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 综合题
初中历史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惫,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
(1)“今天下三分”是指历史上的哪一时期?
(2)为上述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的战役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请完成:
(1)图中人物是谁?
(2)材料中“取西蜀”“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3)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两个成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根据下图提供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哪个字母是表示促使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著名战场?
(2)结合下图将下列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补充完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填空题
读《三国鼎立形势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200年,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战例是    ;208年,以少胜多,打败了曹军,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基础的战例是        
(2)完成下列表格:

建立时间
建立者
国号
都城
 
曹丕

洛阳
221年
 
蜀(汉)
 
222年
孙权
 
建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对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形势的分析?
(2)材料中提到的曹操“以弱为强者”的具体事例是什么?
(3)材料中认为曹操具有什么优势?
(4)哪一个朝代最终结束了这一分裂局面,统一了全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也,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对哪一历史时期政治形势的分析?
(2)“跨州连郡者”指的是什么?
(3)材料中认为曹操和孙权各自具有什么优势?
(4)作者在文中提出了什么样的谋略?产生了什么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南阳武侯祠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革爻挂,水面偏能用火攻。”

材料二 杜甫诗:“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请完成:
(1)材料一中“东和北拒”“水面偏能用火攻”分别指什么?
(2)材料中提到的人物是谁?
(3)材料二中最能高度概括他的功劳的是哪一句?
(4)请列举和他有关的三个成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1)请根据材料填写三国的名称
A            ;B            ;C           
(2)请写出两个与这一时期历史有关的历史典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1)请写三国的名称。
(2)材料提到“操遂能克绍”,这是指发生在      年的         (战役)
(3)面对曹操“拥百万之众”之势,诸葛亮在材料中提出了什么策略?这个策略在此后有何成功的实践?产生了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引文,并回答问题。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请回答:
(1)这首诗抒发了曹操的远大抱负和雄心壮志,想一想,他当时的雄心壮志是什么?
(2)为什么曹操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以多败于少?
(3)赤壁之战所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曹操在两次战争中的不同结局,给我们哪些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示:

完成以下要求:
(1)写出下列字母代表的朝代:A              B               
(2)A王朝因为在政治上实行            制,出现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
(3)C时期有三个并立的政权,如下图所示,请你在图中横线上填出所缺内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 这个朝代为巩固国家统一在思想文化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请在图二方框内填写出政权的正确名称。哪一场战争为这一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图一和图二反映的时代特点有什么不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国家分裂,政权林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三国鼎立示意图(下图)

(1)“屯田数载救黎民,官渡一战挫傲军。”这句话反映的历史人物奠定了右图中哪个政权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完成局部统一的措施。
材料二 东晋政府建立了许多侨郡县,给予南迁人民免除枕役物权利,江南经济文化因此迅速发展。到梁代,江南许多地区已是“良畴美拓,吐吠相望,连宇高花,叶陌如绣”,一派田美土肥之象。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
材料三 北魏孝文帝曾说:“国家兴自北土,移居平城,此间用武之地(崇尚武力),非可文治(难以文治)……河洛(今洛阳一带)王里(帝王的家中),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任城王传》
(3)材料三反映了孝文帝采取的什么重要举措?他还采取了哪些汉化措施?
(4)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即使是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也仍然孕育着统一的因素。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归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统一因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试简要分析公元3到6世纪,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特点及发展趋势。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深刻的启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 这首词涉及到了哪一历史时期哪一场战争?
(2) 这场战争发生在谁与谁之间?
(3) 这场战争产生了什么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