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语文试题 / 论述类文本阅读
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化的长度不能产生高度,文化的高度却能拓展宽度。美国只有二百多年的立国史,以我们的传统文化观衡量,可谓典型的“没文化”。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以技术和产品为形态的美国文化光斑,在世界上到处闪烁,这是文化的高度拓出的宽度。
在殖民时代已经远去的今天,文化以非武力方式实现其辐射与覆盖,或者叫文化输出,可以理解为“文化侵略”,也可以理解为先进文化对其他国家的生产力和人民生活水平的积极影响。匪夷所思的是,我们有些人仍然不知忧患,自我感觉甚好。有段时间,自鸦片战争后一直作为变革图强反动力量的“中国文化中心论”,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名义,在社会生活层面上异常活跃,仿佛“传统文化”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文化,自主知识产权就在里面,足以解决钓鱼岛等问题。“弘扬传统文化”活动铺天盖地,“论坛”“讲坛”“大讲堂”,图书报刊“牛皮癣”,只要是“传统”都在大力弘扬之列。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不能孕育现代科学技术因而和自主知识产权很难沾边的所谓“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世界,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不妨回头看看其效果:偃旗息鼓没几年的“大师”们又纷纷出山,慧眼看风水,芒硝治百病,治死了不少人,有关部门查究起来难度还很大。奢靡之风盛行,豪宴豪宅豪车豪金,《诗经》里的官仓鼠穿越千年,由“硕鼠”迅速长成“老虎”,国家周边闪着虎视眈眈的绿眼睛。
不加定语限制的“传统文化”是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中国传统文化”是封建社会积累下来的两种力量的总和,糟粕与精华一体共生。应该大力弘扬的是传统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文明进步的积极力量,而不是全部。如果“传统文化”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中华民族就不会有一部让人不忍卒读的近代史了,中国人民早就站起来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毛泽东的态度依然是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最高原则和唯一正确方法。
以所处时代为前提,文化的强弱标志是它在世界文化丛林中的高度。我们的传统文化长度足够骄人,但是把长度当成高度,不是脑子有问题就是心眼有问题。聂鲁达用诗歌为他“瘦长的祖国”忧虑,我们有一脉瘦长的传统文化,如果真爱它,最好用忧患和创造去爱,给它捉虫子浇汗水,让它粗壮高大起来,开出自主知识产权的花朵,强大美丽自己的同时,也为更多国家送去芳香。河伯没见到海之前,以为自己是世上最大的水是可以理解的,见了海还觉得自己最大,那就不好办了。河伯不这样,河伯见到海立刻知道了自己是谁,“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拥有漫长海岸线的中华民族,l840年才真正见到“海”,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民族复兴,需要警惕的仍然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老毛病:盲目自大、麻木不仁以及有了半亩地之后的沾沾自喜。
(朱建信《文化的高度才是力量》 有删改)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警惕美国的文化输入,增强忧患意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B.反对不加辨别地弘扬传统文化,要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
C.重视自主知识产权,用现代科学技术充实和丰富传统文化。
D.积极输出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关于“弘扬传统文化”,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中,只有引领和推动民族走向科学、文明和进步的积极力量,才值得大力弘扬。
B.在科学技术主导世界的今天,用传统文化影响和浸润国民的精神,其结果是非常可怕的。
C.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矛盾集合体,弘扬传统文化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D.弘扬传统文化要有忧患和创造意识,不是骄傲于它的长度,而是不断提升其高度,拓展其宽度。

