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6小题)
(1)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2)执手想看泪眼, 。
(3)遥岑远目, , 。
(4)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5) , ,如今有谁堪摘。
(6) ,徒慕君之高义也。
(7)市列珠玑, , 。
(8)羽扇纶巾,谈笑间,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良辰好景 编篡不防说说战栗 |
B.消魂揩油市列珠玑天堑 |
C.人情世故凛赋玉枕莎厨绣闼 |
D.关怀备至扶辇前合后偃混帐 |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埋(mán)怨忤(wǔ)逆恓(xī)惶变徵(huī) |
B.半晌(shǎng)刽(guì)子手湛湛(zhàn)青天觊(jí)觎 |
C.谛(tì)听罗绮(qǐ)列观(guàn)勾(gōu)当 |
D.吮舐(shì )凝噎(yē)渐(jiān) 染提(dī)防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而江山不可复识也(苏轼《后赤壁赋》)
(2)人为动物,——————;百忧感其心,——————。
(3)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4)丰草绿缛而争茂,——————;草拂之而色变————————
(5)寄蜉蝣于天地,————————。哀吾生之须臾,————————。
(6)纵一苇之所如,————————。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尝废离。
……
臣之辛苦,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皇天后土,实所鉴见。伏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身,死当结草。
送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下列对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躬自抚养 躬自:亲自 | B.臣以险衅险衅:坎坷、祸患 |
C.门衰祚薄 祚薄:福分浅薄 | D.矜悯愚诚 矜悯:夸耀 |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密奉事以孝谨闻以勇气闻于诸侯 |
B.有暇则讲学忘疲 欲奉诏奔驰,则以刘病日笃 |
C.非但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之所明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
D.齐桓得管仲而霸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作者先以简洁精练的语言写自己的孤苦,为“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作铺垫。 |
B.强调祖母刘的病“夙婴疾病,常在床蓐”,以突出李密的孝情不同于一般的母孙之情。 |
C.《陈情表》的第一自然段,写自己与祖母刘的特殊关系和特殊命运,抒以发对祖母的孝情。 |
D.李密在祖母去世之后,被迫到晋朝廷任洗马的官职,实现了“先尽孝,后尽忠”忠孝两全的宿愿。 |
翻译下面语句。
(1)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辛苦,至于成立
翻译:
(2)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长城的“家底”
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写道:“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修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战国、秦、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金、明等朝代,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
近代以来,“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孙中山评价长城说:“中国最有名之陆地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
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1987年,只得为中国首批世界文化遗产,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世界上体量、规模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深入人心。
长城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长城的修筑时间长、分布地域广、就地取材、形式多样、附属设施多、保存状况差别大,长期以来,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有重大影响的学术成果不多,对于一些长城相关遗迹的性质、年代等长期存在较大争议。
2006年,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这是中国第一次针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同年12月,中国第一次系统、规范的长城资源调查工作正式启动。
人们第一次发现并确认,两千多年来,中国现存历代长城总长度达到了21196.18千米,分布于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403个县域内,包括墙体10053段,壕堑1762段,单体建筑29507座,关堡2210座,相关设施189处,共计43721处长城遗产,共同组成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
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在长城资源调查过程中,文物考古工作者全面、准确地掌握了长城的规模、分布、构成、走向、自然与人文环境、保护与管理现状等基础资料。
尽管长城的“家底”已基本摸清,但长城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长城沿线的考古发掘、历史文化研究多存空白,长城正面临着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民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都时刻威胁着长城的存续。
