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至1956年,新中国通过巩固政权,艰难探索,由新民主主义国家向社会主义国家过渡,并以独立自主的外交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三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禁止破坏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条文节选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材料三 20世纪50年代,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的声音":
请回答:
(1)材料一图片内容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初期为巩固政权而开展了哪两大运动?
(2)依据材料二,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又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指出周恩来在这些外交活动中所倡导的外交原则和方针。
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实现民族复兴,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斗争。
[探索篇]:
材料一:以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立为起点,中国近代第一次由清政府主导的自主探索开始了……一百年前孙中山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
(1)“中国近代第一次自主探索”是指什么?( 1分)孙中山在中华复兴征途上有何历史贡献?
[奋斗篇]:
材料二: 1921年7月,在共产党领导下召开了中共一大,后在西部召开了“力挽狂澜”的重要会议,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中国人民站起来了;1953年12月,中共中央提出大约十五年左右,将有自己强大的钢铁工业、机器制造;而挽救社会主义的邓小平找到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2)假如你参观博物馆,展板上分为几个板块,请写出“星火燎原”的革命道路、“力挽狂澜”的重要会议、“抗日峰火”的全面抗战、实现“钢铁工业”的重要举措。
(3)改革开放34年来,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这34年的起点是什么? 找到了一条怎样的国强民富的道路?(2分)
[感悟篇]:
(4)回首过去的100多年,中国找到了一条伟大的民族复兴之路,你感悟到了什么?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一九五三年将是我国进行大规模建设的第一年。"
"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人民日报》1953年元旦社论
材料二:"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实行四个现代化,大幅度地提高目前落后的生产力,必然要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
--《人民日报》1979年元旦社论
材料三:"在边远地区、落后地区和贫困地区,群众要求包产到户的,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
应当支持群众的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在一般地区,已经实行包产到户的,如果群众不要求改变,就应当允许继续实行。"
--《中共中央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1980年9月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这个"最高利益"而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材料二中"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而起?请指出"战略转变"前后,党的工作重心分别是什么?
(3)结合材料三回答:为了改变农村落后的生产面貌,农民作出了何种尝试?通过这些尝试而逐步形成的农村改革制度叫什么?这种制度的全面推行,使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我国现代化经济建设建言献策。
如图,阅读材料并观察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目前,党和政府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以促进农村的和谐发展。
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农民拥护《土地改革法》
②合作社的农民在分粮
③“卫星田”的稻穗能托往一女孩
④全国第一份包干合同书
(1)以上四幅图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8分)
(2)通过以上历史事件学习,你认为现在我国在制定、调整农村经济政策时应吸取那些经验教训,遵循那些原则?(4分)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年,党中央规定了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渐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和任务。
材料二: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材料一中的内容可用“一化三改”来简要概括。其中“一化”指的是什么?“三改”指的是什么?
(2)你如何看待材料二所述的总路线?
(3)材料三的内容可用“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来概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含义各是什么?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二 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材料三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材料一是哪一时期的基本任务?
(2)材料二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3)材料三的名称是什么?此材料制定后,中共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次运动?
(4)针对材料三,谈谈你的看法。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4.5 |
54.8 |
7.9 |
8.6 |
(1)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工商界代表向党中央和毛泽东报喜
(2)上述图片反映的是同一重大历史事件,请你写出这一事件的名称。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此后,农村开始的“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是什么?
材料四 澳门回归十多年来,GDP以年均近l5%的增幅快速增长,人均GDP已达3.9万美元,成为全球最活跃的微型经济体。
(4)“事实胜于雄辩”。材料四证明了哪一伟大构想的正确性?
(5)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如图 开国大典
材料二:1953-197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探索时期,它经历了:工业起步→宪法保障→制度确立→良好开端→出现失误几个阶段。
材料三: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材料四: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五:“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莲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引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六:对外开放格局图
材料七 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成就显著。1992年以后,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
(1)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人民政权采取了什么措施?(列举两项)
(2)材料二中工业起步从 ___________ 年到 ___________ 年。列举一五计划的四项成就。
(3)材料三是哪一年哪次会议上制定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
如何评价这次会议?
(4) 在材料四错误路线的指导下,开展了哪些“左”倾运动?
(5)根据材料五回答:你知道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的总没计师是谁吗?(2分) 20世纪的最后20年,他领导中国人民对民族复兴之路进行过哪些探索?(至少回答两点)(4分)
(6) 材料五指出的“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指什么?
是在哪一次会议上作出的伟大决策?
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7)材料六中“一夜崛起的城市”是指( )。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是( )。
我国形成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2分)
(8)根据材料七分析,我国城市改革的重点是什么?又是哪次会议提出何种经济体制后,进一步促进了此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材料二: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1)为了改变材料一中状况,我国参考哪个国家的经验,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
(2)请写出“一五”计划的起止时间。
(3)列举“一五”期间取得的重大建设成就。(至少两项)
(4)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