根据文意,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因为美国立国史较短,其产品和技术也较发达,所以美国的文化既有高度又有宽度。
B.作者反对“论坛”之类的学术活动,因为它们在本质上是一种变革图强的反动力量。
C.“传统文化”不等于“优秀文化”或“先进文化”,它里面包含积极和消极两种力量。
D.直到鸦片战争之后,中华民族仍然不了解外部的世界,以致造成一部屈辱的近代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陆羽《茶经》是中国最早的的茶学著作,书中也十分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关系,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丈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
唐代诗人的品茶,已经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的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 “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而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还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 “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叉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茶于是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茶苏”是一种将荼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 “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荼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悟得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荼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选自《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中国最早的茶学著作是《茶经》,其内容鲜明地体现了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B.礼仪观念深入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中国的茶文化也体现出礼仪的观念。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开始成为普遍的风俗。
C.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体现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
D.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不仅体现在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还体现在饮茶的量也要适度等方面。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唐代诗人的饮茶已不是解渴、提神、解乏等生理的需要,而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品赏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B.因为茶叶中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有提神醒脑的作用,可以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同时还符合佛教规诫,因此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C.茶文化有道家养生的精神,这和作为本草的茶具有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消除心中烦恼的药草特性有很大关系。
D.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与佛结下了缘分,但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思想来源,它与茶学的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也丰富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B.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从儒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和”的最高境界:从道家的角度可表现为追求忘记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和养生乐生的精神。
C.佛家把悟得茶道视作修身的过程,只要保持高尚的情操,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就可以统一起来。
D.茶之为饮,既可以营造出和谐稳定、和睦相处的空问,也可以营造出消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现代文阅读。
生态文明美: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
陈望衡
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迄今为止,人类主要经历过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是生态文明美。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审美兼顾了对象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综合起来就是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观认为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以生态为载体的文明)。
生态文明时代前的自然环境审美,强调自然环境中的生命意味。这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虽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重视生态,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一般的重视生命的意味,不会强调生命与生命之间、生命与非生命之间的关系,更不会考虑到地球上诸多生命良性的发展。生态着眼于生命的整体性与相关性,关注的是种群的生命,种群的生命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它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较一般的生命观深刻得多。
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自然环境审美,自然环境的美在生态与文明的统一即生态文明。生态文明的审美视界较之自然生命的审美视界主要有五个方面不同:第一,强调并凸显自然环境美中的生态性。自然性是自然美得以存在的基础,是其区别于社会美的关键。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第二,将人与自然的和谐提升到生态平衡的高度。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失去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迟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第三,将生命意味的美提升到生态意味的美。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而生态意味的美则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生态的网络系统只存在于人的理解与想象之中,它的审美实现呈不断的发散状态。第四,生态审美导入生态公正理念,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而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受到尊重。第五,荒野的审美价值为人们所重视。当荒野被人们接纳并视为生命之根时,其实它已经“人化”了。正是凭借工业文明提供的物质基础和科技成就,加上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生态文明为人们提供的视野与观念,人们才能欣赏荒野的美。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15日14版,略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生态文明审美观,必须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平衡意义。打破生态平衡,就是对美的否定,它早晚会给人类带来灾难。
B.自然属性是自然美的基础,社会属性即自然物对人的以“居”为核心的生活的意义,这两者的统一实质就是自然的文明化。
C.人的生命是生命意味的立足点,凡是从自然物身上有意识地或者无意识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那对象就具有了生命的意味。
D.渔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经历过的三种文明类型,这三种文明类型的环境审美观各有其独特属性。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环境审美观具有历史性,生态文明美是当代环境审美的新形态。自然环境美,美在生态文明,这是当代自然环境审美观的观点。
B.生命意味的美让人的审美视界扩展到生命的联系与网络,然而生态意味的美却是让人的审美视界专注于某一生命的形象展现。
C.自然美能够存在的基础和它跟社会美区别开的关键是自然性,生态文明视界下的自然环境审美更强调并凸显自然性中的生态性。
D.生态观对生命的理解是,种群的生命受制于与它相关的其他种群生命和非生命的自然条件,实际上并不是由种群自身所决定的。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代的自然环境审美视角下,自然属性中彰显了生态性,社会属性中强调了生态性之于人的意义,两者结合则凸显了生态文明的内涵。
B.所谓自然环境审美,从生态文明的视界来看,就是自然环境美在生态文明;自然环境的美,应当体现通常所说的生态与文明的统一。
C.因为生命意味的立足点是人的生命,所以重视自然的生命意味,不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重视生态,而且它们的实质也是基本相同的。
D.传统审美张扬人的主体性,生态审美导人生态公正思想,体现出生态的兼容性,在生态文明审美视界下,审美对象的地位也获得尊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题。
枝蔓状城市----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化城市,将既不会是奴隶社会的“城堡式”城市,也不会是封建社会的“城池式”城市,当然也会与现代工业社会高楼耸立的中心化城市相区别。
在枝蔓状城市布局中,即使是眼下北京绞尽脑汁建造起来的多层环状结构也将大不适应。中心化城市的各种弊端,诸如交通堵塞、人口拥挤、环境污染、空气浑浊、疾病易于传播、犯罪案件增多、居住环境恶化、管理难度增加和公众空间锐减等,限制了城市的进一步发展。而现代高科技可以自由地用虚拟空间、网络空间取代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因此,人们也就没有必要再拥挤在一个地域。于是自然而然就开始了从市区向市郊的转移,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市区再也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而变成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的场所。又由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电信技术的发展,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被彻底打散。
现在世界各地迅速崛起许多边缘城市,就属于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中心化城市逐渐演变为主城市和边缘城市。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它们更多的是经济、文化和教育上的紧密联系。城市的边缘化,就是城市由中心向四周的蔓延与扩展,扩展到与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既是城市又是乡村的地区。这里,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也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规模、生产程序、劳动力市场和销售状况呈分散状。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铁道、地铁、高速公路、航空路线等组成的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
这种城市的边缘化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形成规模,比如今天的美国就已经形成大洛杉矶都市区以及波士顿—劳伦斯—洛厄尔、旧金山—奥克兰—圣何塞等都市区。它们还会进一步向周边地区扩展,通过原料网、生产网、销售网、消费网、信息网和电脑网的连接而延伸到整个地球,成为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城市。
下列对中心化城市的后现代演变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许多工厂、学校、研究机构都迁向市郊,不再拥挤在市区
B.城市蔓延扩展到非城市区域相接壤的地区,这里既是城市又是农村
C.现代商业交易和办公活动走向郊区化、边缘化,生产销售、劳动力市场呈分散状
D.主城市与边缘城市通过多模式运输系统以及卫星天线进行沟通,成为全球化城市

下列对于“枝蔓状城市”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以城市边缘化和信息技术、虚拟技术为特征的后现代 城市
B.没有工厂和生产基地,成为纯粹的物质交换和消费场所的城市
C.彻底打散中心化城市的传统布局,利用各种网络相互连接的城市
D.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各自独立,在经济、文化和教育上联系紧密的城市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在枝蔓状的城市布局中,主城市和边缘城市的差别将趋于消失
B.铲除中心化城市的诸多弊端有待于城市的后现代演变
C.在枝蔓状城市中,人们受地理空间或物理空间的限制将越来越少
D.随着中心化城市的边缘化,生产地域化和劳动力低廉化将成为现实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元杂剧作者对传统伦理道德的坚守
李代宽
元代初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基本上断绝了文人的进仕之路,许多文人走向社会底层,与民间艺人(如红字李二、花李郎等)相结合,组织“书会”从事杂剧创作。但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等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已经深深根植于他们的心中,元杂剧作者们不可避免地要将自己接受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自己所塑造的戏曲形象,这是元杂剧思想内容的主流。钟嗣成在《录鬼簿》记述与其“相知”的“名公才人”时,多次赞赏他们的“浩然之气”,如宫天挺“豁然胸次扫尘埃”,郑光 祖“名香天下”,曾瑞“乐幽闲不解趋承”,施惠“道心清静绝无尘”,钟嗣成自己也是“杜门养浩然之志”。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中,“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因素渗透到社会生活和思想意识的方方面面,伦理道德至上的观念已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尤其是面对元代没有受到教育的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民众,杂剧就承载了更多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李渔在《闲情偶寄•词曲部》中说:“因愚夫愚妇识字知书者少,劝使为善,诫使勿恶,其道无由,故设此种文词,借优人说法,与大众齐听。”平民百姓热爱戏曲,重要的一条原因是他们把戏曲中传达的伦理道德因素当作社会正义舆论的引导和现实生活的 规范。
从夏商周一直到元代,几千年的社会生活都在元杂剧中得到反映,上至帝王将相下到农夫商贩,各阶层人物无不笼入笔端。《蝴蝶梦》中王老汉三个儿子, 《焚儿救母》中的张屠,《冯玉兰》中的冯玉兰,《虎头牌》中的山寿马,《窦娥冤》中的窦娥,《降桑椹》中的蔡顺,都具有善良贤孝的光辉品格。“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论语•泰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基础是“仁”。“孝悌”是“仁”的前提,“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 而》)是一个人必须具备的品德,这是一个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关系的伦理情感纽带。元杂剧的作者希望注重加强个人道德修养,调节好人际关系,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宁的理想。《礼记•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杀狗劝夫》《老生儿》《疏者下船》实质上传达的是亲亲才能修身,亲亲才能为政,亲亲才是为人根本的观点。《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治家最重要的一条是教子有方,才能让子孙后代“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孟母三移》中的孟母,《剪发待宾》中的陶母,《陈母教子》中的陈母,《九世同居》中的张公艺,《东堂老》中的东 堂老无不遵循这一传统并取得成功。《范张鸡黍》中的范式和张劭志同道合,《替杀妻》中的张千为保护朋友而宁担罪责,更彰显了“朋友有信”这一传统美德。
《豫让吞炭》《渑池会》《伊尹扶汤》《介子推》《单鞭夺槊》等杂剧塑造了豫让、廉颇、蔺相如、伊尹、介子推、尉迟恭等忠贞报国的忠臣义士形象,即使 是《鲁斋郎》等杂剧中的包拯,《双献功》等杂剧中的李逵也是元杂剧作者们推崇的标杆和楷模。《论语•里仁》里,曾子曾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苟利 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只有从国家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对群体的关系上,“义以为上”“先义后利”才能引导一种文明不断前行,这也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一条主线。
元杂剧作者们坚守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这一主线,是赢得广大观众的法宝。只有当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作品之中时,才能够使戏曲观众与戏剧作品之间产生心灵的共鸣。
(选自《光明日报》2013年10月14日15 版,有删改)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元代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后,文人们将关注点转向民间艺术,而书会这一组织的成立又有力地推动了元杂剧的发展。
B.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是元杂剧作者们坚守的主线,他们将这种观念融入戏曲形象中,这是元杂剧思想内容的主流。
C.元杂剧中窦娥、孟母、张千这一类的人物形象寄寓了作者们希望通过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实现家庭和睦、社会安宁的理想。
D.元杂剧题材广泛,从夏商周至元代的几千年的社会生活,帝王将相、农夫商贩等各阶层人物形象都在元杂剧中得到展现。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首先简介元杂剧产生的背景,然后以钟嗣成《录鬼簿》记述为证总说元杂剧作者在塑造戏曲形象时将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融入作品的创作特点。
B.第二段从时代、文化的角度指出元杂剧承载着传统伦理道德教化的功能,在引导社会正义舆论和规范人们的现实生活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C.三、四两段以高度概括的语言分别剖析了元杂剧中经典人物形象身上体现出来的“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内涵。
D.第五段总结全文,强调了元杂剧作家坚守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意义,并明确指出这是使戏曲观众与戏曲作品产生共鸣的途径。

