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9日,习近平在两会期间,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表示,要积极深化农村改革,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确保农村改革健康顺利进行。八年级某班同学以此为契机开展了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搜集了下列四张图片。请你参与,一起解决问题。
【整理资料】
(1)(一)请你根据历史发展的脉络,帮助他们将这四幅图片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清楚: (只填数字序号)。(二)四幅图片中,标志着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的是图片 (只填数字序号)。
(2)请你为此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确定一个主题: 。
【分析对比】
(3)图片②和图片③所示的事件完成后,都使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变化。请你根据所学知识,将下表填写完整。
图片 |
图②农民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
图③农民申请加入农业合作社 |
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 |
转变为 |
转变为 |
【深入探究】
(4)“人民公社好”是当年响彻大江南北的一句口号。你认为人民公社好吗?请结合所学知识简单说明理由。
(5)“分田到户”字据上的血红手印宣告了哪一项农村政策的诞生?这一政策产生了什么影响?
【学以致用】
(6)假如你是安徽代表团的成员之一,针对农村改革问题,请你向习主席提出一项合理化建议。
探究题
下面一组图片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对农村关系的调整。
(1)图1情景所反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依据的法律性文件是什么?
(2)观察图2情景“入社”的“社”指什么?“入社”就是要引导农民走什么道路
(3)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目的都是为了
“穷则变,变则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电视剧《平凡的世界》中的两个镜头。镜头一:双水村一队在队长孙少安的带领下,全队农民按下手印,进行了分田土地承包。镜头二:队长孙少安自己承包了荒山建起了砖瓦厂,雇佣了一些同村的人,带领他们开辟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新路。
材料二:从1953年7月破土动工,到1956年第一辆国产解放牌汽车诞生,它的建设,速度之快,工程之好,被人们称为奇迹。1988年到2001年,是它的结构调整时期。这一时期,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工厂向集体公司制的转变,以及单一的国有资产向多元化资产结构的转变。
材料三:3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个边陲不镇,破旧的渔村,因为贫穷,成为国民党宣传大陆“水深火热”的素材。1980年后这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被外国人惊叹为“一夜崛起之城”,外商投资的重要汇集点。
(1)材料一镜头中孙少安的这种做法在农村被称为哪一政策?镜头二孙少安开辟的致富新路是建立什么企业?
(2)材料二中的“它”的名字是什么?1988年后“它”的做法体现了我国哪一领域的改革?
(3)材料三中的“边陲小镇”指的是哪里?1980年,我国在这里建立什么使它发生了巨变?
(4)通过这些变化你感悟到了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什么时间完成?它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什么历史现象?我们从中应吸取怎样的历史教训?
(3)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哪次会议?在这期间出现了大批的先进人物,有大庆石油工人_________,两弹元勋__________,县委书记________等。
振兴中华是近代以来中国人前赴后继为之奋斗的伟大理想抱负。阅读材
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共和政体兴,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兴,清朝灭;总统兴,皇帝灭;……
材料二: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临终前在遗嘱里指出“革命尚未成功……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材料三: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坚定的支持者、最亲密的合作者、最忠实的继承者,不断实现和发展了孙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先驱的伟大抱负。
(1)模仿材料一体例续写这场革命在其它方面还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变化?
(2)材料二中说革命尚未成功的判断依据是什么?革命为什么尚未成功?
(3)举一例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最密切的合作者。20世纪50年代初实现了孙中山先生什么抱负?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某学校准备举办专题展览活动,展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人民60多年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有许多展板已完成。请你思考并完成下列版面内容。
(1)展览活动名称 。
(2)完成下列未完成的版面:
建国初期重大历史事件回眸
时 间 |
历史事件 |
意 义 |
1949年 |
① |
国家赢得独立。 |
1951年 |
西藏和平解放 |
② 。 |
1952年 |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③ 彻底废除了。 |
1953年 |
④ 战争胜利 |
维护了世界和平、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
(3)完成下面图示:
(4)近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许多突出的成就,请你举出至少两项。
(5)看完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风雨历程和辉煌成就展板,你有什么感受或启示?(至少2点,2分)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
1950年/% |
1954年/% |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人口比重 |
土地占有比重 |
|
贫农、中农 |
85.5 |
45.2 |
92.1 |
91.4 |
富农、地主 |
11.5 |
54.8 |
7.9 |
8.6 |
(1)观察上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是建国初期我国在农村开展的一项什么运动的结
果?该运动主要在什么地区进行的?该运动的完成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 看图说史
(2)上述图片和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该事件的完成标志着什么?