长逾2万公里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复杂多样的长城、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的长城,还有太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摘自2012.11《瞭望新闻周刊》韩冰《长城的“家底”》)
下列关于长城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长城是中国唯一一个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 |
B.长城是世界上规模、体量最大的线性文化遗产,尚有很多秘密等待人们发现。 |
C.长城既是中国人早已熟知的景观,又是中国人最陌生的文化遗产之一。 |
D.复杂多样的长城是中国独有的文化遗产,长逾2万公里,贯穿中国两千年历史。 |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虽然长城的修建历史悠久,但直到近代以来,随着“万里长城”的声名逐渐远播世界,长城才成为世界公认的中国伟大建筑奇迹。 |
B.国人早已熟知居庸关、八达岭、山海关、嘉峪关等著名的长城段落,以及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所以明长城巍峨雄伟的景观最深入人心。 |
C.曾经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关于“什么是长城”、“长城到底有多长”这样的问题,不仅普通人难以分辨,就连学界也无法说清。 |
D.2006年,长城保护工程正式启动,文物古工作者通过系统、规范的调查工作,才第一次基本摸清长城的“家底”。 |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两千年前,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关于长城“延袤万余里”的记载,表明中国的长城早就具有了巨大的规模。 |
B.面对帝国主义的侵略,长城成为中国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被写入《义勇军进行曲》,后者因此成为新中国的国歌 |
C.国务院颁布《长城保护条例》,是中国第一次钍对单项文化遗产制定专项保护法规,这足以说明长城的重要。 |
D.长城的保护受到多方面的威胁,包括对长城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经济建设、居生活、旅游不当开发、不当维修等。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道德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是在社会关系中生活的。 , 。 , , 。
,更面临一个难题:如何既不违背对道德的坚守,又不伤害与亲友的关系。
①诚然,一个立志遵从道德的人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挑战,遭遇不可预知的困境
②尤其是来自亲友的诉求和利诱
③德性操守是人“自立于世”的品行根基
④但与苦难相比,更容易冲破心灵防线的,是利益诱惑
⑤这样的处境之下,人要抵御众多诱惑的吸引力
⑥亲朋故友是人“生存于世”的情思所依
A.①②④③⑥⑤ | B.⑤①②④③⑥ |
C.③⑥①④②⑤ | D.⑥③⑤①②④ |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亵渎(xiè)傀儡(kuǐ)时乖命蹇(jiǎn)间不容发(jiān) |
B.肩胛(jiǎ)阒寂(qù)瞠目结舌(chēng)果实累累(lěi) |
C.起哄(hòng)剽悍(biāo)沆瀣一气(hàng)戛然而止(jiá) |
D.炽热(chì)钟磬(qìn)奖掖后进(yè)越俎代庖(zǔ) |
对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分类正确的是( ) (1)云无心以出岫 (2)木欣欣以向荣 (3)乐琴书以消忧 (4)聊乘化以归尽 (5)请息交以绝游 (6)问征夫以前路 (7)农人告余以春及 (8)眄庭柯以怡颜
A.(1)(2)/(3)(4)(5)/(6)(7)/(8) |
B.(1)(2)/(3)(4)(8)/(5)/(6)(7) |
C.(1)(2)(4)/(3)(8)/(5)/(6)(7) |
D.(1)(2)(4)/(3)/(5)(8)/(6)(7)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结果就像鹦鹉学舌一样,别人的东西没有学好,自己的传统反而被遗忘了。 |
B.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惟古是尚,应该保护其斑驳陆离的面貌,切记刮垢磨光。 |
C.轰隆的巨响,振聋发聩,游人打着手势在夸张地交谈,却好像失去了声音。 |
D.西方人有琳琅满目的艺术精品,但在很大程度上,西方式的艺术常常被科学化或体育化了。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沧桑气概富丽堂皇荒诞不经 | B.翱翔沉湎不容质疑心荡神驰 |
C.陷井肤浅经世致用销声匿迹 | D.葱茏贤惠一泄千里心悦诚服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连贯的一组是 ( )
面对大灾大难,大悲大哀,心中的情绪、情感要流淌,思想信念要表达。﹍﹍﹍﹍﹍﹍﹍
①于是,呐喊成诗,我们要团结,要坚强,民族凝聚的呼声化作祖国坚韧的形象,变为诗人们的亢吟雄唱。
②于是,忧思成诗,对人类生存和生命本质意义的反思、忧患、理性、情怀、觉悟,也化作万般倾诉,叙说。
③《离骚》成于楚雄,《胡笳十八拍》赋于流离,苦难出诗人,这已被以往的历史无数次的证明过。
④于是,苦难成诗,对遇难者的哀悼、哀思化为诗篇,把全民族心中的伤痛凝于笔端,化作诗。
A.④①②③ | B.④③①② | C.②③④① | D.②④①③ |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慰藉/枕藉 掣肘/风驰电掣 肖像/惟妙惟肖
B 、强劲/劲敌 蹊跷/独辟蹊径 裨将/大有裨益
C 、字帖/碑帖 假设/不假思索 惩罚/严惩不贷
D 、寥廓/轮廓 发廊/间不容发 业绩/丰功伟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中庸”辨义