下列对原文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李渔认为,元代科举制度的废除导致绝大多数社会底层民众不识字,因此需要元杂剧这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形式来完成劝人为善的教化任务。
B.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孝悌”对家庭、家族乃至国家关系的维护起着重要作用,就家庭关系而言,“孝”和“教子有方”又是相辅相成的。
C.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强调国家和整体利益至上的原则,使“义以为上”“先义后利”成为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
D.元杂剧作家只要将传统伦理道德这种深层次的文化因素深深扎根于自己的作品中,就能使观众与作品产生共鸣,从而赢得广大观众。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文艺创作规律要求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对大千世界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体验,才有可能取得丰富的审美信息,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产生强烈的创作冲动,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但另一方面,文艺家又不要执著拘泥于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才有可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理智的分析和研究,产生深刻的认识和炽热的情感。这就是作者在文学艺术创作中对宇宙人生所采取的“不即不离”之态度,亦即“于相而离相”。文艺鉴赏规律也要求人们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潜心于对象之中,不但要了然于目,而且要了然于胸,从而在凝神观照中达到主客同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与此同时,又要求人们在心理上与外物分离,与宇宙人生保持一定距离,客观透脱地观察对象。伊塞尔在《本文的召唤结构》一书中曾说:优秀的文艺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它有许多未定点和意义空白。这些点和空白乃是联结创作意识和接受意识的桥梁,它们能促使观者在阅览中赋予作品之未定处以确定的含意,从而填补意义空白,赋予观者参与作品构成的权利,因此,在鉴赏中倘执著拘泥于对象而不能冷静透脱地看待对象,就有可能忽略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从而无法参与作品的再建构,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情感的升华。
在中国画里,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直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人们往往把空白作为整幅画中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正是因为那一空间给人以神秘又美好的遐想,所以就使这一虚空变成最耐人寻味的一面。如用高峰来表现大自然的雄伟峻峭,用烟云来衬托山峦的静穆庄严。在所留下的那些虚空里,都存在着极大的暗示,而这暗示又仿佛是一种流动语言,它可以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这种智慧,显然受到禅宗“机锋转语”的启示,有引人入胜之妙。
《坛经》云:净心则“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善人恶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这种以“净心”观照宇宙万物,从而体认其真如本性的思想,对我国传统的审美活动和文艺创作发生过重大影响。审美活动是采取审美观照和情感体验的方式去把握世界,既如此,审美者就必须具备虚空明净的审美心境。只有用经过净化的、排除了各种世俗欲求的心境去对审美对象进行审视观照,才能体悟到宇宙万有的内在本质和生命律动,从而渐入审美境界。
白居易在《秋日过鸿举法师寺院便送归江陵引》中指出文艺创作要排除心中的一切杂念,形成虚空的审美心境,此乃进行艺术构思的前提条件。白氏还指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态,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就会纷至沓来,涌入艺术家的心中,只有万景入胸,才能经过方寸之心的熔铸冶炼,酝酿凝聚成审美意象,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
(选自李豫川《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于相而又离相”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一创作态度和理念是文艺创作规律对作者的必然要求。
B.在观照中物我既两忘又相离的境界,正体现了这一创作主张。
C.在创作中首先要“于相”才有可能爆发灵感,铸成审美意象。
D.“召唤结构”能使观者参与作品再建构,它强调的是鉴赏中的“离相”。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观者展开审美想象与联想,使作品得以再建构,从而发现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
B.中国画里最令人欣赏的部分是“留白” ,它使画家的观察力和读者的想象力更加敏锐。
C.禅宗“净心”观对中国文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古人在审美过程中,体认真如本性,体悟生命的律动,从而渐入审美佳境,
D.白居易认为有了“虚空的审美心境”,就会“万景入心”,就能熔铸审美意象,最终塑造出独具特色的艺术形象。可见他深刻地领悟到禅理与诗道的相通之处。

