“老人”“写下诗篇”之前,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什么重大决定?有何意义?
阅读下图:
请回答:
(1)图1、图2、图3是20世纪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出现的三位划时代的伟人。他们分别是:
(2)三幅图片中的人物,曾经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三次巨变”,请问“三次巨变”分别指什么?
(3)三位伟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分别创立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什么?
无论时光怎样流逝,都不能湮没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记忆。那次会议是党史上的伟大转折,中国人民由“站起来”走向“富起来”,会议内容不包括( )
A.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B.实际上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
C.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D.决定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阅读下列材料:
引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伟大决策深入人心,引领我国迈进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让华夏儿女看到了中民族复兴的美好前景。然而,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时代,人们普遍“团结一致向‘钱’看”,几乎忘记了我们生活中还应该有些许“政治”什么的。比如,我说,我们该爱国--—热爱自己的祖国,人们会说,好啊,到学校去好好教我们的孩子热爱祖国吧;如果我说,我们该爱党---热爱中国共产党,这时的人们啊,你会说什么呢?抱歉!不管你说什么,我这里谈的还就是这一话题。
材料: 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是我们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
邓小平说:“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江泽民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是中国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
习近平说:“治党必须从严,腐败不除,将亡党亡国。”
毛泽东时代的老百姓说:“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翻身做主人。”
邓小平时代的老百姓说:“只有共产党才能富中国;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国的改革开放、繁荣富强。”
命题人说:中国共产党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她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取决于她自身的优秀品质:团结、拼搏、与时俱进等。我个人觉得她还有一个最优秀的品质,那就是自己犯的错误自己消化解决。她的这种错误自我消化能力是古今中外任何政党都无法比拟的。
请回答:
(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哪一年?标志是什么?她的成立有何意义?(4分)
(2)为了证明“中国共产党是我们革命事业的领导核心。”请举出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事件两个。(2分 注意“答文化大革命的不得分”)
(3)年幼的共产党时常会因犯错误而身临险境,但她总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纠正错误,摆脱险境。如1927年,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大屠杀,中国共产党及时召开八七会议,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机会主义错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由于王明的左倾错误导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陷入险境,为此,中国共产党又一次及时召开一次会议纠正错误,使党和革命化险为夷,这次会议使共产党开始由幼稚走向成熟。请问这次会议叫什么?有何意义?
(4)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型的政党演变为建设型的政党。但是由于缺少建设的经验,也犯下一系列的左倾错误,如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等。请指出中国共产党纠正文化大革命的措施。
(5)从对党史的学习和本问题的探讨中,你领悟了一个做人方面的什么道理?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邓“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
历史告诉我们:注重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就会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材料三:1958年,中国出现了亩产13万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众多违背经济发展客观经济规律的“奇迹”。……但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城乡粮油棉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许多地区因饥饿发生了浮肿病,有的地方人口死亡率剧增。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五:在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路上,我国政府实行“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同时,以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重点,精心编织起社会安全网,城镇职工基本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建立。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什么法律?在全国农村展开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对农业发展有何影响?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是什么事件的严重后果?出现这种失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什么制度?材料中符合农民自身利益的内容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写出政府关注民生的举措,至少三点。
(6)综上所述,谈谈你对民生问题的认识。
下列有关中共“八大”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比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
B.都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路线方针 |
C.都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
D.两次会议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在实践中得到了坚持 |
材料一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启动,其意义重大。在上海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肖林看来,这是中国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条件下,立足国家战略需要、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更高层次推进改革开放的积极尝试。
——《人民日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引领开放新格局》
材料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我国经济要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夺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更大胜利》
材料三 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有上海,但那是一般化的。浦东如果像深圳特区那样,早几年开发就好了。开发浦东,这个影响就大了,不只是浦东的问题,是关系上海发展的问题,是利用上海这个基地发展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问题。
——《视察上海时的讲话》
材料四 今日浦东,不断吸引着世界一流竞技选手。7家国家级要素市场、13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4000多家贸易公司、30多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0多家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聚集,每年上百次国际性会展,使浦东初步展示出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发中心、营运管理中心和会展中心的风采。浦东,以上海市十二分之一的面积和十分之一的人口,创造了全市五分之一的GDP和四分之一的外贸出口o浦东GDP12年增长了18倍,人均GDP从1990年的不足1000美元上升到去年的7700美元。
——《伟大构想变成瑰丽现实——今日浦东走笔》
(1)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在哪一次重要会议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拉开了序幕?当年,我国迈出对外开放的第一步是什么?
(2)据材料二简要说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明确 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的哪次重大会议?
(3)上海在近代中国对外开放中曾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据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你认为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与近代中国上海的开放有何不同?
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无数人来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对此认识错误的是
A.前者使中国人民站起来 |
B.前者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
C.后者让中国人民富起来 |
D.后者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