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边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任继愈——当之无愧的一代学术宗师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使命,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诠释。
任继愈先生1916年4月15日生于山东省平原县。193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39年考取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第一批研究生,1942-1964年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任继愈先生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编辑、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长、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任继愈是当之无愧的大师,这种赞美不仅因为他的传奇经历和学术地位,更在于他一生谦恭平和,堪称学人典范。任继愈的一生,仿佛一部厚重的书籍;任继愈的学术思想,也犹如一座博大精深的图书馆。任继愈先生的专著有《老子今译》、《韩非》、《汉唐佛教思想论集》、《老子新译》、《中国哲学史论》、《任继愈学术论著自选集》、《老子全译》、《任继愈学术文化随笔》、《念旧企新》、《天人之际》、《墨子与墨家》、《竹影集》、《任继愈禅学论集》、《皓首学术随笔•任继愈卷》、《老子绎读》。主编了至今仍影响甚广的鸿篇巨著《中国哲学史》、《宗教辞典》、《中国哲学发展史》、《中国佛教史》、《中国道教史》等,还主编了《道藏提要》、《宗教大辞典》、《佛教大辞典》、《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国家图书馆藏敦煌遗书》、《中华大典》、《中华大藏经(续编)》。主编的《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上编)获全国古籍整理一等奖、国家图书奖荣誉奖;他还致力于推动民俗学等学科的发展,为我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他先后创办了《世界宗教研究》、《科学与无神论》等杂志,在提倡学术研究、宣传科学世界观、健全民族精神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他一生勤奋治学,勇于创新,始终站在学术研究的最前沿。任继愈在学术界的地位,台湾著名语言学家周法高这样概括:“他主编了一部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现在成为中国哲学史和佛教史的重镇,大有取冯友兰、汤用彤的地位而代之的趋势。”他提倡沉潜笃实的学风,主张在学术上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几分把握说几分话,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他在佛教研究方面的成就被毛泽东同志誉为“凤毛麟角”;他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其中《中国哲学史》四卷本长期作为大学教材,获国家教育部特等奖。
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总体认识和定位,是认识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基础性理论贡献,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的震动,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思想界都公认中国无宗教,任继愈决定在“中国无宗教”这一他看来的谬论上有所突破。如果从当时世界思想界的形式来看,突破这一观点决不逊于从万马千军中杀出重围,因为不仅是外国的思想界认为中国没有宗教,就连中国的思想界,“中国无宗教”的观点也占据着“主流”。
目前,在学界,公认任继愈对中国哲学的最大贡献则是:他认为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并深刻而又广泛地影响着我国社会的各阶层。他力图把中国佛教思想纳入中国哲学发展的主流。并认为,道教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决不下于佛教。
任继愈一生为人低调,刻意远离公众视线。没有醒目的桂冠,没有耀眼的光环,却因其“学”而著其“名”,不负“著名学者”之谓。任先生是寂寞和孤独的,与当今的“准大师”于丹、“大师”余秋雨自不可同日而语,即便与同一天辞世的另一位国学大师季羡林相比,也是冰火两重天。
任继愈始终记着熊十力先生的勉励:“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的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能动其心,艰难挫折不能乱其气。”大半个世纪以来,任继愈正是如此身体力行。
下列各项对本文的分析和评价,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任继愈先生一生为人低调,作者认为先生与于丹、余秋雨不可同日而语,包含着对先生的赞颂和对于丹与余秋雨的轻视。 |
B.文章第二段对任继愈先生自然情况的介绍尤其对他所担任的职务介绍略显多余,因为本文主要介绍的是任继愈先生的学术贡献和治学精神。 |
C.任继愈先生一生勤勉,著述不倦,撰写与主编的多种著作多次再版,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学者,正因如此,他成为被人仰慕的一代大师。 |
D.本文语言平实,学术气息较为浓厚。读者在字里行间,能够感受到作者对任继愈先生的一片赞美与崇敬之情。 |
E.他提出“儒教是宗教”的论断,突破了国内外思想界对中国传统文化性质的认识局限,具有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文章开头说:“‘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使命,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是对这两句话最好的诠释”,任继愈先生卓越的学术贡献和不倦的治学精神在本文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文章第三段作者列举了任继愈先生很多著作,分析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的结尾处写道:“做学问就要立志做第一流学者,要像上战场一样,义无反顾,富贵利禄不动其心,艰难挫折不乱其气。”你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中国的爱因斯坦——束星北
张再生
上世纪80年代的一个春天,海滨某军港,一派严肃、紧张的气氛。原来这里正在进行航天事业的一项重要试验:卫星回收工程。按照测算,卫星将于2分钟后落入眼前的水域。人们一个个屏住呼吸,两眼直瞪着蔚蓝的天空。2分钟后,“飞物”突然从天而降,落入大海,水柱冲天。快艇迅速劈波斩浪,去迎接这“天外来客”。顿时,岸上、船上的官兵和群众情不自禁地又跳又叫,欢声雷动。
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人们不会忘记为了测算卫星落点而熬过许多不眠之夜的首功之臣束星北教授。
束星北出生于江苏邗江。其父束曰璐曾是南通张謇实业集团的知名人士。束星北自幼聪明好学,才智过人,童年入私塾,深得秀才老夫子魏楚翘钟爱。1924年束星北以优良成绩考取三江大学。两年后又远渡重洋,入美国拜克大学读书。身在异邦,束星北克勤克俭,矢志苦读。当时,他父亲是实业巨子,生母家是江都望族,可他却谢绝长辈们的经济资助,搬住在美国三藩市同乡会馆内,与工人们一道参加体力劳动,挣得收入以支付学费。
束星北畅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1929年,他对爱因斯坦相对论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几近一年,他屏绝人事,埋首书斋。智慧之树骤然开放出奇葩——研究“相对论”的两篇论文脱稿了。探索神秘未知世界的热望,化开了层层坚冰,“四维时空”的科学课题又如一盏神灯在远方闪烁,导引他走向新的境界,去寻找当代物理大师爱因斯坦。
此时的爱因斯坦已是如日中天,蜚声全球。他身材矮小,仪容和蔼。对于这个来自东亚的门徒,他一见如故。他们通宵达旦畅谈,大师赞誉了束星北的两篇论文。不久,大师从柏林大学替束星北争得经费,物理界的巨星和新星合作了。作为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助手,束星北工作一年,进步更快,造诣更深,硕果累累,从多方面发展了“相对论”。更大收益是,束星北继承了大师“自由平等讨论的波尔学风”。由于希特勒排犹之风日盛,爱因斯坦被迫离德,束星北经大师安排,于1929年10月转到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继续研究,在天体物理方面颇有创见,获博士学位。1930年登上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大学的讲台,开始了他漫长的物理学教学生涯。
身为海外学人的束星北,一直萦怀祖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他毅然辞聘而归,准备投笔从戎,抗日救国。回国后,束星北被浙江大学慕名求聘,请他与王淦昌教授共同研究“ 衰变”这一尖端课题。
在浙大,束星北誉满校园。他开的课,学生爱听,教师也争相入座,他不照课本宣讲,而是联系实际,深入浅出。乍听似乎无章,细加揣摩却句句有着。他认为,物理学是一门很美的科学,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都是研究的对象,寻求其中规律,这是十分有趣的。天性率真的束星北有时跳上讲台,有时坐在椅背上,大发宏论,侃侃而谈,一条腿还下意识地晃动着。课堂上,一旦哪位学生指出他的疏漏之处,他便肃然静坐,恭听学生发言。每当学生讲出新的见解,束星北就会情不自禁地捶他一拳,连呼:“妙!”就是这种“波尔”学风,造就了一批物理人才。其中最负盛誉的便是后来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当年,束星北特别器重这位学生。李政道一度想辍学参军,是柬星北切意挽留;李政道因车祸伤腿,束星北又特意把他接到重庆,精心安排治疗调养。难怪,数十年后,李政道仍念念不忘乃师之恩,曾致书问候:“我物理的基础……成就归源,都是受先生之益。”
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的时候,束星北教授心潮澎湃。他夜以继日,勤奋钻研。1952年到山东大学任物理系教授,除了正常教学研究外,还兼研气象学,曾在《中国气象学报》上发表多篇具有灼见的文章,成了竺可桢、赵如章的好朋友,被聘到中国气象学会青岛研究所负责科研。1980年,他又为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立下了赫赫功劳。直到他生命最后一息,还在指导他的学生做“海洋内波研究”。