概括禅宗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影响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两汉经学
经学的真正确立是在汉武帝时代。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收博士弟子五十人。其后博士弟子屡经增加,东汉时多达三万人。五经博士及其弟子以五经为研习对象,这就形成了经学。所谓经学,是指专门研究儒家经典的学问。从中国文化史看,经学出现的前提是汉王朝运用国家力量将民间流传的文化经典宣布为国家经典,并设立博士制度予以专门研究。于是,五经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从国家制度层面保证儒家经典的传习,确立了儒家经典在中华文化经典中的主流地位,客观上也确立了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儒学作为汉代主流思想,是与中央集权的统一相适应的。2015四川高考试题阅读答案 两汉经学2015四川高考试题阅读答案 两汉经学。儒家主张的五伦、五常作为社会伦理道德,也因儒家的主流地位而得以明确确立。
两汉经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秦始皇焚书,造成文化典籍的浩劫,五经借助儒生记忆而保存下来。用汉代流行的隶书书写的经书文本,被称为今文经。汉景帝以后,陆续在孔府旧宅壁等处发现的与五经有关的用战国字体书写的文本,被称为古文经。古文经与今文经不仅书写字体不同,而且同一部经典的篇章多寡也或有差别,如孔府旧宅壁中友现的《尚书》就比汉初伏生所传《尚书》多16篇。此外,还发现了一些其他古文经典,如《周官》《左传》等。因汉武帝及其后所立五经博士皆为今文经博士,西汉末刘歆便要求把古文经也立于学官,但遭到今文经学家的阻挠,一时没有实现。于是引起令古文经学家之间的一场大争论。西汉时期,今文经学是经学主流。今文经学通经以致用,注重思想的阐发,强调经书的历史借鉴意义,但弊病是与谶纬结合而流于神秘。古文经学在东汉发展昌盛,注重文字训诂和对典章名物的解释,突出还原历史和文化传承,学术贡献良多,弊病是流于繁琐的文献考证而脱离思想和生活。东汉章帝时的《白虎通义》主张今文经学,强调经学大义与社会价值,借以维护主流思想,带有一定的理论总结性。东汉末古文经学家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今古文经学的分歧和论争促进了经学的发展,它们所代表的两种学术精神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对后来的中国学术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下列关于“两汉经学”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置五经博士,以五经为研习对象,标志经学的真正确立。
B.汉朝五经博士制度的建立,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祁经学在中国学术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C.今文经、古文经的不同是分别采用了隶书和战国的字体书写,今文经的篇目与内容相对较丰。
D.今古文经学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对后世中国学术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家经典被汉王朝宣布为国家经典,成为国家政治、法律、意识形态的根据,这是中央集权统一的条件。
B.儒家思想作为汉代主流思想的地位确立以后,儒家主张的五伦与五常也明确确立为社会伦理道德。
C.今文经学注重思想的阐发,古文经学注重训诂和考证,两者都强调发挥五经历史资源的现实价值。
D.东汉的《白虎通义》和古文经学家郑玄对五经的注释,分别代表了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最高成就。

根据原文,下列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家高度重视以及有效的制度保障,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B.西汉儒生凭借口耳相传,把五经书写下来形成今文经,今文经的研究成为西汉经学主流。
C.古文经学一直未能立于学官,但凭借民间研究力量的不断努力,在东汉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D.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的分歧与论争,客观上促进了两派的相互了解,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谁来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打开微信“朋友圈”,就能看到一个完整的文化微缩景观:既有“小清新”,也有“情怀党”;既能看到古典乐迷的“高大上”,也能看到各种“非主流”……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他们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风尚的制造者。
然而,新技术的生死时速,是否也会纵容“所见即所得”的肤浅,带来“既得繁花,亦生野稗”的乱象?已经有人痛心于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图书馆修得越来越好,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难怪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甚至有人说,拔掉网线,关闭手机,才能回到真正的文化生活。
事实上,翻阅近几个世纪的文化史,几乎每一次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海德格尔以哲人姿态发问:技术化的时代文明千篇一律,是否还有精神家园?美国学者罗斯扎克更是一针见血:相比在黄昏时分去附近的咖啡馆,网络真的能更有效地交流思想吗?哲人的忧思,倒是从另一个角度给出了历史的惯例:越是缺少文化话语权的草根,越能更早地拥抱新的文化场;越是在原有格局中掌握话语权的精英,越是更晚地接受新事物。看看我们的互联网,微博是近6亿网友鼎力支撑的舆论广场,微信是无数中产白领激情互动的文化领地。在抱怨新技术让信息碎片化、文化浅表化的同时,谁愿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智识、人文的情怀,主动涵养席卷天下的网络文化?文化之河能否源远流长,乃是取决于“最低水位”,谁来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正如学者所说,当代中国正在“共时性”地经历着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反映在文化领域,将使我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注定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对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主流文化的建设者固然不必过分沉溺文化乡愁、伤感于“吾道衰也”,也不能闭关自守、以和大众文化划清界限来标榜自我,而是更应该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为整个社会的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一代代士人无不“以天下风教是非为己任”,为时代的文化河床筑土培基,理应是当代文化人的历史使命。
古人云,“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技术条件如何升级,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不会改变。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摘自2014年01月0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要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使文化之河源远流长,就应该用理性的思维、专业的知识和人文的情怀,去主动涵养网络文化。
B.“士志于道”曾经是中国文化与中国文人的光辉传统,为时代文化加厚土层理应成为当代文人的历史使命。
C.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文化共存的现象,为防止文化上的劣币驱逐良币,主流文化建设者应为文化水位划定警戒线并担任守护者。
D.如果人心向善向美的文化情怀没有改变,就能以比以往更积极的态度、包容的气度、渊博的深度,去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

