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2日,参加巴黎气候大会的近200个缔约方的代表们通过了一份旨在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国际会议,中国为推动达成该协议作出了建设性贡献。下列工业生产中涉及到的化学反应不直接产生温室气体的是( )
A.用焦炭在电炉中还原二氧化硅制取硅单质 |
B.用煤炭作燃料发电 |
C.用铁矿石炼铁 |
D.用纯碱制玻璃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使用磨口玻璃瓶、玻璃塞保存NaOH溶液 |
B.加入适量的金属钠除去酒精中少量的水 |
C.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上层液体应由上口倒出 |
D.能使湿润的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色的气体一定是Cl2 |
下列情境中溶液的导电能力没有经过“先减弱后增强”变化的是(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 )
A.向饱和硫化氢溶液中持续通入SO2 |
B.向硫酸铝溶液中持续加入氢氧化钡固体 |
C.向Ca(HCO3)2溶液中滴加澄清石灰水至过量 |
D.向氯化铁溶液中持续通入SO2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SiO2、CO2都是酸性氧化物,都能与NaOH溶液反应 |
B.Na2O、Na2O2组成元素相同,与CO2反应的产物相同 |
C.SO2、NO、CO2都是大气污染物,在空气中都能稳定存在 |
D.HCl、HNO3都是强酸,和FeO的反应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
下列物质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是
①干燥的Cl2 ②Na2O2 ③NaClO ④活性炭 ⑤SO2
A.除①外其它都可以 | B.只有②③⑤ | C.只有①④⑤ | D.全部 |
下列物质之间的转化都能一步能实现的是
A.Si→SiO2→H2SiO3→Na2SiO3 |
B.Al→Al2O3→Al(OH)3→NaAlO2 |
C.S→SO3→H2SO4→SO2→Na2SO3→Na2SO4 |
D.N2→NH3→NO→NO2→HNO3→NO2 |
下列反应中,改变反应物的用量或浓度,不会改变生成物的是( )
A.铜和硝酸反应 | B.锌和氯化铁溶液反应 |
C.细铁丝在氯气中燃烧 | D.氯化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
下列除杂的方法错误的是
A.除去N2中的少量O2:通过灼热的Cu粉,收集气体 |
B.除去Cl2中的少量HCl:通入饱和NaCl溶液,干燥后收集气体 |
C.除去Fe2O3固体中少量Al2O3:加入足量NaOH溶液,过滤、洗涤、干燥 |
D.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可采用加热的方法 |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实验室用加热NH4Cl固体的方法制备NH3 |
B.用点燃的火柴在液化气钢瓶口检验是否漏气 |
C.工业上用SO2漂白纸浆、毛、丝、草帽辫等 |
D.保存金属钠的仓库着火可以用二氧化碳灭火器去灭火 |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高纯硅可用于制作光感电池 B. 铝合金大量用于高铁建设
C. 活性炭具有除异味和杀菌作用 D. 碘酒可用于皮肤外用消毒
下列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解释或结论不对应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 |
产生大量白烟 |
氨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固体物质 |
B |
常温下,将洁净的铁片放入浓硫酸或浓硝酸中 |
无明显变化 |
常温下,浓硫酸、浓硝酸使铁片钝化 |
C |
在导管口点燃纯净的氢气,然后将导管伸入盛满氯气的集气瓶中 |
产生苍白色火焰 |
物质燃烧不一定需要氧气 |
D |
加热试管中的氯化铵固体 |
试管底部的固体逐渐消失 |
氯化铵受热升华 |
由下列实验事实所列出的相应结论正确的是( )
|
实验事实 |
结论 |
A |
Cl2的水溶液可以导电 |
Cl2是电解质 |
B |
取某溶液少量,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该溶液中可能含有SO42- |
C |
取少量Fe(NO3)2试样加水溶解,加稀硫酸酸化,滴加KSCN溶液,溶液变为血红色 |
该Fe(NO3)2试样已经变质 |
D |
SO2通入硝酸钡溶液出现白色沉淀 |
BaSO3不溶于强酸 |
下列物质组别,不属于同素异形体的是
A.石墨和石墨烯 | B.O2和O3 | C.H2O和H2O2 | D.单斜硫和斜方硫 |
下列实验操作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向某无色溶液中加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SO42- |
B.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盐酸,有无色无味的气体产生,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CO32- |
C.向某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溶液不变红,再滴加氯水,变红,说明原溶液一定有Fe2+ |
D.向某无色溶液中加浓NaOH溶液并加热,产生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气体,则说明原溶液中一定有NH4+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