一代大物理学家束星北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却永载史册。诚如其学生李政道的唁函所说:束老师是中国物理学界的老前辈,国际闻名,桃李天下……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束星北家境优越,自幼才智过人,凭着自身的聪明好学、父母的严格要求及耳濡目染,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三江大学,后来又进入了美国拜克大学读书。 |
B.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束星北怀抱一腔热情,毅然回归祖国,准备投笔从戎,回国后被浙江大学慕名聘请,从此开始了自己的物理教学与研究生涯。 |
C.束星北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除了物理教学与研究之外,他还兼研气象学,并参与了航天工业的卫星回收试验,准确测算出了卫星的落点,立下赫赫功劳。 |
D.束星北器重、爱惜人才,他曾鼓励学生李政道走求学之路,并在其车祸后给予帮助;李政道对这份恩情念念不忘,并将自己的卓越成就归功于束星北。 |
E.本文详细记述了中国物理大师束星北热情求学、享誉校园、成就非凡等几方面的事迹及其科学研究中的真知灼见,展示了一位德才兼备的科学家的感人形象。
作者为什么将束星北比作“中国的爱因斯坦”?请简要分析。
在浙大讲学期间,束星北深受师生欢迎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这篇传记中,束北星先后以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与爱因斯坦和李政道有过深厚的师生情谊。你认为师生之间应建立怎样的关系?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出淤泥而不染的林则徐
邵纯
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同时代的人,他曾任港督,懂汉语,还会说广东方言,号称“中国通”。这个殖民主义者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但在他的内心世界中,对林则徐佩服得五体投地。包令发表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生平及著述》一文,说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在社会生活中,他以廉洁、睿智、行为正直和不敛钱财著称”。包令说对了,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也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清官。
林则徐26岁中进士后,在翰林院里当文官,36岁时离京出任杭州、嘉兴、湖州的“道员”,即这三地的行政长官。杭州风景如画,美女如云,是鱼米之乡。如果是个庸人,在这人间天堂当官,岂不悠哉游哉!但林则徐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十分反感,他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省垣孔道,冠盖如云,自辰迄酉,无非对客,事上接下而外,即为送往迎来,一切公牍管札,转待灯下理之,而精力固已惫矣。”后来林则徐在自己官府公堂上挂起了一幅自写的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辟立千刃无欲则刚”。这幅对联内涵的哲理,直到今天仍有鲜明的价值。
1830年8月,林则徐出任省级大员湖北布政使,掌管全省人事财政大权。林则徐每任新职,在赴任前常发出“传牌”。所谓传牌,就是事先向沿途各地发出一些必须执行的命令。林则徐自北京到武昌,从水路进入湖北省后立即发出《由襄阳赴省传牌》,全文不到二百字,主要说明的是:
第一、我林则徐已乘船到达湖北境内。从襄阳到武昌这段路自雇船只,自付船费,不需要沿途各地交付一分钱,也不准派人添篙帮牵,溜须拍马。我和随行人员的一日三餐均自行实备,不接受任何酒食。
第二、我路过各地时,只在码头上接见一下当地官员,不准远迎,不准送行,任何人不准打着我的旗号捞好处。只要发现行为不轨者,立即严肃查处,“不得稍有徇纵,切切”。
林则徐每任新职,人还未到正气先行。这种“传牌”不仅是独善其身,也是告诫同僚和下属,对于官场的种种陋习和腐败,我林则徐绝不同污合流,你们也当洁身自爱,否则严惩不贷。
林则徐在湖北政声甚隆,善者歌其善,恶者畏其威,这为后来他任湖广总督时大规模地、成功地禁烟运动打下了基础。林则徐在湖北禁烟的成效,又推动了道光帝在全国禁烟的决心。
1838年的最后一天,林则徐在北京受命钦差大臣,他的任务是到广州收缴大量鸦片的同时,堵塞鸦片走私进口的源头。外有强敌,内有奸佞,林则徐深知此行如赴汤蹈火,以至他与座师沈鼎甫告别时,师生“相顾涕下”。1839年1月8日林则徐从北京动身,当天上时分至良乡。林则徐开始发出传牌。指令沿途各地“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糜费。”林则徐在途中还向广东发出监控汉奸的密令,于3月10到达广州,当天近年夜时分住进了越华书院。
林则徐到达广州后,首先拿“十三行”中的头目伍绍荣(又名伍浩官)问罪。此人因与英商勾结走私鸦片大发横财,已成巨富。林则徐审讯此人时,他以为钱可通天,有钱无所不能,所以对林则徐说:“愿以家私报效”,就是行贿。林则徐怒斥道:“本大臣不要钱,要你的脑袋!”伍绍荣吓得魂不附体,片刻不敢怠慢地向英商传达了钦差大人限期缴烟和“具结”的命令。
林则徐抵达广州后,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局面下,仅用了18天,就迫使英商的政治代表义律同意缴出全部鸦片,这固然与林则徐的智慧、气魄和邓廷桢等人的配合有关,而林则徐的清正廉洁,他的官风官德,却是这一巨大胜利的道德基础。
林则徐是我国的民族英雄,在国外也享有盛誉。比如,1999年2月2日,国际天文学会将新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又如,在寸土寸金的纽约市区辟有“林则徐广场”,广场中心耸立着高大的林则徐塑像。纽约百老汇的一条街命名为“林则徐街”。美国人和爱国华侨这样做,首先是把林则徐作为世界禁毒象征看待的,但也与他疾恶如仇、从善如流、清正廉洁、浩然正气的人格魅力有密切的关系。 (有删改)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英国人包令,与林则徐是敌对关系,他对林则徐非常了解,也非常佩服,他称赞林则徐“忠诚地、几乎不间断地为他的国家服务了36年”。 |
B.林则徐十分反感官场的种种陋习,到了杭州这种风景如画、美女如云、鱼米之乡的人间天堂,他依然拒绝迎来送往,专心于公事,即使天色很晚,他还在处理案牍。 |
C.林则徐出任省级大员湖北布政使时,自北京到武昌,他一路上不断发出“传牌”,虽然“传牌”上文字不多,却告诫了同僚和下属,宣示了认真治理的决心。 |
D.如果没有政治家的智慧与气魄,没有禁烟领导集团和精诚合作,林则徐不可能在抵达广州后,仅用了18天,就迫使英商的政治代表义律同意缴出全部的鸦片。 |
E. 林则徐的禁烟行为还得到了世界上的更多人们的赞同,除了人格魅力的原因,也和现在世界上的禁烟形势有一定关系,美国人和爱国华侨就把林则徐作为了世界禁毒的象征。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少有的清官,文章中有那些体现?请简要分析。
林则徐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成功施政离不开一个人的人格魅力。请简要分析作为一个政治家的林则徐的人格魅力。
林则徐的“出淤泥而不染”并不等同于古人的“洁身自爱”“淡薄渺远,恬静自然”,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张昌华
马寅初有句名言:“言人之所言,那很容易;言人之所欲言,就不太容易了;言人之不能言,那就更难了……我就要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不敢言。”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甚而做的比说的更精彩,直至耄耋之年。
马寅初擅演讲。他的讲词不仅语言幽默,而且词锋犀利,天马行空,素不把任何大人物放在眼里。他是中国经济学社老社长,孔祥熙是一般社员。1938年岁末,学社在重庆召开年会,马寅初特地邀请孔参加。会上马寅初当众质问孔祥熙:“请问部长先生,在法币已经贬值,物价不断上涨的时候,财政当局不设法稳定币值,制止物价上涨,反而突然宣布大幅度降低法币对美元的比价,推波助澜,造成财政大混乱,使物价更猛烈地上涨,我们学识浅薄,不知是何用意,要请部长指教。”这当头一棒,打得孔祥熙不知如何作答时,马寅初又“刺刀见红”,直指国民党要员们的贪赃枉法:“听说这次调整美元比价公布之前,那些洞悉内情的人,都拼命向市场上抢购美钞、黄金,还通过种种办法套购外汇,抢购物资,不顾人民死活,一夕之间大发国难财,请问部长先生,这又作何解说?……”这一板斧更砍得孔祥熙呆若木鸡。尴尬之际有人建议休息十分钟,才缓解了僵局。孔氏乘机溜之大吉。
蒋介石闻讯十分恼火,怯于马寅初的社会名望不便“动武”,改为利诱。马寅初拍案而起:“不就是说了句真心话,写了几篇文章吗?要赶我走?没门!要以高官厚禄收买我?休想!”后奋笔疾书一则“严正声明”,文末说:“有人想要封住我的嘴,不让我说话,这办不到!”
另一次震撼人心的演讲,是1940年在重庆对陆军大学将官班作的“抗战财政问题”。马寅初说: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共赴国难,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但是,现在是“下等人”出力,“中等人”出钱,“上等人”既不出钱,也不出力;还有一种“上上等人”,依靠他们的权势,利用他们掌握的国家机密,从事外汇投机,大发国难财。真是剑指四大家族。会上马寅初还呼吁撤孔、宋的职,把他们的不义之财拿出来充作抗日经费。这“狮子吼”,震得台下掌声雷动,但吓坏了主持会议者,对马寅初连声“谢谢”都不敢说,便把他请上车送回家。
1940年11月10日,在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星期讲座”上,马寅初登台劈头就说:“兄弟今天把儿子女儿都带来了,我今天的讲话,就算给他们的一份遗嘱!为了抗战多少武人在前方流血牺牲,我们文人也不惜死于后方!”这爆炸性的开场白引起场下骚动。马寅初打罢“苍蝇”又打“老虎”:“蒋委员长有人说他是‘民族英雄’,我看充其量是一个家族英雄,因为他庇护他的亲戚家族,危害国家民族……”
1948年金圆券币制改革之初,马寅初一针见血指出:“妄图用高压政策把物价限制在硬性规定的水平上,这既不是币制改革的成功,也不是管理物价的办法。”他调侃蒋介石不懂经济常识:“因为蒋介石是行伍出身,只懂得立正稍息那一套。他喊一声立正,他的部下官兵就不敢稍息。打内战他是内行,但是搞经济就外行。这个物价就不听蒋介石的命令,他喊立正,而物价还是要向前跑。”
对蒋介石要把黄金收归国有,原定五万元一两,后只付四万元一两而引起的“黄金风波”,马寅初怒指此举是违背“经济学法则”的流氓行为。演讲时他巧打比方:“我同蒋介石做了一笔生意,买他每包十支装的哈德门香烟,我同他已经签订了‘使用合同’,我已经照价付款了;但他交货时,每包烟里却只有九支,这岂不是明明白白地‘敲人竹杠’吗?”
