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谁能够抓住科技革命的机遇,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把握先机,实现经济的飞跃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经济角度看,它使人类社会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蒸汽时代跨进了电气时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普遍有所改善。
材料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人类进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人们在原子能的利用、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等方面取得突飞猛进的大发展,这一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材料三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各国在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同时,也致力于实现长期、稳定和持续的经济发展,力争在新的世界政治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1)材料一“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早发生于哪国?写出“蒸汽时代”和“电气时代”的发明者各一位。
(2)材料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什么?联系三次科技革命,写出一个科技“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事例。
(3)材料三反映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世界政治格局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4)“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但在当今世界,谁不重视科技,谁就要被淘汰。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2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
国家 |
总人口单位 |
农村人口 |
城市人口 |
(百万人) |
(百分比) |
(百分比) |
|
英国 |
约1800 |
48% |
52% |
法国 |
约3600 |
75% |
25% |
俄国 |
约5900 |
93% |
7% |
美国 |
约2300 |
87% |
13% |
材料二:就深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是19世纪的电磁学和热力学这两门新兴科学物化的技术结果;就广度而言,第二次工业革命遍及一切与功、电、能相关的技术领域。时至今日,人们仍然时时刻刻直接感受它所带来的恩惠。
材料三:农业经济时代,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10%,工业经济时代后期达到40%,发达国家当前已达到60%。有人预计,在未来的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将达到80%以上。
材料四: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一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
请回答:
(1)影响材料一中英国与其他国家相比情况不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联系生活及相关史实,举一例说明材料二中“恩惠”的表现及作用。
(2)材料三反映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什么特点?
(3)材料四中“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冈络化”这反映出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加强和第三次科技革命之问的内在联系。请问这一内在联系是什么?(1分)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组织为“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提供了重要平台,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请问这一组织是什么?
(4)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请问在新的世界格局形成过程中,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什么?
日本的索尼笔记本电脑,芯片在美国生产,外壳在印度生产,整机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组装,回到日本的横滨和大阪贴上本土的标签,在全世界销售。这说明:
A.日本的制造业落后 | B.世界经济呈现全球化趋势 |
C.政治趋向多极化 | D.日本国力衰弱 |
当今世界许多国家的超市里,标有下图标志的商品随处可见,这一现象的出现是:( )
A.经济区域化的表现 | B.经济信息化的表现 |
C.经济专业化的表现 | D.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
九年级历史学习小组开展了《世界与中国》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资料呈现】 【近代世界】
材料一 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表(1860-1900)
——美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近代中国】
材料二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 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列强再次侵入北京,各国军队在北京城划区驻扎,要求所驻区域的所有中国人家必须悬挂占领国国旗。一时间,中国的心脏插着的是八个国家的旗帜。
——《复兴之路》
【当代中国】
材料五 在近30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踩着历史的节奏(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球化的起步、20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形成、21世界初经济全球化的加强),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问题探究】
(1)根据材料一分析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期世界强国工业生产能力变化趋势,并分析影响这种趋势变化的主要原因。
(2)材料二中“这场战争”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
(3)材料三“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指的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列出中国“每一步都没有落空”的标志性事件。
【各抒己见】
(5)对比现实与历史,你认为当代中国与近代中国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判断题:判断正误,正确的填写A,错误的填写B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总体来说,有利于世界和各国经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示意图
材料二 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听说深圳治安比过去好了,跑到香港去的人开始回来,原因之一是就业多,收入增加了,物质条件也好多了,可见精神文明说到底是从物质文明来的嘛!
——邓小平
(1)根据材料一,我国最早设置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哪些?
(2)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建设经济特区的主要好处。
(3)经济全球化给我国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今后的对外开放中,我们应当如何面对?请你提1个合理化建议。
有人用“巨人林立”来概括当今世界局势,说美国是霸气仍存的巨人,日本是独脚的巨人,俄罗斯是大病初愈的巨人,欧洲是凝聚力正在加强的巨人,中国是迅速崛起的巨人。这是对世界哪一发展趋势的形象解读
A.世界经济全球化 | B.世界政治民主化 |
C.世界格局多极化 | D.世界文化多元化 |
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题的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于3月26日至29日在海南博鳌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时指出,迈向命运共同体,必须坚持合作共赢、共同发展。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某小组以“合作”为题,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回答问题。
【合作即团结】
(签字国)兹宣告:(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证与本宣言签字国政府合作,并不与敌人缔结单独停战协定或和约。
————《联合国家宣言》
(1)写出上列史料“三国同盟”中位于欧洲的两个国名。
(2)请你概括史料的主要观点并例举两个史实,说明该观点得到了贯彻执行。
【合作即和平】读右图:
(3)周恩来在下图会议上提出了什么主张?这一主张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原则?
【合作即发展】一部iPhone手机,美国公司提供创意,德日韩企业提供核心零件,中国富士康把它组装起来。
(4)这说明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是什么?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正确应对这一发展趋势的挑战。
九年级张小明同学收集到以下四张图片,其中哪一图片所示组织的建立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文明成果,同时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博览会(WORD EXPO简称世博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自1851年英国伦敦举办第一届博览会以来,世博会因其发展迅速而享有“经济、科技、文化领域内的奥林匹克盛会“的美誉。
材料二 法国经济学家保罗德卢西在1982年出版的《美国生活》一书中写道:“法国士兵的背包里装的都是芝加哥生产的牛肉罐头”,“美国已从一个令人好奇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怖的东西”。
材料三 1870年――1913年,英、美、德、法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变化如下图:
材料四 1913年英美德法殖民地面积的比较
国家 |
英国 |
法国 |
德国 |
美国 |
在殖民地面积上所占位次 |
1 |
2 |
3 |
4 |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 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分析,1851年英国为何能首先举办世博会?
(2)世博会是科技的展台,科技成果深刻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请列举美德两国在两次工业革命中在交通领域内取得的重大发明成果及人物?(两国各一例)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是哪些重大事件使“美国已从一个令人好奇的东西变成了一个令人恐惧的东西”?(举两例)
(4)材料三中图二与图一相比最大变化是什么?分析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5)材料四反映的史实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影响?最终导致什么结果?
“一对西方夫妇曾在《CITY》杂志上抱怨,去年圣诞节他们专程钻进云南丽江的玉龙雪山,以为跑到中国西南这偏僻的一角来就可以躲过满世界的圣诞老人、圣诞树,结果,还是未能逃脱,在大峡谷的小旅馆里他们又撞上了圣诞老人、圣诞树。”该材料,最能说明( )
A.政治多极化趋势 | B.经济全球化趋势 |
C.区域集团化趋势 | D.中华民族文化的多元性 |
芸芸众生的日常生活是历史的重要内容。从中可见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讽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将材料一中三幅图片按时间顺序排列,写出字母序号及所反映的历史事件。(3分)
(2)材料二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无法想象的,为什么?中国产品后来大量进入普通美国家庭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九年级张小明同学收集到以下四张图片,其中哪一图片所示组织的建立既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文明成果,同时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
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说:"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因为通讯和交通越来越方便。没有国家可以孤立存在。"法国前总统德斯坦说:"……这个世界上……这样的舞台,使各国的命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国家都不可能成为世界经济海洋中的孤岛。"这两则材料说明经济全球化( )
A. | 使得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进一步加强 |
B. | 损害了马来西亚和法国的国家利益 |
C. | 带来了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国际问题 |
D. |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