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初中历史试题 / 问答题
初中历史

中国古代文明灿烂辉煌,而古都可谓是中华文明的缩影。中国最著名的“四大古都”是西安、,南京、洛阳、北京。还有“六大古都”“七大古都”“九大古都”的说法。其中,西安、北京可谓其中最著名的代表。
材料一

材料二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的图一,请写出唐都长安城的突出特点。图二是城北大明宫的一座著名宫殿,请写出它的名称。
(2)据材料二写出今天的北京在辽代、金代的名称。元大都的繁华景象在一位意大利旅行家的什么著作中有生动的描述?到了明代,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哪一位皇帝修建了北京城?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地位重要,影响深远。
材料一

材料二 隋朝大运河图

材料三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南北朝时期,中国长期分裂,战乱不断,时间长达近200年之久。581年,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的是谁?589年,隋灭陈的意义何在?
(2)据材料二,隋大运河的中心是什么地方?据材料三,从这一中心地区到涿郡和到江都分别要经过哪几条渠道?据材料三分析大运河开通起到了什么重要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的地位和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请简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村经历的四次重大变革及每一次变革带来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材料二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 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北师大版初中历史教材(七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
(2)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达赖,还有哪一个喇嘛教首领,他是谁?册封他的皇帝是谁?
(3)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在黏土做的一个个小方块上刻出单字,再用活烧硬,成为陶字。排版时,在铁板上放置一个铁框,将陶字排满铁框为一版。一版印刷的同时,可以排另一版,效率很高,印完一版后,陶字拆下可再用。
请回答:
(1)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项重大发明?它的发明者是谁?
(2)根据材料指出此项发明有哪些优点?
(3)此项发明的意义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报刊——历史的记忆。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前程无限光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诞生,四万万七千五百万中国人民开始自己当权管理国家,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揭开了历史的新的巨册。       
——1949年国庆社论
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至少答出两点,1点2分共4分)
材料二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⑵我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列举其在工业领域取得的成就一例。
材料三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l979年1月1日社论
⑶材料三中“战略转变”开始于哪一次会议?(2)在这次会议上作出了什么样的重要决策?(2分)
材料四  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事情,往往事先没有把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应该做的但又没有把握的事情,不是不干,而是要大胆地进行试验。不下水学不会游泳,不试验不知好坏。试验当然要争取成功,但也要允许失败。成功了,就推广;失败了,改了就是了,自己不要灰心,别人不应该责难。要支持、爱护那些致力于改革的创新者。 
——2012年2月24日社论
⑷2012年2月24日的社论是纪念邓小平南方视察10周年而刊发的。邓小平南方视察后,1993年11月中共中央确立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茶叶以及历法、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
材料二 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材料三 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以上材料均摘自北师大版(历史•《七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朝代?这一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反映了元朝的哪一制度?管辖西藏的机构是什么?
(3)清朝初期受到册封的除了材料三中提到的达赖,还有另一位喇嘛教首领,他是谁?康熙帝赐予他什么封号?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
(4)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察下列图片