马寅初的风骨随处可见,敢作敢当。1955年因《新人口论》遭围剿时,他悲壮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到死为止,决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正如郭沫若在1940年说:这个马寅初,可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1946年马寅初为重庆大学学生许显忠题词。
(选自张昌华《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
划线部分作者引用郭沫若的话起什么作用?
马寅初的敢“言人之不敢言”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如何理解标题“粉身碎骨不必怕,只留清白在人间”的含义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邵逸夫:最后的旧式生意人
黄佟佟
①许多年了,这个清瘦的宁波男人总会坐着轮椅出现在香港最大电视台的台庆夜里,气定神闲地享受着众人的瞩目、欢呼、掌声,成为台庆夜永不变化的一景。人们像嗔怪调皮的孩子一样夸他“精灵古怪”,他也就笑容满面地收下,谁也不知道他究竟还听不听得懂——毕竟,2007年时邵逸夫就已经一百岁了。
②他几乎是香港娱乐界最有权力的人,但他很少说话;他几乎是对内地最为慷慨的慈善家,几乎每一省的高校里都有他捐助的逸夫楼,但他很少落面。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他几乎年年捐出过亿的资金,他说“人们都说赚钱难,但懂得将钱用在最适当的地方更难。”
③他继承了父亲血液里的生意基因,按着父亲那一代人的方式做着生意,脸上带着那股子不松不紧地笑意,低调而精明地扩展着自己生意帝国。旧式的生意人不同于新式的生意人,他们从不张扬,也从不多话,他们从不志在必得,更不以成功者自居;他们通常笃信命运,谨小慎微,虽然秉承着商人那不断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质,但又带着些传统农耕社会文化下的体贴人情;他们一方面精通商业奥秘,另一方面又深谙世事人心;他们在翻腾险恶的时代里面不改色从容不迫、维持着体面,追逐着利润,保持着自己合适而漂亮的身段。
④人人都知道邵逸夫精明过人,又懂得与时俱进,什么好卖拍什么,电影时代称霸一方,一旦电影式微,他又毫不扰豫转战电视剧。TVB 的讣告里有一句话用来评价他最为精确:“他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电视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全球中文电视业最具影响力的电视之一。”
⑤名作家蔡澜回忆,他的老板真是个怪人:不抽烟不喝酒,工作已经是最大嗜好,每天只睡5 小时,早上5 点即起,工作至深夜10 点再睡。片子拍得不好就烧掉,“最高纪录,一日看过九部电影。”
⑥他的公司对待员工是出了名的锱铢必较,手下的艺人从来拿的是全世界最低的工资。但他个人却会赞助有才华的顾嘉辉去美国留学,做他的担保人,照顾他香港家人的生活。这是老派生意人的条理明顺,生意是生意,慈善是慈善。
⑦“全世界那么多制片家,我不过是其中之一,我不过是幸运一点。”和所有老派的生意人一样,他对于自己的成功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得。对于命运,他深深敬畏。命运鬼使神差让他在地价极为便宜时买下许多的荒地,在经济起飞的八十年代他本可以大赚特赚,但他宁愿把地荒着。他淡然地说:“我不想挣这么多钱,我的钱就算到孙子辈也吃不完,挣这么多钱来干什么呢?所以我不做地产。”
⑧关于人生,他有许多独特的看法,“我不赌钱,也不想lead a wild 1 ife (拥有狂野的人生)。”他将之简单地归结为“不做不正常的事”。他总将方方面面都处理得妥妥当当,对于宽容自己的黄氏夫人,人前人后都称她是“世界上最好的女人”,也不曾亏待跟随他一生的打下江山的红颜知已方小姐,哪怕九十岁了也要跟她正式结婚,给她一个名份。
⑨2014 年1月7日的早上,他在西贡嘉澍路清水湾大厦驾鹤西去。他这一生行事周到有致,似乎从没有辜负任何人,也没有一处不合于礼仪规范,他是那个时代留给我们最完美的中国式生意人的特样,拥有几乎完美的一生,做了一辈子只赚不赔的生意。他精明利害但又讲究人情。他满口英文却又留恋那种宁静悠闲的古旧商业情调。人家问他为什么给自己取名叫逸夫,说惯英语的他蹦出一句广东话:“安安逸逸咪好咯(安安逸逸不是更好)。”
(摘编自《深圳特区报》)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文章开头写邵逸夫坐着轮椅参加电视台台庆的场景,与结尾写邵的逝世构成呼应,表达了作者深深的仰慕和追怀。 |
B.第②段用对比手法概括展现邵逸夫形象的多个侧面:大娱乐家的沉默寡言,大慈善家的低调,旧式生意人的精明。 |
C.第③段介绍了旧式的生意人不同于新式的生意人的做生意方式,意在表现邵逸夫与其父辈既相似,又有不同之处。 |
D.第⑥段写邵逸夫对待员工锱铢必较,又写他赞助顾嘉辉去美国留学一事,看似矛盾,实则表现他生意和慈善分明。 |
E、为了更好地表现传主的人物形象和精神世界,文章运用了大量的语言描写,多处引用了传主和与之相关的人的话。
文中第⑤段写名作家蔡澜的回忆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请根据文本,探析标题“邵逸夫:最后的旧式生意人”的涵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杰克·伦敦的悲剧(有改动)
①杰克·伦敦(1876--1916)是美国近代著名作家。他和马克·吐温①,也许是我国读者最熟悉的两个美国作家了。然而,同作为美国现实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作家,两个人的结局却大不一样。马克·吐温以七十五岁高龄病死在写作岗位上,实践了他的“工作是世界上最大的快乐”的信念。杰克·伦敦却在四十岁壮年之时,吞服了大量吗啡,在自己豪华的大牧场中结束了一生。
②杰克·伦敦的童年是很不幸的。他是一个在旧金山出生的私生子,生父是一个占卜者。后来,母亲嫁给已经有十一个孩子的约翰·伦敦,继父的境况也不好。杰克·伦敦的童年在穷苦的日子中度过。十一岁他就外出打零工谋生,十四岁到一家罐头厂做工,每天工作十小时,得到一元钱,这已经是很不错的了。干了不多久,这个十四岁刚出头的孩子借了一些钱,买了一条小船,参加到偷袭私人牡蛎场的队伍中,希望用这种手段来改善穷困的处境。偷袭中他被渔场巡逻队抓获,被罚做苦工。不久,他放弃了“牡蛎海盗”的营生,当水手去远东。航海生涯,增长了见识,扩大了眼界,遍地的贫困、剥削和暴力,深深地印入杰克•伦敦还没有完全成熟的心灵中。
③航海归来,境况并未好转。1894年,十八岁的杰克·伦敦参加了“基林军”,这是当时由平民党人领导的向华盛顿“进军”的失业者组织的一部分。这次“进军”的领导人考克西等在华盛顿以“践踏国会草坪”被捕,进军组织亦遭取缔。杰克·伦敦在退出“进军”行列之后,又继续过流浪生活,监牢、警察局成了他常进常出的地方。
④长年的流浪没有使杰克·伦敦丧失生活的信心,他强烈地追求知识,不甘于自暴自弃。即使在飘泊无定、随时会以“流浪罪”被拘捕的困境中,书也总是他的伴侣。1896年他二十岁时,甚至还考进了加州大学。然而,大学的门毕竟不总是向穷困如杰克·伦敦这样的人敞开的。1897年他就被迫退学,同姐夫一起去阿拉斯加淘金。“黄金梦”又很快破灭,身染重病回家。
⑤一条条的路走不通,一件件的事碰壁。杰克·伦敦萌发了写作的愿望。他有丰富的生活经历,有满腔的对穷苦人的同情,在二十三岁(1899年)时,他的第一篇小说《给猎人》发表了,二十四岁时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狼之子》。在这些作品里,淘金工人的生活是杰克·伦敦心爱的题材。
⑥杰克·伦敦的思想是混杂的。他读过马克思的著作,也读过黑格尔、斯宾塞、达尔文和尼采的著作。在他青年时代的作品中,人们可以感到他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脉搏。1907年(时年三十一岁)写的《铁蹄》,指出美国资本主义有向极权主义转变的可能性,还对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和消灭作了有预见性的警告。我国已经有译本的《马丁•伊登》(1909年),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这本带有自传性的小说,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残酷无情,对人性的蹂躏、对正义的践踏。主人公伊登依靠个人奋斗成了名,但是成名之后得到的不是欢乐,而是可怕的空虚,结果以自杀了结一生。七年后,它的作者杰克·伦敦真正走上了马丁·伊登的道路。
⑦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把杰克·伦敦带进了一个矛盾的精神世界,使他青年时期具有的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者的性格,逐渐消褪,变成了一个玩世不恭的花花公子。