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化空气的日益稀薄,使一部分人对此十分痛心,这些人甚至认为中国正在进入文化上的“小时代”。
B.当今社会,读书的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好书和读书人却越来越少,以至于有人疾呼“从电脑和手机中拯救我们的阅读吧”!
C.任何一次新的技术手段的升级,都会引起人们的文化焦虑,这是近几个世纪以来文化史上所特有的现象。
D.加厚信息时代的文化土层,需要通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最终走向“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化中国。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价值偏好和审美趣味,信息时代,他们既是文化景观的观看者,也是文化时尚的制造者。
B.海德格尔、罗斯扎克等人的忧思从另一个角度表明:拥有了文化话语权,无论是草根还是精英,都能更早地接受新事物、拥抱新的文化场。
C.既不必过分沉溺于文化乡愁,也不能闭关自守,这是大众审美和信息时代到来时主流文化建设者应有的态度。
D.在文化领域,因受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影响,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要面对传统与现代并存、高雅与“低俗”共舞的现象。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传奇小说始于唐代,它的出现,反映了中国古典小说逐渐从萌芽走向成熟。
“小说”一词始见于《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指的是琐碎的言论,内容如何,不得而知。西汉刘歆在《七略》中提及“小说家”的名称,但所记之书后世不传。东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给“小说家”下了定义:“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文言传说故事或名人轶事的小说,如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
到了唐代,出现了记述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名唐传奇。传奇小说产量丰富,除了《聂隐娘》外,代表作品还有《虬髯客传》《莺莺传》《南柯太守传》《柳毅传》《李娃传》《红线传》《章台柳传》《长恨歌传》《霍小玉传》《梅妃传》《枕中记》等。这些小说中的一些情节和典故,常为后世文人所用,宋元明三代不少戏剧故事,都是在唐传奇的基础上继续演绎创作出来的。
传奇小说的主人公不尽是鬼神,而多是人。或是才子佳人,或是英雄侠客,总之,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上有着各种各样性格的人。比如《聂隐娘》和《红线传》,主角是参与到地方官吏斗争之中的刺客侠士,反映了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各股地方势力之间相互斗争仇杀的社会现实;再如《李娃传》和《霍小玉传》,主角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反映了唐代士人以迎娶大家闺秀为荣的等级森严的婚姻状况。大唐经济文化的繁荣也为传奇小说提供了无限宽广的创作空间,使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现实和时代气息。
虽然传奇小说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但加入了很多纯粹想象的元素。比如《聂隐娘》中描述隐娘与精精儿打斗,说是有红白两面旗帜在床的四周击打旋转,后有一人从空中掉下来。又描述空空儿的神术,说是人不能看见他的变化,鬼不能跟随他的踪影,他能从虎穴进入阴间,能用无形攻击有形。再如《梅妃传》中描述梅妃的魂魄进入唐玄宗的梦境,诉说皇上逃难时,自己死在乱兵手中,有人把她安葬在梅树下,随后玄宗前去挖掘,果然找到尸首。这些记述都超越现实,既惊悚又刺激,要说这些可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只能说是纯粹瑰丽奇特的想象而已。
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发现《幽怪录》中诸多篇章已经残缺,但编者却认为残缺亦无妨,因为无关风教。明人、清人比较注重道德教化,做文章要有社会意义,即便言及怪力乱神、奇闻异事,也要奖善惩恶,而唐人,是真爱浪漫,爱作不受现实羁绊的无边无际的想象,一面描写现实社会中的人,一面却赋予他们高于现实的特质,不论有无实际意义。
(节选自梁晓菲《从<聂隐娘>看唐传奇》)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饰小说以干县令,其于大达亦远矣。”这里的“小说”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小说有根本的区别。
B.唐传奇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很多创作素材,宋元明三代不少戏剧故事,都能看到唐传奇的影子。
C.反映了唐代等级森严的婚姻状况这一主题的唐传奇,其主角多是情路坎坷的世族子弟和妓女。
D.因为和道德教化无关,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时,依旧不介意把一些虽有残缺的唐传奇收录其中。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干宝的《搜神记》、葛洪的《神仙传》、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这些文言传说故事或名人轶事的小说,只能算作中国古典小说萌芽阶段的作品。
B.文中提到的《红线传》《章台柳传》《长恨歌传》等唐传奇,都是记述奇闻异事的文言短篇小说。
C.唐传奇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具有较浓的现实和时代气息,主要是因为作品中的主人公不仅有鬼神,还有人。
D.唐人真爱浪漫,他们创作的唐传奇既包含丰富的社会内容,也加入了很多纯粹想象的元素。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小说从萌芽到成熟显然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从“街谈巷议,道听途说”发展到一种成熟的文学样式,文人的努力功不可没。
B.一个时代的经济文化水平,对一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有重大影响,唐代的繁荣为中国古典小说在这时期的成熟提供了巨大动力。
C.许多文学作品用超越现实的记述手法,写得惊悚刺激,可能没有多少实际的意义和价值。
D.文章应该承载一定的社会意义,即便是写怪力乱神、奇闻异事,也要包孕奖善惩恶的价值取向,这种文学理念一直贯穿中国文学发展的始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文后小题
心理的调整 梁漱溟
大家来到此地,都抱有求学研究之志,但我要告诉大家说:单是求知识,没有用处,除非赶紧注意自己的缺欠,调理自己的心理才行。要回头看自己,从自己的心思心情上求其健全,这才算是真学问;若能如此,才算是真进步。
人类所以超过其他生物,因人类有一种优越力量,能变化外界,创造东西。要有此改变外界的能力,必须本身不是机械的。人类优长之处,即在其生命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这从何处见出呢?就是在于他能自觉;而更进步的,是在回头看自己时,能调理自己。我们对外面的东西,都知道调理他,譬如我们种植花草,或养一个小猫小狗,更如教养小孩,如果我们爱惜她,就必须调理他。又如自己的寝室,须使其清洁整齐,这也是一种调理。我们对外界尚需要调理,则对自己而忘记调理,是不应该的。
不过调理自己与调理东西不甚一样,调理自己要注意心思与心情两方面。心思方面最要紧的是要条理清楚。凡说一句话,或作一篇文章,总要使其清楚明白。如缺乏条理,徒增多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是要用调理来驾驭的。至心思之清楚有条理,是与心情有关系的。在心情不平时,心思不会清楚,所以调理心情是最根本的。
对心情应注意的有两点:一是懈,一是乱。懈是一种顶不好的毛病,偶然懈一下,这事便做不好;常常散懈,则这人一毫用处没有。在写文章时的苟且潦草敷衍对付,都是从懈来。文章写得短不要紧,最不好是存苟偷心理。一有这心理,便字不成字,话不成话,文不成文。苟且随便从散懈心理来,干什么事都不成样儿。乱是心情不平,常是像有点激动,内部失掉均衡和平,容易自己与自己冲突,容易与旁人冲突,使自己与环境总得不到一个合适的关系。乱或暴乱,与散懈相反;散懈无力,暴乱初看似乎有力,其实一样的不行。因其都是一种机械性,都无能力对付外面变化,改造环境。然则如何可不陷于机械而变成一个有能力的人?这就要能自觉,不散懈,亦不暴乱,要调理自己,使心情平和有力,这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调理自己需要精神,如果精力不够时,可以休息。在我们寻常言动时,绝不可有苟且随便的心情;而在做事的时候,尤须集中精力。除非不说不做,一说一做,就必须集中精力,心气平稳的去说去做。譬如写一篇文章,初上来心很乱,或初上来心气尚好,这时最好平心静气去想,不要苟且从事,如果一随便,就很难得成为一气。所以我们的东西不要拿出则已,拿出来就要使他有力量。诸同学中有的却肯用心思,但在写文章时,条理上还是不够,有随便苟且之意,字句让人不易看清楚。有的同学还更差些。这不是一件小事体,这是一个很要紧的根本所在。
下列对本文的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学会心理的调整,这才是真正的学问,才是真正的进步。
B.人类之所以超过其他生物,是因为比其他物类少机械性。
C.说话和写文章时,要想表达清楚明白,心思必须先有条理。
D.调理自己的心情,使之平和有力,是改变气质的根本功夫。

根据文章,下列做法不属于“调理心情”的一项是(    )

