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顿第三定律,下面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两物体间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
B.两物体间有作用力,就一定有反作用力 |
C.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作用在不同物体上的 |
如图所示,质量M=60kg的人通过光滑的定滑轮用绳拉着m= 20kg的物体,当物体以加速度a="5" m/s2上升时,人对地面压力为(g="10" m/s2)
A.300N | B.200N |
C.500N | D.600N |
下列有关力以及运动状态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根据牛顿第一定律:没有外力作用时,物体保持静止或者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
B.根据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力越大,运动得越快 |
C.速度越大,物体的惯性就越大,其运动状态也就越不容易改变 |
D.跳高运动员能从地面上跳起是因为地面对运动员的支持力大于他对地面的压力 |
2011年11月1日,“神舟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实现与“天宫一号”的对接。假设近地加速时,飞船以5g的加速度匀加速竖直上升,g为近地的重力加速度.则质量为m的宇航员对飞船底部的压力为
A.6mg | B.5mg | C.4mg | D.mg |
如图,人静止站在测力计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B.人对测力计的压力和测力计对人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力 |
C.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
D.人所受的重力和人对测力计的压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马沿水平方向拉车,车匀速前进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
A.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是一对平衡力 |
B.马拉车的力与车拉马的力是一对不同性质的力 |
C.马拉车的力与地面对车的阻力是一对平衡力 |
D.马拉车的力与地面对车的阻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在第11届全运会上,福建女选手郑幸娟以“背越式”成功地跳过了1.95 m的高度,成为全国冠军,若不计空气阻力,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下落过程中她处于失重状态 |
B.起跳以后上升过程中她处于超重状态 |
C.起跳时地面对她的支持力大小等于她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
D.起跳时地面对她的支持力大小大于她对地面的压力大小 |
两物体甲和乙在同一直线上运动,它们在0-0.4s时间内 的v-t图象如图。若仅在两物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则物体甲与乙的质量之比和图中时间t1分别为( )
A.和0.30s | B.3和0.30s | C.和0.28s | D.3和0.28s |
甲、乙双方同学在水平地面上进行拔河比赛,正僵持不下,如图所示.如果地面对甲方所有队员的总的摩擦力为6 000N,同学甲1和乙1对绳子的水平拉力均为500 N.绳上的A、B两点分别位于甲1和乙1、乙1和乙2之间.不考虑绳子的质量.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地面对乙方队员的总的摩擦力是6 000 N
B.A处绳上的张力为零
C.B处绳上的张力为500 N
D.B处绳上的张力为5500N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牛顿第一定律不是实验定律,因此是不可以通过实验来验证的 |
B.静止在水平面上的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 |
C.受变力作用的物体,一定做曲线运动 |
D.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做功之和一定为零 |
如图所示,甲、乙两位同学做“拔河”游戏。两人分别用伸平的手掌托起长凳的一端,保持凳子水平,然后各自向两侧拖拉。若凳子下表面各处的粗糙程度相同,两位同学手掌粗糙程度也相同,在甲端的凳面上放四块砖,对“拔河”过程的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甲的手和凳子间的摩擦力较大 |
B.乙的手和凳子间的摩擦力较小 |
C.甲的手和凳子间不会有相对滑动 |
D.乙的手和凳子间一定有相对滑动 |
如图所示,甲乙两人在冰面上“拔河”两人中间位置处有一分界线,
约定先使对方过分界线者为赢若绳子质量不计,冰面可看成光滑的,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对绳的拉力与绳对甲的拉力是一对平衡力 |
B.甲对绳的拉力与乙对绳的拉力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
C.若甲的质量比乙大,则甲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
D.若乙收绳的速度比甲快,则乙能赢得“拔河”比赛的胜利。 |
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可以是接触力,也可以是非接触力 |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合力为零 |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都是同种性质的力,且同时产生,同时消失 |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可产生不同的作用效果 |
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 |
B.发射火箭时,燃料点燃后喷出的气体给空气一个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 |
C.马拉车前进,只有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车才能前进 |
D.一个作用力和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