⑧1911年,他公开声明,他写作的目的就是为了钱。他在成名之后,得到很多的钱。他认为他有权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他曾经用一大笔钱建造一条命名为“斯纳克”(一种想象中的恶兽)的游船;1913年用了十万美元(在当时是一笔惊人的钱财)以近四年时间建造一所名叫“娘居”的别墅,在落成后即将迁居的时候,忽然起火焚毁。这位已经跻身上流社会的大作家,看了看价值十万美元的废墟,摆了摆手,宣布将另建一个庄园。这时的杰克·伦敦已经陷入了不能自拔的拜金主义泥淖,为了得到更多的钱,粗制滥造,写出一些完全背离自己信念的低劣之作。他在1911年时还说过:“我如果自己能够作出选择的话,除了写一篇说明我对资产阶级世界是多么鄙视的社会主义者的文章外,我什么也不会下笔。”可是在1916年1月,他公开声明脱离自己曾经积极参与活动的美国社会党。
⑨这位曾经饱尝人世艰辛,也曾经用自己的笔为社会底层的不幸者呼喊过的作家,随着他的成名和发财,沉沦到了极端个人主义的深渊。1916年11月22日,杰克·伦敦用自杀结束了四十年的一生,留下了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
【注】①马克·吐温(1835—1910),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幽默大师、著名演说家。他出身贫苦,上学时就不得不打工,做过印刷所学徒,送报人和排字工,后来又在密西西比河上当水手和舵手。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通过《马丁·伊登》我们看到,杰克•伦敦对于资本主义社会中人才被毁灭是有着很强的预见性的,但自己也免不了这样的结局,说明他的悲剧也是社会的悲剧。 |
B.二十几岁的杰克·伦敦是以他丰富的生活经历、对穷苦人的满腔同情开始的文学创作,因此,他从一开始就是一位鄙视资产阶级世界,敢于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大胆揭露资本主义社会残酷无情的社会主义者。 |
C.极端的个人主义,尼采的“超人”哲学,是使青年杰克·伦敦向资本主义社会挑战的叛逆性格逐渐消退,直至成为彻头彻尾的拜金主义者的重要的思想根源。 |
D.对于饱尝人世艰辛、思想混杂的杰克•伦敦的一生,作者是抱有批判和惋惜之情的。但作者也认为,杰克·伦敦及其所留下的鱼龙混杂的四十九部著作,在对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异化的研究方面深具价值。 |
E.这篇传记语言简明流畅,结构清晰,并采用倒叙的写法,将传主从童年直到自杀身亡的短暂的一生清晰、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简要概括杰克•伦敦的主要人生经历。
作为一篇评传,这篇传记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作者为杰克•伦敦作传,为什么开篇写了同时代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两位作家截然相反的结局给你怎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
温 宪
当地时间10月16日晚9点,美国大选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在位于纽约州长岛的霍夫斯特拉大学举行。主持人是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资深政治记者、《国情咨文》主播坎迪·克劳利,她也因此成为20年来唯一一位主持总统候选人辩论的女性。
现场的克劳利锋芒毕露,毫不客气。两位候选人企图伺机自夸时,被她屡屡打断;现场观众提出问题后,她则步步跟进。当罗姆尼指责奥巴马在美国驻利比亚大使丧生事件发生后未能立即指出这是恐怖袭击时,奥巴马进行了反驳。克劳利也说,奥巴马确实在事发第二天便指出这是恐怖行动。她在关键处的“选边站队”使奥巴马在辩论中赢得了重要一分。
其实辩论开始前,克劳利就已做足功课。“我对这场辩论的目标是,没有人在家中向电视机扔鞋并喊道:‘她为什么不问这个问题!’”
克劳利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牌子,上面写着:“这里与泰坦尼克号的区别只在于,泰坦尼克号上有一支乐队。”正是这种危机意识,让她比别人更加努力。曾与她一同采访过两次美国总统大选的亚历山大·佩洛西说,“虽然大家都在谈论美国大选中的种种文件,其实没几个人真正读过,但克劳利读了所有这些东西。在大巴车上,每个记者都会问她:克劳利,这份文件到底什么意思?”她的同事莫利说:“克劳利头脑清晰,采访时她知道如何直奔主题。另外,她写作能力极强,不仅表述清晰而且文字优美。”
2008年大选中,奥巴马参选成为举世瞩目的新闻。克劳利当年所写的报道,至今仍能令人感到其独到的见解和内涵。她在《黑人总统,美国准备好了吗?》中写道:“当民众被问起更信任谁来处理国家经济时,回答说是巴拉克·奥巴马的占54%,超过半数……然而真正影响总统大选结果的其实是另一个问题——美国真的做好准备迎来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了吗?……看看美国的文化历史,你会发现种族歧视的态度和行为已经有400年历史了,显然它不会因为某人当选了美国政府的领导人就被彻底推翻。创造历史并不意味着改变历史。”
2010年2月,年过六旬的克劳利开始主播谈话节目《国情咨文》。这对一个新闻记者来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她承认自己从未想过会主持一档电视节目。“人们一直都在问我,你想不想有一个自己的节目?我心想:那太棒了,但不可能!”最终,她还是勇敢地应对了人生中的又一次挑战。
作为一名主播,克劳利长得不漂亮,声音也很粗,却以节目内容的厚重赢得了认可。布什前政治顾问休兹曾这样评价她,“我想很多人都喜爱克劳利。她常开怀大笑,特别有趣;她深挖困难问题,但不会出现对抗的气氛。与她合作的采访,是我做过的最好的采访。”
生活中的克劳利,也有着自己的兴趣。她在马里兰州贝塞斯塔的家就像一个古玩店,有着各种藏品。她还爱开玩笑,常常被自己讲的笑话逗得捧腹大笑。CNN总裁克雷恩说,他总能从克劳利那里收到最为有趣的电子邮件。
美国另一位著名的女主持人卡罗里·辛普森曾抱怨说,在主持政论节目时,她当时的角色仅仅是“为每个提问的公民拿麦克风”。然而,克劳利表示,自己绝不愿只做个“花瓶”。为了完成这一历史重任,克劳利做了充分的准备。在由盖洛普咨询公司选出的80名中间选民所提的众多问题中,克劳利精心挑选出与内政、外交等诸多领域有关的问题,并决定由谁来回答这些问题,自己又如何提出后续问题。两党候选人阵营闻讯后都颇为紧张。
虽然事前有不少人担心,她的主持风格会令两位候选人尴尬。但克劳利不改初衷,她说:“我不会问一个关于苹果的问题,而你回答了一个关于橘子的问题就了事。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
(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克劳利在《黑人总统,美国准备好了吗?》中所写的“创造历史并不意味着改变历史”,指的是美国种族歧视的态度和行为不会因黑人总统的就职而发生根本改变。 |
B.美国大选第二场总统候选人辩论开始前,两党候选人阵营颇为紧张,是因为主持人克劳利做了充分地准备――她在中间选民所提的众多问题中,精心挑选现场提问的问题。 |
C.作为一位新闻记者,克劳利一直梦想着能主持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电视节目,在她六十多岁时,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 |
D.美国著名的女主持人卡罗里·辛普森在主持政论节目时,仅仅是个“花瓶”,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为每个提问的公民拿麦克风。 |
E.本文展现了克劳利的不同侧面,在表现克劳利主持风格的同时,还表现了她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富有生活情趣的特点。
文章第④段提到克劳利的同事莫利的话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克劳利能够成为优秀新闻工作者是因为她具有哪些性格方面的因素?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我问苹果,你就别跟我扯橘子。”这句话体现了克劳利怎样的主持风格?你是否认同这种风格?请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王敦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不,不会有了。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屋中度过的。 |
B.作者写到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笔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
D.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
E. 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请具体说说,作者感到“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的原因是什么?