A.备考要拟定周密的学习计划,拟定计划前要保持内心的平和安定。
B.教室黑板上方的墙壁上,张贴者“净”“静”“敬”“竞”四个大字。
C.写文章不急于下笔,先上网专心浏览,摘取相关精彩段落再加以组合。
D.学习遇到困难时,冷静思考,多方请教,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学会回头看自己,健全自己的心思心情,是求学的一个重要目的,这比学习知识更重要
B.心思与心情是密切相关的,但两者有主次之分,要想调理心情,就得先调理自己的心情。
C.心情的暴乱与散懈,两者看似不同,但都能使我们陷于一种机械性,从而导致行事不顺。
D.调整心理,集中精力,心平气和,努力写出有力量的文章,这是一个很紧要的根本所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只能微信,不能全信
1我们身边的那些朋友,仿佛是一夜之间,几乎都微信了。而且年龄跨度极大,老的譬如笔者老妈,手把手教了她几次后,现在兴致来了,偶尔也要跟笔者微上几句,探讨下今天晚上的菜单明天的天气;小的像笔者家念小学的小外甥,心血来潮微了笔者一下,笔者一点开,哇啦啦几声怪笑,吓你一跳没商量!
2当然,微信用户的分布也像橄榄球,中段最饱满的那一部分人群还是当属80后、90后那一拨,笔者还发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人过中年的大叔们远比人过中年的阿姨们喜欢玩微信。
3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庞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大了,聊天发图、做导航查景点什么都弱爆了,像南航连值机都能微信了!微信功能虽多,但发现周围人用得最多的还是摇一摇,公交地铁、餐厅酒吧、电影院KTV、甚至在洗手间,都能听到隔壁的小格子间里,传来那“摇一摇”的声音。是的,从交际积极层面说,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际关系平台;从爱情搭讪学角度理解,“摇一摇”几乎是最低成本爱情运作。
4微信摇一摇是微信推出的微信内一个随机交友应用,通过摇手机或点击按钮模拟摇一摇,可以匹配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从而增加用户间的互动和微信粘度,有效联系距离约500米。它广泛适用于苹果和安卓两大手机操作系统,且不采用实名制注册,门槛很低。
5身边很多剩男,以前碰到了老嚷嚷着给介绍个美女,现在见上了,都沉默了,是啊,想找美女求交往,只需手机摇一摇!笔者身边就有一女友,就是通过微信认识了现在的男友。某日下午茶歇时间,女友无聊,打开微信摇一摇,定位是周边——女友公司所在的位置,周边都是林立的写字楼,摇到的果然也是附近一幢写字楼的员工,两人相隔很近,中午相约周边餐厅拼饭,晚上相约打球看电影,一来二往,修成正果。所以仔细想来,两人交往微信不过是一个最初的媒介,而之后的约会还是传统方式。
6但也看过一个很狗血的微信段子:一名叫“大叔”的男人与“性感小喵”的对话,大意是大叔通过微信百般“勾引”,表示“刚玩微信,不知道附近还有这么靓的美女,请出来喝一杯”。还表示“我绝对是好人。”美女一直支支吾吾,直到最后才说了一句:“爸,玩微信别用自己的头像好不好,丢死人了!”
7是啊,虽然不能说每个热衷摇一摇的人都有什么目的企图,但很多女生,总是会心存幻想,也许真的能摇出个高富帅;而很多男人,秉承着不主动、不负责、不拒绝的原则——不过是摇一摇,就有妹子主动跳进网,叫他们又如何舍得放弃这无限可能呢!
8所以微信时代,只能微信,不能全信——微信有风险,摇摇需谨慎。
对“摇一摇”的概念理解正确的一项(  )

A.“摇一摇”是手机软件微信的功能之一,门槛低,有效距离内可沟通,当摇到同一时段触发该功能的微信用户时,能看到对方的头像,听到对方声音。
B.微信无需注册,只适用于苹果和安卓两大手机操作智能系统。文中出现的父女在“摇一摇”相见的尴尬,与注册门槛低有关。
C.手机摇一摇是移动社交的新鲜方式,它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际关系平台,随时随地摇到自己心仪的朋友且不乏成功的例子。
D.“摇一摇”是最低成本爱情运作。笔者身边的女友,就是通过微信认识了现在的男友的。

对微信流行的原因,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   )

A.容易学会,操作简单,老人孩子几乎一学就会。微信分布人群广,但年青人是主力军。
B.它功能强大,用途多多。聊天发图、做导航查景点、交友,甚至机场连值机都能微信了!
C.人过中年的大叔们远比人过中年的阿姨们喜欢玩微信,这种现象是很耐人寻味的。
D.有人通过微信,用简单的方式达到了自己理想的目的,于是乎其功能被无限放大了。