材料三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的、深刻的革命。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3)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为“实现四个现代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什么?1978年在我国什么地方率先出现了搞“包产到户”的典型?随后在全国农村逐步实行了什么制度?
(4)综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
1957年 |
1960年 |
下降(%) |
粮食(亿公斤) |
1950.5 |
1435 |
26.4 |
棉花(万担) |
3280 |
2126 |
35.2 |
油料(万担) |
7542 |
3405 |
54.9 |
生猪存栏数(万头) |
14590 |
8227 |
43.6 |
【材料四】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拥有了土地的什么权利?(2分)
(2)材料二中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1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我国在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取得了哪些成就?
(5)纵观上述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历程,我们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2分)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1)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没—个新世界”,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请举两例。(2分)
材料二 1958年几千万人开始了大炼钢铁,不仅钢铁厂开足马力,土,高炉也遍地开花,到了10月底就达到了几百万座。……北戴河会议后,全国农村一哄而起,大办人民公社。没有经过试验,只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就基本实现公社化。
(2)材料二反映了我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出现的什么严重失误?
材料三 ……从那时以来……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林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改革的进程势不可挡地展开了。
(3)材料三中的“历史性变化”的起点是什么?
(4)我国的土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 1958年8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决定把小型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合并为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工农商学兵相结合的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
——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材
材料三 安徽凤阳县粮食产量表
1980年粮食产量 |
1981年粮食产量 |
1982年粮食产量 |
5.02亿千克 |
6.07亿千克 |
7.15亿千克 |
材料四 2015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指的就是三农问题。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建国初期的哪项运动?该运动有什么重大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回答,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曾有过哪些重大失误?
(3)材料三中情况的出现是因为实行了什么改革?
(4)材料四充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请就“三农”问题提出一条建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 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
材料三 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
——20世纪70年代末某村宣传标语
(1)据材料一回答,为什么要“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
(2)材料二中,导致乙段到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据材料三,请谈谈你对“包”字的理解。据此,20世纪70年代末中央开始在农村推行什么制度?
(4)综合以上材料,国家制定或调整农业政策时应考虑哪些因素?
如图,从下列图片中提取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阅读上图后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是农民根据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_________________》开展土地改革的。材料二中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引导我国广大农民走上了_________________道路。
(2)材料三中庆丰收场面的出现,主要是得益于__________________政策的实施。这种政策对我国农民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3)如果让你搜集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农村面貌、农民生活变化的翔实资料,你可以采用哪些途径?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70%-80%的土地;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和中农,却只占有20%-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作仍不得温饱。
材料二:下图为我国1953—1956年农业总产值示意图。
材料三:1958年,中国出现了亩产13万斤的“中稻高产卫星”和一棵白菜重250斤、一个萝卜重千斤等众多违背经济发展客观经济规律的“奇迹”。……但是农村经济水平普遍很低,大食堂难以维持,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挫伤,农副产品产量急剧下降,城乡粮油棉等生活必需品严重匮乏。许多地区因饥饿发生了浮肿病,有的地方人口死亡率剧增。
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1)针对材料一的现象,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什么法律?
(2)从材料二的图表中你得到什么信息?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是什么事件导致的严重后果?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村的什么制度?
(12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简称“三农问题”,它是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三农”问题。
请你以“建国后我国农村政策的变化”为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并请你完成下列问题:
政策变化:
(1)1950年,我国在农村开展 运动,1953年,国家决定对农业进行 改造。
(2)1958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发动了 和 运动。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逐步实行 。
(二)得出结论:
(4)上述两种农村政策的不同影响,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关注民生,关心和改善群众生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党赢得人民群众信任和支持的力量源泉。请回答下列问题:
(1)建国后,为满足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中央人民政府开展了什么运动?
(2)为解决人民生计问题,我国在杂交水稻的研究方面居世界领先地位。你知道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人是谁吗?
(3)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问题。总结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经验教训,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