(1)图一、图二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他们的对外活动反映了唐朝对外文化交流的什么特点?
(2)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郑和下西洋,请写出其目的和在世界航海史上的地位。
(3)图一、二和图三反映的对外交往,在作用方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图三反映的历史事件结束后,对外交往逐渐减少,到清朝导致了什么局面的出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毛泽东的诗词是记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的史诗。认真阅读以下诗词:
材料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摘自人教版《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诗词所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在哪一年?有何重大意义?
(2)材料二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哪次重要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2分)
(3)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从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了解它,牢记它,可以使我们勿国耻!
材料一:从1995年开始,沈阳市每年都会在9月18日鸣响防空警报,以示不忘国耻。
材料二:1936年12月12日,发生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经过各方面努力,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材料三: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无理要求进入宛平城内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日军悍然向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守军发起进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      
———摘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
(1)材料一与哪一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发生后,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导致怎样的结果?(2分)
(2) 材料二中的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4分)
(3) 根据材料三提供的内容,请你说出全民族抗战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并举出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4分)
(4)抗日战争的胜利洗刷了百年的国耻,战争胜利是在哪一年?(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上海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在这场“自强运动”中创办的军事工业是什么?(举一例即可)?
(2)材料二中“革命”的领导者是谁?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3)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4)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的先进人物近代化探索历程,指出这个探索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面对中国人民的不懈探索,说说你的感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由党的十八大的召开引出了小红与爷爷、爸爸的如下谈话(片段)。请根据谈话片段和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小红:我们历史课上学过很多党的会议,每次会议的重要决策都对国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爷爷:和你(小红)这么大年龄时,我正赶上新中国建立。当时国家百废待兴,直到1956年党才召开了“八大”。
爸爸:我小时候,印象最深的是打倒“四人帮”,十年内乱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请回答:
爷爷谈话中提到的“八大”召开前,我国外交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举一例爷爷生活在厦门,他感受到了改革开放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爷爷所在的城市从什么时候起进入到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

(2)爸爸提到的“十年内乱”中最大的冤案是什么?爸爸小时候(1960—1976年)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举一例(1)
小红说“每次会议的重要决策都对国家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最重要的决定,也是这次会议最具深远影响的成果是什么?
这次谈话使小红对共和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结合谈话内容和上述探究活动,概述小红的“新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回顾我国现代化历程的重要特征是以民主代替专制、以法治代替人治、以法律为标志的国家权利代替以君主为代表的封建贵族特权,以工业化代替传统农业,不断地推进我国现代化。
请回答:
(1)1953年,我国提出了“一化三改造“的过渡时期总路线,这里的“一化”指的是什么任务?我国已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的标志是什么?
(2)1954年是我国民主进程中重要的一年,这一年颁布了哪部保障人民权利的文件?
为什么说这部文件能保障人民的权利?
民主法制建设是不断巩固、完善的过程,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民主法制建设遭到严重破坏。哪个时期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又成果突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1986年以来,保障我们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受教育机会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是整个中华民族不懈的永恒追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55年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果断作出了和平解放西藏的重大决策。中央人民政府和原西藏地方政府在北京签订了《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简称“十七条协议”)。人民解放军迅速进军西藏,驱逐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宣告和平解放。“十七条协议”的签订,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它标志着西藏从此摆脱了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和经济羁绊,开辟了西藏人民从黑暗痛苦走向光明幸福的伟大新时代。                          
——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新中国的统一局面,是中国近代史上从未有过的。国家的统一和各民族的大团结日益巩固和发展;2008年12月15日,两岸全面直接双向“三通”得以实现,两岸关系取得了重大突破;2010年3月27日晚,经大陆著名导演张艺谋重新诠释的意大利歌剧《图兰朵》在台湾台中市的洲际棒球场上演。
(1)“西藏的和平解放是西藏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你认为这一“转折点”在国家统一方面的重要历史意义是什么?西藏和平解放后,在西藏地区实行怎样的制度,以确保西藏人民自己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的事务?
(2)香港顺利回归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党和政府制定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4)作为青少年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方面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历史证明,制度和机制创新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探究新中国发展历程时,搜集到以下资料。请你参与这次探究活动,完成下列任务。
材料一 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材料二

材料三、 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但50年代我国建设工作遭到严重挫折 ……,“大跃进”给我们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邓小平文选》
材料四、1978-2010年中国国民经济部分年份简表

 
1978年
1992年
2002年
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624
20370
102398
421368
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支配收入(元)
343.4
1826
7073
28762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表格回答,我国土地所有制形式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的图片再现了三大改造的情景,请你说说这一事件完成的重要意义。
(3)20世纪50年代为什么会出现“大跃进”运动?
材料三中,1978年-2010年中国经济较快增长,尤其是1992年后迅猛增长。1978年后的增长当归功于1978年中共作出的什么重大决策? 1992年后迅猛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纵观上述材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认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初中历史问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