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徐渭多才多艺,学识品格都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结合全文,概括徐渭广受人们推崇的原因,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加尔各答的天使
1997年9月10日,印度的加尔各答。一场隆重的葬礼正在举行,逝者的遗体被12个印度人高高地抬起来,所有在场的人全部下跪,包括印度总理。当逝者的遗体抬过大街时,两边大楼上的人全部下楼来,没有人觉得有资格比她站得更高。
这是印度各界人士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吊唁者为被称为“加尔各答的天使”的特蕾莎修女举行国葬。成千上万的人冒着倾盆大雨走上街头,为她的离去流下哀伤的眼泪。
1910年,特蕾莎修女出生在南斯拉夫联邦的马其顿共和国。12岁时,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她后来回忆说:“我那时就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15岁时,与姐姐一起来到印度接受传教士训练。18岁时,她来到了被尼赫鲁称为“噩梦之城”的加尔各答。
从1929年到1946年,特蕾莎修女在加尔各答的一所女子学校任教,事业虽然神圣,但学校里的女孩几乎都是出生于印度的上层社会。这个优越的环境与更加广大、更加真实的印度无关。1948年,她用仅有的一点积蓄,创办了一所露天学校,专门收留失学的流浪儿童。1950年,她创办了印度爱德修女会,并为它制订了教规,凡教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她解释说:“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
1952年,她在加尔各答的一座寺庙旁建起了“垂死贫民收容所”,让那些垂死的贫民在弥留之际享受一下人间的温暖。这一举动惹恼了寺庙的和尚,他们扬言要杀死这些垂死者。特蕾莎修女用身体挡住大门,大声地说:“你们要杀就杀死我吧。让这些垂死的人平静而尊严地去死吧。”说着,双手合十,双眼紧闭。她无所畏惧的气概震慑了闹事者,和尚们没趣地走了。到80年代末,大约有3万名身患不治之症而无家可归的人,在这里度过最后的日子。当有人问“挽救这些患有不治之症的人是否值得”时,她很吃惊,因为这样的提问与她的人生观格格不入。
特蕾莎修女到处奔走呼号,并将教皇保罗六世访问印度期间赠给她的一部高级轿车卖掉,成立了加尔各答唯一的麻风病防治中心,开始大量收留麻风病人。在贝鲁特的战区,在埃塞俄比亚的饥民区、在非洲爱滋病蔓延区都留下了她衰弱而坚定的身影。她甚至只身到科索沃交战区解救被围的妇女儿童,交战双方听说特蕾莎修女进入战区,立即停火,待她带走妇女儿童,双方又马上开火。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听到消息后说:“连我也做不到的,她做到了。”
她创建的组织所有的钱物都是人们捐赠的,并无偿提供给贫病无力的人。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愿意把钱捐给她,到她逝世前,她的组织有四亿多美元的资产,有7000多名正式工作人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15个国家,管理着543个收容站、孤儿院和爱滋病防治中心。可是,她住的地方唯一的电器是一部电话。她穿的衣服,一共只有三套,而且自己换洗……
1979年,特蕾莎修女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她在颁奖仪式上的即兴讲话中说:“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一个群体的代表,我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每一个人在我而言就是基督,她是那时那刻世上唯一的人……”
在颁奖仪式上,特蕾莎修女还做了一件匪夷所思的事。她对主持者发出了真诚的呼吁:客人们能否不享用例行的盛宴,把盛宴的费用捐给她的组织。因为这100多人享用的盛宴,可以让1500名加尔各答的穷人吃一天饱饭,结果出席颁奖仪式的人一致同意取消宴会,把节省出的1700美元赠给了特蕾莎修女,她所获得的奖金也全部做了慈善基金。
特蕾莎修女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屡次当选。2009年10月,特蕾莎修女被诺贝尔基金会评为“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最受崇敬的获奖者”(共3位,另外两位是马丁·路德·金和爱因斯坦)。
大地上远处有个修女,
她穿梭于又臭又脏的废墟,
与那四季踏遍天涯海角,
含泪说着爱要爱到心痛。
…… ……
香港歌手郑秀文的名曲《加尔各答的天使》,将特蕾莎修女平凡而伟大的形象永远定格在了道德的天空……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特蕾莎修女善良博爱的天性使她从小就对慈善事业着迷,并加入天主教的儿童慈善会。12岁时她就说过:“我意识到我有一个使命,就是去帮助穷人。” |
B.特蕾莎修女之所以建立“垂死贫民收容所”,是因为在她的价值观里,每一个人的每时每刻都应该拥有人的尊严。 |
C.特蕾莎修女18次被提名为“年度最受尊敬人物”中的“十大最受尊敬女性”之一,并且是诺贝尔基金会评出的“诺贝尔奖百年历史上最受崇敬的获奖者”。 |
D.爱德修女会成员都要定下“贫困、贞洁和服从”的誓约。拒绝出身富有的人加入,因为“要爱穷人,了解穷人,我们自己必须是穷人。” |
E.特蕾莎修女认为“爱要爱到心痛”,这表明特蕾莎修女的所作所为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悲悯情怀,而不仅仅是出于觉悟和理念。
特蕾莎修女为什么被称为“天使”?请根据文本从她的行为、思想以及影响等方面分析说明。
特蕾莎修女身上有哪些优秀品格?请根据文本概括说明。
“没有所谓集体的人,每个人都是具体的,个人才是最重要的。”对特蕾莎修女的这一观点你怎样理解,有怎样的看法,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阐述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一生为故国招魂
钱穆(1895-1990),江苏无锡人,一代国学大师。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曾说:“他给人的第一个印象,是个子不高,但神定气足,尤其是双目炯炯,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当时,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认为史学就是史料学,史学的工作是整理史料,不是作艺术的建设,不是做疏通的事业。这种思想在历史学界有很大影响,并得到政府支持。但是钱穆却坚持自己的理想,做贯通的历史。他在北京大学争取到一人把一门通史课讲完,其目的就是要说明历史应该是能融会贯通的,而不仅仅是考证史料,更重要的是他要说明中国历史是有其独特的规律和模式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掌握它并对它保持信念。通过多次备课和讲授,钱穆终于将上自太古,下至清末贯通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钱穆的民族情怀也贯穿在平时的生活中,在他初入北平,进燕京大学讲课时,就对校方用英文字母给教学楼命名表示不满,在他的提议下,燕京大学把外国名字均改为中国名字,也有了以钱穆名字命名的—穆楼。据说,今天北京大学校园内的未名湖,也是钱穆命名的。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钱穆随学校南迁。学校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西南联合大学。生活一度非常艰苦,钱穆曾和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合住一屋。在西南联合大拳,钱穆继续讲授中国通史课程,局面更胜以前。著名历史学家、后来曾师从钱穆的严耕望讲述当时盛况:“校外旁听者争坐满室,先生上讲坛,须登学生课桌,踏桌而过。”也是在这里,钱穆开始手不停挥地编写《国史大纲》,因为正值抗战期间,钱穆笔间感情更加充沛。《国史大纲》一经出版发行,就成为全国大学的教科书,风行至今。抗战胜利,北大复校,傅斯年主持校务,钱穆没有得到聘书,遂闭门著书立说。1949年,钱穆经由广州去了香港,离开大陆,此后再也没有机会回归故土。
当时的香港成了一个大的流亡场,各色人物从大陆逃亡香港,其中也有无数流亡学生。这些流亡学生,就像在大海上四处飘泊,前途渺茫,失去了精神依托。在这种情况下,钱穆放弃了较为闲适的教书生活,在极为艰苦的情况下创建新亚书院,为内地流亡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工作的场所。严耕望后来感叹,钱穆此时正是学养成熟而精力未衰的阶段,正当更有高度发挥,却因时局动荡,被迫到香港办学,十余年间耗尽心力,对于学术界是一项不可弥补的损失,但是,对于当时的学生,却有了精神的依归,更是为中华传统的存亡续绝,钱穆回忆新亚书院初创办时,“彼辈皆不能交学费,更有在学校天台上露宿,及蜷卧三、四楼之楼梯上者。予于晚间八九点返校,楼梯上早已不通行,需多次脚踏铺被而过”。在这时代巨变的无可奈何中,钱穆是要努力去培养传递文化的薪火。新亚书院是当时香港唯一不牟利的学校,许多老师来此授课,纯粹都是尽义务。学校还在每周末设公开学术讲座,吸引校外人士来听讲。
新亚书院位于香港著名的贫民区,条件十分艰苦。钱穆只有两间小屋,一间居住,一间办公。办公室给余英时的印象是“一张长桌子已占满了全部空间”。支撑着他的,是中国传统精神。余英时回忆,在一个炎热、潮湿的夏天,他发现钱穆正躺在地板上,病了。钱穆叫余英时去买二十四史给他读,仿佛这足以驱逐其所有的痛苦。钱穆亲自给新亚书院写了校歌:“……乱离中,流浪里,饿我体肤劳我精。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珍重珍重,这是我新亚精神。”
1990年8月30日,钱穆在台北寓所辞世。(摘编自任士英主编《20世纪国学大师档案》)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开篇说的钱穆读书治学始终充满一种理想和激情,一种民族情怀,它贯穿始终,就是后文写到的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的工作也不例外。 |
B.文章引用钱穆的学生、著名学者余英时的话“好像把你的心都照亮了”,说明钱穆先生是一位善于理解学生、把学生作为知己的好老师。 |
C.北大复校后,在傅斯年主持校务的情况下,钱穆没有得到聘书,所以他在1949年由广州去香港,离开大陆,这也是钱、傅二人观点不同所致。 |
D.在严耕望先生看来,钱穆创建新亚书院时正是学养成熟阶段,如果把精力用在学术上,会收效更大,但因耗尽心力而十余年无学术成果。 |
E.本文通过对钱穆一生中所做几件事的叙述,通过对了解他的学生、朋友的话语的引述,表现了钱穆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治学精神和民族情怀。
第二段中,作者引用严耕望对钱穆在西南联大讲课盛况的描述,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钱穆在香港创建新亚书院,新亚书院的创立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简要分析。
文章题目为“一生为故国招魂”,老一代知识分子钱穆先生的故国情怀给了你什么样的启示?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南通大学离休教授丁弘于1月17日去世,终年87岁。尽管丁老有遗嘱,不开追悼会,不通知亲朋,但惊悉噩耗的人们仍然用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可敬的长者。人们哀叹:一盏思想明灯熄灭了!