对“只能微信,不能全信”的理由,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

A.微信不过是一个最初的媒介,而最终确认的方式还是传统的,因为眼见为实嘛。
B.选文中很狗血的段子说明确实有人利用微信平台另有所图,结果身处尴尬,虽然是个例。
C.生活中有人对爱情心存侥幸;有人心存企图,来者不拒;有人利用一切可能“捕获猎物”。
D.许多公共场所,都能听到“摇一摇”的声音,可见微信的用户越来越庞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商品环保性的终极评价
一听汽水、一瓶洗发液的“可持续度”有多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根据这个问题的答案来决定买还是不买。然而,要找到一个综合的评测指标,把地球上所有商品在制造过程中的各种不利影响都囊括其中,恐怕不是一件易事。“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会分别对供应链中的不同阶段或产生的不同效应(比如产生的废弃物和排放的二氧化碳)打分,而且不同的组织和团体会使用不同的衡量标准。因此,这个评分体系的问题不是信息量太少,而是太多。
如果评判环境和社会代价的衡量标准只有一种,那么给产品打分就会简单得多——可持续发展联盟就是这么想的。这个联盟的成员包括10所顶尖高校、多个大型非营利组织和80家跨国公司,它们都达成了一致,希望创立一个能涵盖整个供应链的通用指标。可持续发展联盟最近发布了一个指标体系,联盟成员将根据这些指标衡量首批100种产品,这些产品五花八门,从午餐麦片、洗涤剂到电视机都有所涉及。
沃尔玛的可持续发展部主任杰夫·莱斯是建立通用标准的支持者,他认为,在供应链中的可持续性措施不仅能让环境变得整洁,还能降低清理垃圾所耗费的成本——比如说,垃圾少了,就没必要花大价钱把它们拖走。沃尔玛已经开始将可持续标准编制成“评分卡”,并把这种卡片分发给旗下约400家收购商,这些收购商一直是从零售商手中进货的,作为买家的大小收购商,可能会为了降低商业行为的环境效应,而对产品供应商有所动作;产品供应商的行为又会影响收购商的年度业绩总结。同样身为联盟成员的戴尔公司已经对LCD屏幕制造商下达了指示,要求他们在生产屏幕时设法降低全氟烷烃这种强效温室气体的排放。联盟提供的数据“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戴尔环境事务部主任斯科特·奥康奈尔说。
联盟认为,这个指标最终会取代其他评分体系。现在,美国的消费者走进一家杂货店后,只要掏出手机扫描洗发液上的条形码,就能读取GoodGuide网站评测的可持续性分数了。但是GoodGuide的导购只是根据公开信息做出的,而联盟评分所依照的数据,比如废气、垃圾、劳动力、水资源的使用和其他敏感信息则不易得到,只有大型商业集团对供应商施压才能拿到。因为这些数据,通用指标比其他指标更全面些。像沃尔玛、百思买和戴尔这类商业巨鳄每年从供应商处进货时,都手握着千亿美元的资金。“就凭这一点,可持续性也会比此前的任何理念更主流。”莱斯说道。然而消费者要想自己接触到指标所依赖的数据,恐怕还得等上个三年五载。可持续联盟的领导者承诺,这些数据会对消费者公开,但他们还没想好怎么公开。与此同时,指标的存在可以激发创新。比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就为联盟编撰了一部白皮书,评估了笔记本电脑中用生物基材料代替塑料的好处。
(选自《环球科学》2013年第1期)
下列有关第一段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能够对商品在供应链中的不同阶段或产生的环境效应作出评价。
B.商品“可持续度”的评价目前还没有统一标准,要评价每件商品的可持续度,并非易事。
C.“可持续度”是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的首要考虑因素,因为它反映了商品的可持续使用时间。
D.“可持续指数”评分体系涉及范围宽泛,衡量标准各异,导致存在信息量太多的问题。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可持续发展联盟致力于创立一个通用标准来评判商品的环境和社会代价,使它能涵盖整个供应链,并且已经开始付诸行动。
B.斯科特·奥康奈尔也是建立通用标准的支持者,他认为根据联盟提供的数据,戴尔公司可对供应商提出更有针对性的要求。
C.通用指标的数据比其他指标更全面,要想得到有些信息是不容易的,只有某些大型商业集团才能拿到。
D.沃尔玛给收购商分发“评分卡”,就是为了让他们明确可持续标准,这必然能够推动收购商和供应商之间的正面互动。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持续联盟承诺,消费者未来会得到指标依赖的数据,但现在为了某些利益还不愿公开。
B.通用指标的目的是建立明确统一的衡量标准,对商品的环保性作出综合评价。
C.一个通用的评价体系能对产品作出可持续性评价,从而使商品生产更环保、更高效。
D.通用指标的存在能够激发创新,但它要想真正走入消费者的生活,还需克服阻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圆是中国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精神原型,它与中国人的宇宙意识、生命情调等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也是我们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不可忽视的因素。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圆有时是相对于缺而言的。我们通常所说的“圆满”一语,原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中也可看出中国人重视艺术生命的一份用心。司空图《诗品·雄浑》“超以象外,得其环中”云:“超以象外,至大不可限制;得其环中,理之圆足混成无缺,如太极然。”在这里,圆即充满、周备、具足,体现在诗性艺心就是浑全充融。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及至浩浩苍天、绵绵大地,都可以大道涵括。
中国哲学中有一个著名比喻:“月印万川”,最能体现充满圆融的特点。这个比喻有两层重要的含义:一是万川之月,只是一月。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湛然寰宇,月光朗照,天下万千江湖,无处不映出它的圆影。然万千个圆共有一圆,万种之月,只有一月相照,一圆贯穿了万川之圆,散在江湖各处的异在之圆联成一个整体,只有一个生命。二是自此一月,可观全月。由于散在江湖的万千之月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均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任何江湖的月都是一个自我完足的生命世界。“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就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强调了万物都是一个自在圆足的生命这一重要特性。
中国哲学的圆满具足说散发着浓厚的艺术情调,它实际上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世界。儒道佛中的充满圆融的生命哲学刺激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精神。由于受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中国艺术家总有一种自觉的超越意识,要尽广大,极精微,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而观永恒。然而宇宙洪阔,天道苍苍,艺术要受到时空的限制,它总不能摆脱具体的实在,总在关注一人一事一时一物,这便制约了艺术家的绵绵长思。万川之月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却给了破解这一难题的钥匙。艺术家既关心“一”,认为“山川即道”、“山水即天理”,万事万物均是道的化身,但更关心的是“一切”,因为“一切即一,一即一切”,一切都是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文心雕龙》云:“乘一总万”;《二十四诗品》云:“万取一收”,其意大致相同。
故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直接的观照,更关心微观,在艺术倾向上,两汉时铺排山川云物的现象到了唐宋时越来越少,人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更加精微、细致。中唐以后,追求精微细致的审美风尚渐渐弥散开。如在中国园林中,人们普遍追求“壶纳天地”的妙处。一湾清泉,几条幽径,几处亭台,便俨然构成一自在圆足的世界。请看中国园林的命名:勺园,如一勺之大;蠡园,如一瓢之微;壶公楼,小得如茶壶一般;芥子园,微小得尤如一粒种子;一沤居,细微得如同大海中的一朵涟漪。但是,在中国人看,一沤就是茫茫大海,一假山就是连绵峰峦,一亭就是浩浩天庭。故人们常常将园林景区叫做“小沧浪”、“小蓬莱”、“小瀛洲”。“小”是园林特点,“沧浪”“瀛洲”等则是人们远的心意,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这成了中国艺术家不言的秘诀。
在中国山水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对山川无尽之妙的追求。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倪云林的《疏林秀石图》风格迥异,一是江山无限,一是片石只林,但所追求的却是一致的,人们在他们的画中无所憾,因为它们自身就是一个自我完足的宇宙。郭河阳“有人悟得丹青理,专向茅茨画山水”正谓此。若要能演成一个完整生命,“茅茨”也能成为灵区。
(节选自朱良志《论中国艺术论中的“圆”》,有修改)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圆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揭示中国艺术生命秘密的重要因素。
B.圆即圆满、周备、具足、万物之理、混成无缺,体现在诗性艺心上即浑全充融。
C.“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自然界中森罗万象,一尘沤、一片叶、一缕云……虽形态各异,但都一统于“道”的世界中。
D.“江流宛转绕芳甸,何处春江无月明”,到处春江的月明均由一月相照,故自任何一月都可窥见万千之月的内在生命。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  )

A.中国艺术家的自有限而观无限,由当下观永恒的观念,是受儒道佛中圆通生命哲学和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
B.自在圆融的生命哲学是解脱艺术家受时空和具体事物限制的钥匙。
C.“乘一总万”“万取一收” 与中国艺术家更重视当下的直接观照、关心微观等都体现了“山川即道”的哲理,都符合宇宙中的自在圆足的生命整体的哲学观点。
D.中国山水画中有许多以“溪山无尽”为名的画,它反映了中国山水画家追求在一山一水中去创造一个圆满自足的世界。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是  (  ) 

