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 / 综合题
初中历史

读下图回答。

(1)这幅图上的机械名称是什么?
(2)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3)它的用途是什么?
(4)它的使用,比欧洲早多少年?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规模浩大的民生工程,建成后将有效缓解京津地区用水紧张局面。我国古代也曾修建大量的水利工程,泽被后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间,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余秋雨《文化苦旅》
(1)材料一中的“了不起的工程”指的是哪一水利工程?它的修筑者是谁?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它促进了哪个诸侯国的经济发展?它使得成都平原获得什么美称?
材料二   ----斩山通道,连接长江、珠江水系,两千余年前有此,诚足与长城南北相呼应,同为世界之奇观。
----郭沫若的《满江红》词
(2)材料二中与长城“同为世界之奇观”的是哪一水利工程?它是哪个皇帝派人兴修的?它的兴修有什么历史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纵观世界历史,古国文明源远者未必流长;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成就辉煌,这是极为难得的。中国文明所以没有中断,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巩固密切相关。阅读材料: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说出该措施的影响。 (3 分)
(2)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了什么货币?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影响?(3 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列举一项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 体措施。
(4)根据材料四反映清初哪一重要历史事件?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清政府还有哪些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盛世篇:品勤俭帝王】
材料一:到景帝后期,国家的粮仓丰满,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仓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杜甫的《忆昔》诗:"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留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是对我国历史上哪两个盛世的描述?
材料三: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2)请你从西汉和唐朝历史中,分别举出一位崇尚节俭、力戒奢侈的皇帝。(要求有具体皇帝和具体事例)
(3)除统治者节俭外,我国古代"盛世"形成的原因还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初将冶铁、采矿、煮盐等山泽之源下放给私人经营,出现了大量靠经营冶铁、煮盐的富商,形成一股与中央政权相抗衡的社会势力。武帝中期,多次大规模的征讨匈奴,军费开支浩繁,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已向豪富借贷,而富商大贾却"不佐国家之急"。在此情形下,汉武帝于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对盐、铁实行官管,由政府垄断。 
--摘编自万海峰、肖燕《略论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制度》
材料二 (20世纪30年代)在西方经济确实是一团糟的同时,苏联正在继续进行经济发展方面的独特实验。虽然五年计划伴有严厉的压制和民众的贫困,但实质上是成功的。苏联从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迅速上升为世界第二大工业强国。这种前所未有的成就具有国际性的影响,尤其是因为当时种种经济困难正使西方陷于困境。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经过20多年的实践,它的弊端逐渐显露,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经济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扼杀了人们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984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三中全会以中央决议的形式,承认了市场的作用,提出了要发展商品经济,这是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伟大创举。
--摘编自中央电视台、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武帝对盐铁经营政策进行调整的目的
(2)20世纪30年代,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是苏联经济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这一体制得到作者肯定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共中央在经济政策制定方面的变化。
(4)综上,谈谈你对国家制定经济政策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政府的政策影响着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探究回答问题。
【收权利,促一统】
匈奴背叛不臣,数为寇暴边鄙……先帝(武帝)哀边人之久患苦……(国家)用度不足,故兴盐铁,设酒榷,置均输,蕃货长财,以佐助边费。
——《盐铁论》
(1)依据上述材料概括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政策的原因。该措施有何影响?
【推新政,渡危机】

(2)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说出罗斯福提出该主张的背景及为此采取的措施。
【寻合作,谋发展】
2014年11月第22届APEC峰会在北京召开。此次会议在经济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中韩自贸区谈判取得实质结果,自贸协定涉及22个领域,取消90%以上关税;启动亚太自贸区进程,制定了亚太自由贸易区路线图;中俄签署多项能源合作协议。

(3)APEC成立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什么影响?依据上述材料并联系现实,谈谈2014年北京 APEC会议将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汉时)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
——《史记》
材料二:“(南朝时)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会土(会稽)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一金……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概括出秦汉和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状况?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淮书》
材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三:(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四:(汉武帝)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请回答:
(1)西汉初年,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重视什么?因此汉初出现了什么局面?
(3)汉武帝时期,国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什么局面?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军事、外交方面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和”,又有“战”,请各举一例说明。
(2)从东汉末年开始,北方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列举内迁的少数民族(至少列3个)。
(3)西晋后期,大量的北方人迁往江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发展有何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文明源远而流长,成就辉煌。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在文化方面巩固统一的措施。说出该措施的影响。
(2)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铸造了什么货币?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将铸币权收归中央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的特点。列举一项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具体措施。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哪位皇帝实现了“天下为一”。
(5)为了实现材料五的目标,清圣祖(康熙帝)采取了哪些措施?
(6)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自古以来,民生问题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繁荣及政权的稳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更是将解决民生问题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核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古代的民本思想】
材料一 孔子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做君王的还有什么不满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颜渊》
(1)孔子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请根据材料概括其思想主张是什么?
材料二

(2)中国古代的封建盛世都与统治者的民本思想有关。历史上出现的与材料二相关的两个盛世局面是什么?
【近代的民生探索】
材料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3)你认为材料三中最能体现民生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现代的民生实践】
材料四

(4)根据材料四分析我国人民家庭生活用品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时期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方面实施了哪些措施?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弊,自天子不能具钧驷(四匹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史记·平淮书》
材料二:(汉文帝)曰:“农,天下之本,其开籍田,朕亲率耕。”
——《史记·孝文本纪》
材料三:(汉景帝)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                                                  ——《汉书》
材料四:(汉武帝)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史记·平淮书》
请回答:
(1)西汉初年,国家的经济状况是怎样的?
(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重视什么?因此汉初出现了什么局面?
(3)汉武帝时期,国家又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什么局面?简要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军事、外交方面原因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图,回答问题

请回答:
(1)图中的工具是谁发明的?他是什么时候的人?
(2)该项发明的主要用途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同学们,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秦时经河北入海,汉代经山东,北宋经天津,南宋经江苏入黄海(当时称东海)。而这种现象在长江为何没有?你能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这种有和无的原因吗?在古代,人们对黄河又是怎样治理的?现如今对治理黄河你有哪些建设性意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短暂的割据局面和局部分裂,但国家统一始终是主流和方向。阅读下列图片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请回答:
(1)指出图一中商鞅变法发生在何处?(写序号)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内容是哪一项?简要说明商鞅变法起到了“改变秦国乃至整个中国历史进程”的作用。
(2)依据图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者是谁?(写出人名)他为巩固北部边防、维护国家统一,采取了什么重大军事行动或措施?
(3)图三展示的是哪个朝代的疆域图?该朝代的哪位皇帝在位时,采取了什么措施削弱诸侯王封国势力,使大一统帝国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的?
(4)根据以上三幅图片,反映了这一时期我国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现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