丁弘教授确是生命不息,思想不止。他一生都在思想着。
1927年9月22日出生的丁弘在青少年时思想着救国救民。当丁弘上了中学知世事时,正是日本侵华的非常时期,他步行苏、鲁、皖、豫数省,等于横穿中国,从革命书籍中学习,向革命先行者学习,在实际生活中体验,综合思考,终于想明白了要驱逐日本侵略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只有跟随共产党走革命的道路。
在地下党的安排与帮助下,丁弘由上海偷渡长江,潜入苏北解放区,分配到新华社工作,参与创办《江海报》(《南通日报》前身)。这时他看到解放区明朗的天,春风得意,心情舒畅,思想活跃。
风云突变,1957年的反“右”运动中,丁弘的党籍被搁置。丁弘思想着“这是为什么”,但百思不得其解。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丁弘不敢思想、也不会思想、更不容他思想了,直到“文革”爆发这漫长的时间,丁弘努力做“驯服工具”,成为《南通日报》这部机器上一颗螺丝钉,领导定什么调,他就吹什么号,上级指什么路,他就跨什么步。他不能思想,不必思想。丁弘兢兢业业工作,辛辛苦苦写作,写的许多社评、言论,都不署丁弘的名,因那不是丁弘的思想。
待到“文革”结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丁弘得到彻底平反,担任南通中学落实政策组长。丁弘回复到初参加工作时思想的原点。此后30多年丁弘才成为一个真正的思想者。
丁弘将思想成果外化为文字,发表于各地报刊与网络,每到一阶段编成小册子,由《甲申记事》而《乙酉随笔》,再《交流文稿》,基本上一季度一册。所写内容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四自”传媒模式,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出了这类交流文稿。待到文稿积累到一定规模,又自费出版书籍。
丁弘近30年得文500余万字,可见其思想之勤、伏案之劳。丁弘著作宏富,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的当推《在历史的天平上》,理论方面代表作为《假如马克思还活着》,党史研究代表作为《闲话党史》,陈独秀研究代表作为《探访陈独秀》及其“续集”,个人历史回忆录有《流年回眸》《晚晴之旅》《我的三十年》,游记系列代表作为《让历史诉说——一个老共产党员的行脚观点》。
综观丁弘研究的重大贡献,理论方面在于发现马克思的思想本身也是与时俱进的,从青年时代的《共产党宣言》到后来的种种著作,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建构和谐社会方面,提出不仅要有科学发展观,还要有科学历史观。在党史研究方面,澄清了一些事实,为陈独秀正名,都产生很大影响。
丁弘的思想核心是个“真”字:对历史与现实都要弄清真相,对瞒和骗深恶痛绝;对理论探求真理,不信歪理邪说;待人接物讲求真诚,鄙薄虚情假意;说话作文一定要真话,痛恨空话假话。丁弘的思想,不是天马行空的幻想,不是乌托邦的空想,不是蚂蚁缘槐夸大国的梦想,而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际生活为依据,以科学规律为逻辑的科学思维。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有的读者收到《交流文稿》随即复制几十份与同好共享。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印数。
这30年间丁弘因结肠癌动了两次手术,眼患白内障,换了两次晶体,由手写进而为电脑操作,写了几百万字,其艰难、辛劳可以想见。最感人的是去年秋后,丁老癌细胞扩散至胰腺与大脑,体质大衰。他自觉精力不济了,不得不宣布《交流文稿》休刊。入冬之后精力更为不济,已无力支撑,但仍硬扛着口述,由女儿丁琳输入电脑。
直到丁老临终前数日,他仍在思想着,印出了他最后两份文稿,一为“交流文稿”版式的文本,一为《中国地主经济问题》。
丁老一直勉力支撑着病体,一直等到听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发表后才瞑目。丁老对党始终忠诚,对社会前途充满信心。丁老生前该做的事圆满完成了,吩咐身后的事也圆满了,丁老在天国当一如往昔开怀大笑了!
(摘自2014年4月上《杂文月刊》)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本文依次记叙了丁弘青少年时期、文革结束后、临终前的思想历程以及成果,详略得当,人物形象形神兼备,故事性与励志性相统一。 |
B.文革结束后的丁弘才真正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思想者,思想成果涉及党史探究、马克思理论研究、社会问题评析、各地游记等。 |
C.在丁弘宏富的著作中,《在历史的天平上》一书内容丰赡、分量最重、影响最广,出书富有传奇色彩。 |
D.丁弘创造了自写、自编、自印、自发行的“四自”传媒模式,影响所至,名家谢韬、铁流、杜光、何方等也纷纷用此模式出著作。 |
E. 丁弘传承了王国维、陈寅恪等学界精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文思想,加上丁弘举重若轻、轻松洒脱的文笔,使之赢得了众多的读者,因此很难统计出丁弘著述的确切数量。
丁弘被尊为“思想明灯”,材料中有哪些体现?请简要概括。
丁弘的性格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丁弘的思想核心是“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余光中:中国文字的炼丹人
1928年重阳节那天,余光中出生于南京。余光中从十二岁开始跟从父亲和舅舅学习古文。《谏太宗十思疏》《留侯论》《赤壁赋》《阿房宫赋》这些经典文章,他都特别喜欢。他觉得文字有一种力量,“我愿意跟着它走”,“我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整个青年时代,余光中都在寻找着“精神上的家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济慈,雪莱、王尔德等都是他的“家人”。1954年,他的“精神家人”又增添了一大批。余光中与钟鼎文和邓禹平等人共创了“蓝星”诗社。他们经常聚会,讨论诗歌,勤奋创作,不是一首一首的写,而是一辑一辑的写。
毕业没几年,余光中被派去美国爱荷华大学留学。那时,台湾和美国的现代化程度差别很大。余光中虽然热爱西方诗歌,但一想到美国人瞧不上台湾,心里就觉得委屈。加上那年家里也发生一些大事:母亲去世,自己同妻子新婚才两年,大女儿刚出生,还没看清孩子的脸,他就匆匆地出发了。每一个孤寂的长夜里,他都想回到台湾,回到“蓝星”诗社,和朋友们一起为中国的现代诗奋斗。
1964年,三十六岁的余光中回到台湾,他质问自己,怎么都已经三十六岁了?拜伦、徐志摩,都在这一年结束生命;王勃、济慈,不到这年纪,便合上了诗集,竖起了石碑。那一年余光中唯一的儿子出生仅三天就夭折了。丧子之痛加上诗人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好在美国的音乐,在一定程度上使他获得救赎。
余光中非常喜欢美国西部的民歌,南部的蓝调以及新生事物摇滚乐。特别是摇滚乐,甚至影响了他一个时期的创作风格。他在散文集中大量介绍了摇滚乐,并将西方音乐的节奏融入诗中,借此抒发心中的很多不平。连余光中自己也没想到,他的这些诗歌被杨弦拿去谱了曲,继而引发了台湾的第一波校园民谣风潮。“给我一把吉他和一肩风里飘飘的长发……”当时杨弦被余光中这些极富旋律感和节奏感的文字所打动,将《江湖上》等诗改编成歌曲,如今最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也是其中之一。
1971年至1972年间,余光中在台湾写下了《乡愁》。他回忆说,当时二十分钟一气呵成的原因,“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后来《乡愁》在大陆被选入教科书,电视台也用,很多人都会背。
1988年,古稀之年的余光中出版了第二卷诗集。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余光中说,“以前所想到的能入诗文的题材比较少,以前我主要写自己——你不知道你是谁,你忧郁;你知道你不是谁,你幻灭;你知道你是谁,你放心。”现在,余光中已经脱离这三个情况了,写作的题材全凭缘分。
2009年,导演陈怀恩接拍余光中传记纪录片《逍遥游》。片中除了日常工作生活状态外,导演还安排余光中带着夫人到垦丁——余光中在台湾唯一写过游记的地方——故地重游。余光中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在海边童心大发,打起了水漂,并传授诀窍——石头要扁,形状要圆,出手要快,脱手要平稳而飞旋——出水为鸟,入水为鱼。
