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原子是一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 |
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内 |
C.原子的正电荷和负电荷全部集中在一个很小的核内 |
D.原子半径的数量级是10-10 m,原子核半径的数量级是10-15 m |
关于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衰变,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γ射线是伴随α射线或β射线而发射出来的 |
B.半衰期的长短不随化学状态、温度等变化而变化 |
C.某核放出一个β粒子或α粒子后,都变成一种新元素的原子核 |
D.若原来有某种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10个,则经过一个半衰期后,一定有5个原子核发生了衰变 |
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图中虚线表示原子核所形成的电场的等势线,实线表示一个α粒子的运动轨迹.在α粒子从a运动到b,再运动到c的过程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动能先增加,后减少 |
B.电势能先减少,后增加 |
C.电场力先做负功,后做正功,总功等于零 |
D.加速度先变大,后变小 |
图中R是一种放射性物质,虚线方框是匀强磁场,是厚纸板,是荧光屏.实验时发现在荧光屏的O、P两点处有亮斑,则关于此时磁场的方向、到达O点的射线、到达P点的射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磁场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
B.到达O点的是γ射线 |
C.到达P点的是β射线 |
D.到达P点的是α射线 |
1998年9月23日,铱卫星通讯系统在美国和欧洲正式投入商业运行.原计划的铱卫星系统是在距地球表面780 km的太空轨道上建立的一个由77颗小卫星组成的星座,这些小卫星均匀分布在覆盖全球的7条轨道上,每条轨道上有11颗卫星.由于这一方案的卫星排列与化学元素铱原子核外77个电子围绕原子核运动的图景类似,所以简称为铱星系统.自然界中有两种铱的同位素,质量数分别为191和193.则 ( )
A.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之比为191∶193 |
B.这两种同位素的原子核内的中子数之比为57∶58 |
C.这两种同位素的质子数之比为191∶193 |
D.这两种同位素的质子数之比为1∶1 |
.我国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已发射成功,“嫦娥”探月工程也已正式启动.据科学家预测,月球上的土壤中吸附着数百万吨的32He,每百吨32He核聚变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目前人类一年消耗的能量.下列关于32He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和互为同位素 |
B.原子核内中子数为2 |
C.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2 |
D.代表原子核内有2个质子和1个中子的氦原子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衰变为要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 |
B.衰变为要经过1次α衰变和1次β衰变 |
C.衰变为要经过6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
D.衰变为要经过4次α衰变和4次β衰变 |
卢瑟福通过实验首次实现了原子核的人工转变,核反应方程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此实验发现了质子 |
B.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源放出的γ射线 |
C.实验中利用了放射放出的α射线 |
D.原子核在人工转变过程中,电荷数可能不守恒 |
在下列四个方程中,x1、x2、x3和x4各代表某种粒子.
①+→++3x1
②+x2→+
③→+x3
④+→+x4
以下判断中正确的是( )
A.x1是中子 | B.x2是质子 |
C.x3是α粒子 | D.x4是氘核 |
关于同位素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种元素的几种同位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相同 |
B.一种元素的几种同位素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都相同 |
C.同位素具有放射性 |
D.互称同位素的原子含有相同的质子数 |
放射性同位素被用做示踪原子,主要是因为( )
A.放射性同位素不改变其化学性质 |
B.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比天然放射性元素的半衰期短得多 |
C.半衰期与元素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无关 |
D.放射性同位素容易制造 |
关于威耳逊云室探测射线,下述正确的是( )
A.威耳逊云室内充满过饱和蒸气,射线经过时可显示出射线运动的径迹 |
B.威耳逊云室中径迹粗而短的是α射线 |
C.威耳逊云室中径迹细而长的是γ射线 |
D.威耳逊云室中显示粒子径迹原因是电离,所以无法由径迹判断射线所带电荷的正负 |
下述关于放射线的探测说法正确的是( )
A.气泡室探测射线的原理与云室探测射线原理类似 |
B.由气泡室内射线径迹可以分析粒子的带电、动量、能量等情况 |
C.盖革—米勒计数器探测射线的原理中也利用射线的电离本领 |
D.盖革—米勒计数器不仅能计数,还能用来分析射线的性质 |
关于太阳光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太阳光谱是吸收光谱 |
B.太阳光谱中的暗线,是太阳光经过太阳大气层时某些特定频率的光被吸收后而产生的 |
C.根据太阳光谱中的暗线,可以分析太阳的物质组成` |
D.根据太阳光谱中的暗线,可以分析地球大气层中含有哪些元素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