“中庸”是儒家伦理学说的一个核心思想,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常常被误解、误用,颇有辨析的必要。在有的人看来,所谓“中庸”,就是做人要圆融,善于“和稀泥”、当“老好人”,搞折衷主义、模棱两可;做事要平庸,不出头、不冒尖、守“本分”,满足于随大溜、跟着走。但这种观点不仅违背了儒家关于“中庸”的原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事实上,这种是非不明、善恶不分、庸碌无为的“老好人”、“本分人”并非儒家所尊崇的“中庸”之人,而是其所贬斥的“乡愿”,这种人格与品行也是儒家所极力反对的。孔子说:“乡原(愿),德之贼也。” 孟子作了进一步的解释:“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
将“中庸”理解为“乡愿”,除了少数人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之外,大多数人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不过,这种理解并不符合儒家尤其是先秦儒家的本意。我们来看看相关文献中的解释。在《中庸》一书中,“中”与“和”是放在一起表述的,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正所谓“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由此可以看出,“中”在这里是一个时间概念而非距离概念,是所谓“时中”,即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而不是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对此,《中庸》进一步解释道:“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关于“庸”,汉代学者郑玄的注释是:“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也就是说,儒家所谓“庸”,就是人伦日用;所谓“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恰如其分,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用俗话说,“中庸”则大致相当于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或“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中庸”或“中和”的理念还可以超越人伦的领域,运用到人与自然关系上:人们通过对自然界万物生长与四时变化规律的领悟和顺应,能够“赞天地之化育”,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庸》中所说的“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儒家认为,在人伦日用中做到“中庸”,即行所当行、止所当止,是一个极高的境界,需要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运行规律、运行法则有深刻的体验和把握,这不是一般人能够达到的。因而孔子才感慨:“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在孔子看来,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也就是破除种种思维定势和主观成见,通权达变、相时而动。为此,孔子在回答其弟子关于什么是“仁”、什么是“义”、什么是“礼”、什么是“孝”等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从教育学的角度说,这体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而从伦理学的视野观照,这就是他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的具体实践。黑格尔曾因《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而给予这部经典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其实,这恰恰体现了儒家伦理智慧的特色所在。
人们在特定的时空情境中生活,为人处世就需要“与时偕行”、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这样才能不断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跨越。这,可能就是儒家“中庸”思想带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下列对划线句子中“这”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
A.孔子主张行“中庸之道”至少需要做到四点,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
B.黑格尔对《论语》以至孔子本人相当消极的评价。 |
C.孔子能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对弟子的提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 |
D.《论语》中缺乏概念和范畴的思辩。 |
下列关于“中庸”的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中庸的“中”是一个时间概念而不是走中间路线,把“中”理解为折中调和或不分场合地率性而为是不正确的。 |
B.中庸就是在合适的时机做合适的事、表达合适的情感,追求言行在时机、氛围等方面的自由。 |
C.中庸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中和”的理念,做事平庸,不失礼、不失态、不偏激。 |
D.中庸理念就是“看菜吃饭、量体裁衣”和“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人们把“中庸”理解为“乡愿”是出于对“中”、“庸”二字的望文生义:将“中”理解为“走中间路线”,将“庸”理解为“平庸”。 |
B.人们对儒家伦理学说的整体认识和评价有偏差,导致人们对“中庸”的误解和误用。 |
C.作者认为儒家“中庸”思想一定能带给我们为人处世需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努力破除种种教条主义、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束缚等启示。 |
D.孔子注重引导弟子追求“中庸”境界。他在回答其弟子基本伦理问题时,总是避免给出概念化、程式化的答案,而是根据不同弟子的气质禀赋和不同的言语情境,进行有针对性的说明和阐释的做法,就说明了这一点。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