台南小学教科书收录了《雨,落在高雄港上》一诗,导演安排余光中去高雄三民小学听小学生读书。不料那天余光中的女儿遭了车祸。行程既定,余光中无法随夫人赶往医院,心情郁闷。怎料一听小学生读诗,余光中竟然又开心起来,还教他们该怎么念这首诗,拍摄完后还乐呵呵地给他们签名。最后陈怀恩就片子定名为《逍遥游》一事征询余光中的意见,他幽默地说:“我哪敢说同不同意?庄子同意就行了。”
说到幽默,余光中自有一番论调。他认为,所谓幽默,就是不正面迎敌,绕一个弯子去排解误会与痛苦。比如看牙医这样痛苦的事情,也能被他写成诗。再比如,从“马屁诗人”到“文白之争”,李敖似乎一直在逗余光中和他对骂,但余光中就是不理他,还幽默地说:“李敖天天骂我,说明他的生活不能没有我。”在余光中的经验中,幽默其实要比愤怒有用。
除了写诗,翻译也是余光中今年热衷的一项工作。如今,已经八十五岁的余光中依旧笔耕不辍。他目前正在翻译济慈的诗,此时的感觉定与年轻时的不同吧。 (摘自《名人传记》2014年第3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以前写诗,他喜欢把中国文字压缩、锤扁、拉长、磨利,把它们拆开又并拢,拆来又叠去。如今他却争取写、改、誊一次完成。散文的话,每页纸最多改一两处地方。尽管外文系毕业的他用英语写论文都不成问题,但他说自己在写诗和骂人这两件需要抒发情绪的事情上,是非得用母语不可的。
②深入生活越多,就越需要清净和一张干净的桌子。当生命走到暮年,对于“我是谁”的问题,诗人余光中早已不再质问,而是报以淡淡的微笑。
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余光中整个青年时期都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人”,屈原、李白、济慈、雪莱、钟鼎文、邓禹平等人都曾是他的精神家人,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
B.余光中到美国留学,内心非常不愿意。异地他乡的孤寂,母亲的去世,他自己新婚不久,孩子刚出世,匆匆而别让他很不舍,每晚他都盼望着能够回到台湾。 |
C.从美国回到台湾,余光中已经三十六岁,相比大器早成者,他感叹自己“老而无成”,丧子之痛加上他对于“我是谁”的质问,使他心力交瘁,对前途、对生活失去了信心。 |
D.余光中在回忆《乡愁》创作时说,“不是因为我才思敏捷,而是因为离开大陆二十多年,这种感觉在心里也就酝酿了二十多年”,表达出一种对祖国的深情。 |
E.余光中重游垦丁时,一路为夫人解释景物,还像小孩子一样打起了水漂,而且还传授诀窍,这是童心未泯的表现,也是对女儿的深切怀念。
余光中少年立志“将来一定要当作家”,最终成为中国文字的炼丹人。请结合文本,分析促使其成功的因素有哪些。
余光中的许多诗歌,包括为海内外读者所熟知的《乡愁》,被杨弦拿去谱曲并引发了台湾校园民谣风潮。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余光中诗歌能够引发民谣风潮的原因。
记录余光中日常工作、生活状态的纪录片以《逍遥游》为题。为什么说余光中是“逍遥”的?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查韦斯:从军队到政坛的传奇人生
查韦斯是拉丁美洲最引人注目和最有争议的领导人之一。对很多支持他的人来说,他是个充满社会主义理想的改革派总统,敢于向社会权贵挑战,给穷人带来希望。他对美国措辞严厉的批评也让他在拉丁美洲赢得支持。委内瑞拉丰富的石油资源成为他赢取国际支持的重要手段。
1954年7月28日,查韦斯出生在委内瑞拉的巴里纳斯州,他的父母是学校老师,有六个孩子,家境拮据。
查韦斯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政治理念。查韦斯在巴里纳斯的高中毕业后,就读首都加拉加斯的委内瑞拉军事学院,于1975年毕业。在军事学院期间,查韦斯的政治观念逐步形成,他认为如果平民政府不能保护社会中的贫民,军队就有责任介入。1981年,查韦斯在军事学院任教,他对年轻一代军事学院灌输他的政治理念。查韦斯的影响力引起上级的警觉,于是将他“发配”到偏远的阿普雷州,这样可以避免查韦斯“添乱”。查韦斯在那里与当地部族广泛接触,这段经历,影响到他日后当选总统后的原住民政策。
这位前陆军伞兵军官的首次出名,是因为在1992年领导了一次虽败犹荣的政变。1992年2月,他领导了试图推翻总统佩雷斯的政变。委内瑞拉当时经济衰退,民众广泛抗议。
这次政变最终失败,导致18人死亡、60人受伤,查韦斯随后自首,被关进军事监狱。9个月后,他的同盟们再次发动政变,再一次失败。查韦斯在被关两年后获释,随后创建了代表中下层老百姓利益的政党“第五共和国运动”,从军队走向政坛。
与大多数拉丁美洲国家不同,委内瑞拉的民主选举政府的传统自1958年以来就没有中断过。查韦斯后来改变武力推翻政权的立场,投入到1998年的大选中。查韦斯承诺“革命性”的社会政策,批评现政府的腐败、挥霍石油资源。查韦斯最终赢得1998年12月的总统大选,打破了委内瑞拉政坛长期由两大传统政党轮流执政的政局。他迅速得到支持,尤其是穷人和中产阶级的支持。查韦斯执政后,他改变竞选中的革命口号,采取相对温和政策,经济上也大致遵循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提议,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对基础设施加大投入,建立免费医疗体系等。此后,查韦斯在一系列选举和全民公投中获胜,包括修改宪法,允许总统无限期连任。他的这种做法也遭到批评。查韦斯解释说,他需要更多时间,好让社会主义在委内瑞拉扎根。他的支持者们说,查韦斯代表了穷人的利益。
查韦斯演讲口才出色,这一才华充分显示在他的每周一次的国家电视台直播节目《你好,总统》中。他在《你好,总统》栏目中讲述他的政治理念,并鼓励民众打电话、直接向他提问,有时他甚至还唱歌跳舞。查韦斯从不错过任何对公众发表讲话的机会,他曾在演讲中把石油公司的高管们形容为“住在豪华宅子里,一边喝着威士忌,一边荒唐淫乱”。他还经常与教会的领导人发生争执,称教会领导人“无视穷人利益,偏袒反对派,捍卫富豪”,一度指责他们“没有走耶稣基督的路”。在美国为首的联军发起阿富汗战争后,他指责美国政府“用恐怖行动打击恐怖主义”,在联合国大会公开发言时称小布什是魔鬼,赖斯是文盲,致使委内瑞拉与美国的关系跌至谷底。但他的这种坚持正义的行为得到很多人的默认。
2002年,委内瑞拉发生短暂的反政府动乱,查韦斯被迫下台两天,事后他指责美国在幕后策划了这场政变。两年后,查韦斯重振雄风,在全民公投中获得更多公众的支持;2006年,他再次赢得总统大选,获连任。在2012年10月的大选中,查韦斯赢得另一个六年的连任。
查韦斯虽然连选连任,较长时间地掌管委内瑞拉大权,但也面临不少困境。尽管委内瑞拉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贫困和失业现象仍然普遍存在。2011年6月查韦斯首次确诊患癌,随后经常往返古巴和委内瑞拉接受手术和放疗。2012年5月,查韦斯总统府宣布,在经过手术和化疗后,他已经从癌症中康复,但未透露他患的是什么癌。2012年12月8日,查韦斯再次宣布,他需要做进一步手术,并提议副总统马杜罗在必要时作为他的继任者。查韦斯自从2013年2月结束在古巴的癌症治疗返回委内瑞拉之后便没有公开露面。
2013年3月5日,查韦斯终因癌症不治去世。
(选自《参考消息》2013.3.16,有删改)
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从军队到政坛的传奇人生”这个标题既简练精要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恰到好处地告诉读者查韦斯由一名军人通过政变成为委内瑞拉总统的传奇人生。 |
B.查韦斯之所以发动军事政变,是因为他认为如果平民政府不能保护社会中的贫民,军队就有责任介入。他也因为领导了这次虽败犹荣的政变而首次出名。 |
C.因为查韦斯代表着穷人的利益,所以他进行一系列有利于穷人的改革,这些改革得到了委内瑞拉全国人民的支持,因此他在1998年顺利地当选总统。 |
D.本文篇幅短小,语言简洁朴素,短短一千多字就把查韦斯从出生到死的全部经历展现在读者眼前,刻画出一个人民斗士形象。 |
E.全文从多个角度对查韦斯进行叙写,向我们展现了一位为民服务的英雄人物的成长过程,虽然他在事业未竟就英年早逝,但实在令人钦佩。
这篇传记主要从哪些方面介绍查韦斯的?请做简要概括。(4分)
“没有走耶稣基督的路”是查韦斯指责教会领导人的话,请结合基督教的知识和原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查韦斯自认为是一名社会主义革命者,一生都在为把委内瑞拉改造成社会主义国家努力,如果你是一名人民公仆,可以向查韦斯学习那些优秀品质?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25分)
忆启功
在启功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日子里,社会各界的人们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方式缅怀和纪念他,这一现象足以反映出启功先生学术思想、艺术精神和人格魅力的影响深远!
