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 综合题
初中历史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
材料二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材料三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政府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
——《习近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式上发表的重要讲话》
材料四 但是,值得所有中国人警惕的是,近年来台湾岛内分离倾向有所发展,“台独”活动趋于猖獗。某些外国势力进一步插手台湾问题,干涉中国内政。这些活动不仅阻碍着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而且威胁着亚太地区的和平、稳定和发展。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讲话(1995年1月30日)
(1)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具体是指什么道路?
(2)材料二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的哪一伟大构想中体现出来?
(3)材料三中,新中国成立后,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西藏和平解放是在哪一年?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4)据材料四回答,影响台湾和平统一的主要障碍是什么?(不得照抄原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十年浩劫,中华大地满目疮痍。中国人民痛定思痛,开始了深深的反思。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了中国人民奋斗的新起点,悄悄的一场新的变革在神州大地上揭开了序幕。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时间是什么?这次会议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谁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历史新时期的开始,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一个伟大转折和新的革命起点。”“它意味着中华民族在经历种种探索和曲折后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1)这里所说的“新的革命”是指什么?“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以后被称作什么?(4分)
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地回答了中国这样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就是方向,旗帜就是景象,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不动摇
(2)邓小平理论是在什么会议上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的?为什么称“邓小平理论”是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
(3)中国人的梦想,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你拥有怎样的“中国梦”?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目前,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包括农业改造在内的三大改造在高速进行。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哪一年?有何历史意义?
(2)图二是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产生的严重失误。它造成了哪些严重影响?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
(3)图三中的人物解决了我国几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他有什么重大科技成就?
(4)在图四这一重大会议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农村的经济体制作出了什么重大调整?有什么积极作用?
(5)俗话说:农业要发展,离不开“两平”,其中一是袁隆平,二是邓小平。请你概括农业发展需要哪些必备条件?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安徽凤阳县1980——1982年粮食产量情况:
1980年产粮               5.02亿千克
1981年产粮               6.70亿千克
1982年产粮               7.15亿千克
请回答:
(1)与材料一有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在哪一年基本完成?
(2)材料二中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因为实行了哪种经济政策?这一政策的推行与新中国历史上哪一次会议有关?
(3)除材料一、材料二所涉及的农村经济政策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还有哪两次调整农村经济的政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49年10月,面对一个新中国的诞生,诗人胡风以一句“时间开始了”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而这一首诗也被誉为“开国的绝唱”。时隔近三十年后,饱经沧桑的中国又一次开始了决定命运的抉择,意味着“时间又开始了”!
(1)结合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治、经济方面的相关史实,各举一例谈谈你对“时间开始了”的理解。
(2)“时间又开始了”与哪一重大事件有密切联系,此事件对中国命运的抉择有何影响?
(3)材料二:进入21世纪,时间“再一次开始”,走向2020,届时神州大地必定                     
请在上面空白处填入展望的美好前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二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布在哪两个省份?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3)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战略决策是在中国共产党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诞生之日起,从大革命失败的血雨腥风到井冈山的星火燎原,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经过万里长征在抗日烽火中再起,从奋起反击国民党军的全面内战到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正可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1)材料一提及的"万里长征"中,党中央召开了一次什么会议,它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材料一提及的"抗日战争"中,哪次战役是"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 材料二:从1840年起,中华民族为实现中国梦,整整走过了109年,才迈出了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第一步。中国人民始终在黑暗中探索,只有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奋斗,才把中国从黑暗引向了光明。
(3)材料二中提及"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什么历史事件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材料三:"中国梦"承载着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艰辛探索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创造出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

(4)根据材料三,请问在哪次会议上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探索前行,虽然出现过严重失误,但最终走上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让我们回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工业起步】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
(1)我国制定了哪一计划改变了材料一中的落后现象?
【制度确立】
材料二

