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上最明显的区别是
A.出现了娱乐中心瓦舍、勾栏 | B.市、坊不再截然分离 |
C.商店的营业时间大大延长 | D.城市由封闭走向开放 |
魏晋时期,官员大多数从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到了唐玄宗时,科举出身的宰相占到三分之二。这种变化说明
A.唐政府不任用权贵子弟 | B.唐政府力求以才学选官 |
C.唐朝社会文学一度繁荣 | D.唐朝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太宗时期,进士科的地位日益提高,考进士科的人数比其他科多,录取比较严格。不少人从少年考到白头仍未中进士。后来有人作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唐太宗在金殿端门见到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得意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矣。”
材料二 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
请回答:
(1)两则材料都与科举制度有关,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是在哪个朝代形成?
(2)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唐朝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除唐太宗外还有哪些人物?
(3)分析材料二,说明明朝的科举制度又有什么变化?
(4)明朝改变科举制度和秦朝实行焚书坑儒,其相同的目的是什么?清朝前期统治者为达到相同的目的,采取了什么措施?
相同的目的是
采取的措施是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如图,图一为大雁塔,图二为小雁塔。唐朝时,新科进士齐集大雁塔下题名留念。武举进士则在小雁塔题名。
材料二: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千人以上,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材料三:明经考试中,有一种“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遮盖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材料四:唐朝时,新罗、日本全面学习唐朝,都曾通过考试选官。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唐代的什么选官制度?其中的武举是哪个皇帝在位时开始的?
(2)材料二反映了李世民统治时期的情况,你认为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帖经”试题会助长什么不好的学习方法?进士科考诗赋在唐代有什么积极影响?
(4)读了材料四,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如图反映了我国古代一项重要的选官制度,有评论家认为这项制度甚至比四大发明的影响更为深远,这项制度是:
A.三省六部制 | B.厂卫制度 | C.中央集权制 | D.科举制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分封制 | B.郡县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 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该诗反应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的推行直接相关
A.禅让制 | B.郡县制 | C.科举制 | D.内阁制 |
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开创于唐初,废除于清末 | B.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 |
C.毫无公平公正性可言 | D.看重门第,不利于选拔人才 |
如图,观察“举子看榜”图,这种情景最早出现在( )
A.隋代 | B.唐代 | C.宋代 | D.元代 |
“学而优则仕”,学习学好了就可以去做官,这也是我国古代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以下体现这一原则的制度是
A.分封制 | B.科举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隋唐时期实行科举考试,使得门第不高而有才华的人得以进入各级政府任职。( )
如图是上海闸北公园的“茶圣”塑像。他生活的唐代,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他在江南各地考察,写出了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他就是
A.陆羽 | B.吴道子 | C.张旭 | D.顾恺之 |
隋唐时期,青年李进贤是当地远近闻名的骑射好手,能够百步穿杨。一天,他告别父母,满怀信心地赶赴洛阳参加武举考试。这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 | B.隋炀帝 | C.唐太宗 | D.武则天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