A.“万川之月”所透析出的哲学内蕴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它反映了万物均有其内在之理,而内在之理又是共通的道理。
B.“壶公有天地,芥子纳须弥”中,“天地”和“须弥”是人们远的心意。
C.两汉铺排山水云物的现象到唐宋越来越少,因为用精微、细致表现“涵盖乾坤”较铺排渲染更能体现所要追求的生命的博大精深。
D.画道之理体现哲学上圆通之说,故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都如同有灵光耀现,形成自我圆足的世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这些年,在一些文艺作品中存在“戾气”横行的情况,值得社会关注。这种“戾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表现为一种“怨气”,将诸多抱怨加以发泄,把个人的一切不幸和困扰都变成对他人和社会的怨气,一股子幽怨,一肚皮牢骚;二是表现为一股“火气”,对于社会问题和现实挑战不是深入探究,用文艺的方式加以思考和表现,而是宣泄火气,表现怒气,渲染对立而非理解,鼓励对抗而非沟通,醉心于“放炮”,沉溺于“出气”和“过瘾”,而无心寻求解决;三是表现为一种“贫气”,用油腔滑调、声嘶力竭的谩骂和嘲笑来表达一种消极的情绪和虚无的态度,犬儒虚无的态度和对于现实的哈哈镜般的理解,使得文艺作品流于类似手机短信和段子的水准。
“怨气”“火气”和“贫气”造成了一种“戾气”蔓延的文化心态。这样的文艺作品一旦流行,会对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也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不良的影响。戾气之作的出现往往来源于对某种社会情绪的“迎合”,也来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这种片面化的认知,一方面是对急剧发展变化中的中国社会所暴露的一些问题和矛盾缺少理性和客观的理解。另一方面则是中等收入群体和年轻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了诸多新的现实困扰。
它们的好处是看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但通过宣泄“戾气”将其简单化、表面化和极端化,让社会问题变成了文艺作品唯一的表现。这样的表现既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又极端化了社会情绪。
实际上,仅仅宣泄情绪、渲染“戾气”的文艺作品,其品格历来是不高的。晚清的谴责小说,就是类似这种“戾气”的文化,被鲁迅先生评为“辞气浮露,笔无藏锋,过甚其词,以合时人嗜好”。而当时出现的“文明戏”也由于这种状态在流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就消失了。这样的作品并不折射现实,而是扭曲现实,不是让人看到出路,而是让人或情绪躁动或消极犬儒,并不能促进现实的改革,也无助于社会的转型,只能加剧社会的焦虑与矛盾,把人生的问题变成消费品。这样的作品喧嚣一时,但如过眼烟云,很快就会被遗忘。
感情是文艺创作的基础,但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并非文艺的正道。放任情绪的过度展现,往往会流于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力量。滥情就会偏执,让情绪支配了自己的整个创作,放任放纵放肆,失掉了文艺的真实的力量。而矫情会虚假地迎合公众的情绪和社会的热点,变成“无情装有情”“作者无真情”。今天大家所警觉的所谓“装”,其实正是这种宣泄情绪的表现,看起来气势压人,其实既缺节制,也少深度,情绪泛滥矫揉造作的同时也没有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戾气”不是创作的正道,也无法给文艺带来真实的生机。
真正有价值的文艺作品,无论是大众文化或高雅作品,都需要既有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不回避问题和矛盾,又有较深入的思考和对于社群的认同,促进人们“守望相助,互相扶持”。有人性表现的力度和对于时代脉搏的把握,有感性的表现力和理性的思考力。超越“戾气”,让文艺更多地与真实的社会对话,才是我们需要的。     (摘编自张颐武《文艺作品要超越“戾气”》)
下列关于“文艺作品的‘戾气’”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艺作品中的“戾气”主要表现为“怨气”“火气”和“贫气”。
B.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源于作者对社会发展走向认知和理解的片面化。
C.文艺作品中的“戾气”往往是对某种社会负面情绪的“迎合”与渲染。
D.文艺作品中的“戾气”是公众情绪的宣泄,是社会问题的客观表现。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绪的泛滥和宣泄,导致滥情和矫情,失掉了文艺的动人的与真实的力量。
B.情绪泛滥矫揉造作,既缺节制,也少深度,缺失艺术的平衡和真实的感受。
C.宣泄情绪、渲染“戾气”,扭曲了社会现实,简单化了人性,表面化了社会问题。
D.作品放任情绪过度展现,刻意迎合公众的情绪与社会热点,追求反映社会的独到角度。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戾气”蔓延的文艺作品会对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消极影响。
B.晚清的谴责小说,是类似“戾气”的文化,被鲁迅批评,这类作品很快就会被遗忘。
C.文艺作品中的“怨气”表现为对于社会问题或现实矛盾的挑战与对抗。
D.宣泄“戾气”的文艺作品让社会问题成为它唯一的表现,极端化社会情绪。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快乐的死亡
陆文夫
作家有三种死法。一曰自然的死,二曰痛苦的死,三曰快乐的死。
自然的死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一种普遍的死亡形式,没有特色,可以略而不议。快乐的死和痛苦的死不属于心脏停止跳动,是人还活着,作品已经或几乎是没有了!
作家没有了作品,可以看作是个人艺术生命的死亡、职业的停顿。其中有些人是因为年事已高,力不从心。这不是艺术的死亡,而是艺术的离休,他自己无可自责,社会也会尊重他在艺术上曾经作出的贡献。
痛苦的死亡却不然,即当一个作家的体力和脑力还能胜任创作的时候,作品已经没有了,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各种苦难和折磨(包括自我折磨)所造成的。折磨毁了他的才华,苦难消磨了他的意志,作为人来说他还活着,作为作家来说却正在或已经死去。这种死亡他自己感到很痛苦,别人看了心里也 很难受。
快乐的死亡却很快乐,不仅他自己感到快乐,别人看来也很快乐。昨天看见他大会上做报告,下面掌声如雷;今天又看见他参加宴会,为这为那地频频举杯。昨天看见他在高朋中大发议论,语惊四座;今天又看见他在那些开不完的座谈会上重复昨天的意见。昨天看见他在北京的街头;今天又看见他飞到了广州……只是看不到或很少看到他的作品发表在哪里。
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自己很难控制,即很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因为我觉得喝酒不一定完全是坏事,少喝一点可以舒筋活血,据说对心血管也是有帮助的。作家不能当隐士,适当的社会活动和文学活动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对创作也是有帮助的。可是怎样做才能不酗酒,不做酒鬼,这有益的定量究竟是多少呢?怕只怕三杯下肚,豪情大发,嘟嘟嘟,来个瓶底朝天,而且一顿喝不上便情绪不高,颇有怨言,甚至会到处去找酒喝。呜呼,快乐地死去!
简要概括作者对三种死亡所持的态度。
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本文“快乐的死亡”是单对作家而言的吗?对其他的人有什么启迪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