(2)材料二中的一组图片反映的是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的什么事件?
【出现失误】
材料三 早稻亩产二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这是今年我国农业生产上又一件大喜事。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社论
(3)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严重失误。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事件?
【拨乱反正】
材料四  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复兴之路》解说词
(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的“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指什么?
【以史为鉴】
(5)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六集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是中央电视台第一部全面、系统梳理中国近现代史的系列节目。本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回首过去,展望未来,揭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艰辛之路,每个时期都有其特定的历史节点。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初最能说明“千年局变”的重大历史事件。(1分)
(2)“峥嵘岁月”中“确立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的是哪次会议?(1分)
(3)在“中国新生”这一篇章中,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这里的成就指什么?哪一历史事件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作为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2分)
(4)“伟大转折”开始的标志是哪次会议?在该会议中提出的思想路线是什么?
(5)“世纪跨越”中,1992年后我国对内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表明:科学决策并适时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关键。根据提示,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有三次重大改革:一次是20年代初期的苏俄,一次是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简述第三次改革在农村展开的主要形式。
(2)下面材料反映了三次改革的举措或影响,阅读后回答: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材料一
材料二:蓝鹰标志
材料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示意图

①材料一中僵化的“苏联模式”具体指什么?材料二反映了30年代美国改革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②材料三:1992年以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心发生了什么变化?
(3)与时代潮流相随,在改革开放的30年历程中,中国大胆创新,及时调整政策,走出了既与世界相联系又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国外称之为“中国模式”,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经济自由加上政治压制。”也有人认为,中国模式就是“社会主义+中国民族传统+国家调控的市场+现代化技术和管理。”据此,你认为国外对“中国模式”有不同看法的原因是什么?谈谈你对中国改革开发30年成就的认识或体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1.5
54.8
7.9
8.6

(1)观察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在农村开展的一项什么运动的结
果?该运动主要在什么地区进行的?该运动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看图说史

(2)上述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的完成标志着什么?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1978年在我国什么地方率先出现了搞“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
(4)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60年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艰辛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和负责任的形象活跃在世界的舞台上,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途中昂首前进。
请回答:
(1)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一事件在民族复兴道路上的意义如何?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中国共产党做出了哪些努力?
(2)以毛泽东为首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为探索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哪些成就?存在什么失误?(或成就或失误答出两点即可)
(3)到了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时期。在这次会议上形成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以谁为核心?并且说出他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做出的贡献有哪些?(答出两点即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于2013年11月9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引自《京华时报》2013年11月21日
材料二 上世纪70年代末,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这一做法得到中央肯定,并在中央指导下,在农村逐步推行,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
材料三 新华社广州2013年12月11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近日在广东考察工作,他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采取多种措施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
(1)根据材料一“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什么伟大决策?
(2)根据材料二、三回答,改革开放之初,农村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主要做法分别是什么?
(3) 根据材料三说一说,中国人民以勇气和智慧创办了经济特区,它的创办有何意义?结合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悟?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2008年,电视连续剧《金婚》在全国热播。《金婚》以编年体的形式描写了一对普通的中国夫妇(佟志和文丽)50年的婚姻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新中国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变迁。请从下列镜头回放中,挖掘出相关历史信息,回答问题:
镜头一:《金婚》第4集中,1958年,庄嫂生下儿子取名“跃进”。
镜头二:《金婚》第12集中,男主角佟志和造反派小将们有这样一段对话:佟志说:“最高指示,要文斗不要武斗!”造反派小将们将佟志夫妇推向门边站着,一边高喊:“最高指示,打倒一切反动派!”
镜头三:《金婚》第36集中,1991年工厂要和港商合资,动员职工买股票。
请回答:
(1)庄嫂给儿子取名“跃进”,可以从中推断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什么运动?
(2)镜头二发生在哪一历史事件时期?该事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
(3)镜头三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社会现象,改革开放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伟大决策?该会议确立了以谁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
(4)以上三组镜头反映了新中国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