启功先生生前担任了中国书协的最高职务,他潜心研究传统书法艺术,临习大量碑帖,不知疲倦地耕耘,形成了俊朗、清秀、端雅的“启体”风格。他的书法作品在各个社会场合中存在,并为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不仅如此,启功先将学术触角辐射到古典文献、文字、音韵、训诂、历史、文物鉴定、红学、诗词、书画等,几乎涵盖了传统文化研究和创作的所有领域。
他根据各个领域的实际情况,讲事实、重本质、析源流,因而在每一个领域都取得了极高的建树。比如,《汉语现象论丛》大概是自语法学建立以来唯一一部真正立足于汉语实际的语言学著作,系统论述了汉语使用中许多独特而有趣的语言现象。又如,《论书绝句》只有100首七绝的诗文和注释,中肯地评价书家成就、碑帖真伪、流派渊源,提出“透过刀锋看笔锋”、“一从证得黄金律”等著名的论断。最后,我们发现,在任何一种学科的研究中评价启功先生都是不够全面的,而相关的领域都有他的影子清晰存在!这也让我们想起了,他去世后的官方讣告中有“国学大师”的名号,至于民间,或许还会更加直接地冠以“最后一位”的限定语吧。
启功先生于1912年生于北京,虽为皇族贵胄,但家道早已衰落。他早年丧父,家里就靠寡母苦苦操持。在父辈的几位门生仗义相助下,才得以在汇文学校读书,但终因经济困难,中学未毕业便辍学了。后有幸师从陈垣先生,恩师对他几十年的精心教育,使启功先生异常感动,终身难忘。他的学生不知听了多少遍启功对恩师陈垣的怀念和感激。在《上大学》一文中他曾写道:“恩师陈垣这个‘恩’字,不是普通的恩惠之‘恩’,而是再造我思想、知识的‘恩’谊之恩!” 而在自己的执教生涯中,启功又将此“恩”传给了学生、后辈。他待学生如孩子,甚至在日本以及香港也不忘给学生买回昂贵的书籍。
学校准备设立一个基金会奖励优秀学生,启功很支持这件事情,耄耋之年的他为此呕心沥血伏案三年,终于完成了上百幅书画作品,在香港义卖得了163万元人民币。但他不同意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坚持以“励耘”命名,因为先师陈垣生前曾吟诗云:“老夫也是农家子,书屋于今号励耘。”他要以此纪念恩师。
启功先生平素为人谦和,却从不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在原则问题上,他是一点也不含糊的。他要较起真,谁也奈何不得。比如,他对有人假冒他的书法表现得很超然;然而当他发现有人冒用他的名字进行古书画鉴定,并在赝品上以他的名义题字落款时,先生却非常气愤。登报发表声明:从今以后,启功不再为任何个人鉴定字画真伪,不再为任何个人收藏的古字画题签。他严肃地说:“这与造我的假字不同,这是以我的名义欺诈别人,对这种犯罪行为,我要保留追究刑事责任的权利。”声明发表后,启功先生的许多朋友都不相信他能做到,因为他们知道启功先生为人随和,好说话。可是先生真的是说到做到了,留下文物鉴定界的一则佳话。
早在1978年,六十六岁的他风头正健之时,就自撰其《墓志铭》:“中学生,副教授。博不精,专不透。名虽扬,实不够。高不成,低不就。瘫趋左,派曾右。面微圆,皮欠厚。妻已亡,并无后。丧犹新,病照旧。六十六,非不寿,八宝山,渐相凑。计平生,谥曰陋。身与名,一齐臭。”如今,我们以虔敬之心缅怀启功先生,他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让我们仰之弥高,永记心中。
(选自2012年7月《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本文撷取了启功先生人生中的若干片段,层次清晰地展示了令人仰慕、敬佩的启功先生事迹。 |
B.第二段写各个社会阶层的人们传阅和珍藏启功先生的书法,这是从正面表现了启功的书法作品价值之高,是难得的墨宝。 |
C.启功先生身为帝胄后裔,但家道早已衰落,因此从不以此自炫,靠自己的拼搏努力,终成一代大家。 |
D.启功先生一生奋斗在教育战线上,桃李满天下。他不但留下了精神方面的财富,还亲自设立了“励耘奖学助学基金”。 |
E.启功先生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他学术上的巨大成就,更有其对人生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官方讣告中为什么称启功先生为“国学大师”?请概括分析。(6分)
本文最后一段引入了启功先生自撰的《墓志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概括。
为什么说启功先生“用93载的人生路写下了一个大写的‘人’字”?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此的理解和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曼德拉的多面人生:从暴力革命者到和解之父
高 美
纳尔逊•曼德拉,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之一,走完了95载的光辉岁月。“他不再属于我们了,他属于时间。”有人如是评价。
生命赋予了曼德拉众多角色:他是酋长的儿子,是暴力革命者,是囚徒,是和解之父。这些不同的角色也成就了他多面的人生。
王子——为逃婚流浪他乡
1918年7月18日,曼德拉出生在南非一位部落酋长的家庭中。
要不是反对一桩门当户对的包办婚姻,也许曼德拉会终老故土,像父亲一样,成为当地的一名酋长。
父亲早逝,临终前将曼德拉托付给了王室的摄政王荣欣塔巴。曼德拉在荣欣塔巴的庇护下,接受了当地最好的教育,一直读到大学。
曼德拉上大学后,在学校带头抗议当时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校方也多次向摄政王告状。摄政王于是在暑假为曼德拉和自己的儿子定下了亲事,想以此令两人安分下来。但曼德拉无法接受这门婚事。他首先做了部落里的叛逆者。“我是浪漫的,我不准备让任何人,甚至摄政王,为我选择伴侣。”曼德拉后来回忆称。
22岁的曼德拉,卖掉了摄政王的两头牛,和摄政王的儿子一起跑到了南非最大的城市:约翰内斯堡。
抵抗者——曾上美国黑名单
年轻时是一名暴力抗争政府的叛逆者,也因为暴力反抗而和非国大的多名领导人入选美国恐怖分子名单,直到2008年才被从名单上除名。
因为逃婚来到约翰内斯堡的曼德拉,很快就经人介绍加入了非国大。非国大成立于1912年,一直以极为温和的手段,来为黑人谋求更好的待遇。但是年轻的反叛者们,认为非国大过于软弱和不思进取。从事律师工作的曼德拉具有极强的动员能力,他口才出色,演讲具有强大的鼓动人心的力量。抵抗运动如火如荼,曼德拉也因此而短暂入狱。
1961年,以“非暴力”姿态走出监狱的曼德拉,走上了“暴力”反抗的道路。当年6月,他在非国大内部筹建了一个名为“民族之矛”的组织,进行暴力反抗活动。
“民族之矛”成立后,在约翰内斯堡、伊丽莎白港水电站、邮电局、市政办公室等公共场所制造了一系列爆炸事件。这些连同其后几十年间的暴力破坏活动,令非国大登上了美国恐怖组织的黑名单。
1962年8月,44岁的曼德拉被捕入狱,以政治煽动和非法越境罪被判5年监禁。1964年6月,又因阴谋颠覆罪,而被改判为无期徒刑。
囚徒——27年牢狱让“愤青”变平和
1962年10月15日,曼德拉被从法院直接带到了比勒陀利亚地方监狱。在那里,他每天被关押23小时,不准与人交谈,他寂寞得“甚至想与一只蟑螂聊聊天”。
1964年被判终身监禁后,曼德拉被转移到罗本岛监狱,从此失去了名字,只有一个狱中代号:46664号,意思是1964年罗本岛的第466名囚犯。
曼德拉被关押在一间单人狱室里,面积不足4.5平方米,以曼德拉的身高,只能勉强在牢房里躺下。曼德拉由于长期在这里干活,被石灰石的强烈反光剌伤了眼睛,致使他日后甚至不能面对照相机的闪光灯。
在罗本岛的岁月,政府允许曼德拉每年见一位访客;每6个月,他可以寄出一封信,然后收到一封信。曼德拉的母亲去世,儿子车祸身亡,他都未能去参加葬礼。在狱中,曼德拉经常学到夜里11点钟,并取得了英国伦敦大学的法学学位。
入狱前,人人都知道他是个急脾气,狱中生涯“反而让他经历了一次个人的精神之旅,从而对谦卑、尊重、和解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非洲研究专家乔安娜•路易斯此前在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
年月把拥有变作失去,疲倦的双眼带着希望
今天只有残留的躯壳,迎接光辉岁月,风雨中抱紧自由
国父——南非和解之父功成名就
曼德拉最伟大的功绩,当属实现了南非的种族和解。
1990年2月,时任南非总统的德克勒克宣布了废除种族隔离制度、无条件释放曼德拉的决定。
但对于曼德拉和南非而言,更大的挑战接二连三地到来。黑人怒吼着要复仇,白人害怕被清算。
政治局势波谲云诡,曼德拉居中调停,将德克勒克政府拉回了谈判桌上,制定了举行大选的时间表;在南非黑人领袖克里斯•哈尼被白人刺杀,南非黑人怒火一触即燃的时刻,曼德拉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安抚了南非的黑人。在当选为南非历史上第一任黑人总统之后,曼德拉将具体的政务交由副手姆贝基处理,自己则专注于南非的种族和解工作。
多年种族隔离造成的仇恨,在曼德拉的手下,慢慢化解。彩虹国度避免了滑向内战的深渊。
(选自《新京报》,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曼德拉的几个人生角色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确定的,不同的人生角色、不同的人生阶段也展示着他的不同的信仰和个性,这说明了他是一个充满矛盾色彩的真实人。 |
B.曼德拉的逃婚说明了他是一个追求浪漫和自由的人,也说明他在骨子里就有反抗和叛逆的意识,这种意识在他年轻时抗议种族压迫的《通行证法》时得到体现。 |
C.监狱生活让曼德拉从一个暴力反抗者沉淀成一个平和的人,也让他对谦卑、尊重、和解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后来他能够化解南非多年种族隔离所造成的仇恨的基础。 |
D.曼德拉抛开狭隘的复仇情结,并能够团结南非的白人,赢得尊重;他更运用自己的政治智慧和影响力安抚受伤的南非黑人。这种和解和包容的智慧成功地使南非避免了内战。 |
E.文章以事实为基础,以充满感情的抒情笔调介绍了曼德拉的四个人生角色,小标题的运用使文章结构清晰,而几个章节之间又存在着内在的联系,让我们对曼德拉有了全面的了解。
如何理解人们对于曼德拉“他不再属于我们了,他属于时间”这句评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其实曼德拉的主要功绩是消除了南非的种族歧视,促成了南非的民族和解,但是本文为什么要从曼德拉逃婚开始写起呢?
曼德拉的去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强烈反响,很多国家的元首和领导人到南非参加他的葬礼,表示哀悼之情。结合文章谈谈曼德拉身上有什么样的品质和魅力让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如此敬仰他。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