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化学试题 / 保护水资源
高中化学

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中过度排放有关物质引起的。下列环境问题与过度排放的物质对应不正确的是

A.雾霾——CO B.白色污染——废弃塑料
C.酸雨——SO2 D.温室效应——CO2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旨在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抑制全球范围内气候持续变暖的《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我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位居世界第二,为减少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的排放,下列措施不切实际的是:

A.大力开发氢能源 B.充分利用太阳能 C.不使用含碳能源 D.提高能源利用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化学与环境保护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就地在田间焚烧秸秆,减少运输成本
B.烧煤进行脱硫、脱硝处理,减少空气污染
C.推广和鼓励多使用私家车出行
D.做好空气质量预报工作,以使污染程度高是好预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化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碘酒是指单质碘的乙醇溶液
B.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是NaClO
C.浓硫酸可刻蚀石英制艺术品
D.装饰材料释放的甲醛会造成污染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中过度排放有关物质引起的。下列环境问题与所对应的物质不相关的是(   )

A.温室效应——CO2 B.臭氧层破坏——CO
C.酸雨——SO2 D.光化学污染——NOx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垃圾资源化的方法是:

A.填埋 B.焚烧 C.堆肥法 D.分类回收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成纤维、光导纤维都属于有机高分子材料
B.道尔顿、阿伏伽德罗、卢瑟福、玻尔等科学家的研究不断更新人们对原子结构的认识
C.光催化还原水制氢比电解水制氢更节能环保、更经济
D.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接近于2.5×10-6m的颗粒物,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是因为PM2.5在空气中形成了分散系一定是气溶胶,且
富含有害物质,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下列环境问题与产生的主要原因不相符的是(   )
①“臭氧空洞”主要是大量使用氟氯代烃等引起的
②“光化学烟雾”主要是由NO2等引起的
③“酸雨”主要是由空气中CO2浓度增大引起的
④“白色污染”主要是由聚乙烯塑料等引起的
⑤“厄尔尼诺”现象是由空气中CO2浓度增大引起的
⑥“温室效应”主要是由空气中CO2浓度增大引起的
⑦“赤潮”主要是由水体中P、N等元素过量引起的

A.只有①② B.只有②③⑤ C.全部 D.只有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化学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华裔科学家高琨在光纤传输信息领域中取得突破性成就,光纤的主要成分是高纯度的二氧化硅
B.工业上用石灰对煤燃烧后形成的烟气进行脱硫,并能回收得到石膏
C.“静电除尘”、“燃煤固硫”、“汽车尾气催化净化”都能提高空气质量
D.电解MgCl2溶液,可制得金属镁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应分类回收利用。生活中废弃的塑料袋、废纸、旧橡胶制品等属于:

A.无机物 B.有机物 C.盐类 D.糖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现象与水污染无关的是

A.赤潮 B.水华 C.水俣病 D.潮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了保护环境,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
①开发新能源,减少矿物燃料的燃烧
②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③提倡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和塑料袋
④开发、生产无汞电池
⑤机动车安装尾气净化器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④ D.②③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物质不会造成水污染的是(   )

A.O2 B.酸雨 C.石油 D.含磷洗涤剂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进入冬季以来,我国许多城市出现雾霾天气,下列做法能减轻雾霾形成的是

A.市郊露天焚烧秸秆 B.推广使用燃煤发电
C.大量使用机动车辆 D.多利用太阳能发电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节能减排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下列举措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自2008年6月1日起,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
B.包装盒、快餐盒等全部用聚苯乙烯生产,以减少木材的使用
C.农村大力发展沼气,将废弃的秸杆转化为清洁高效的能源
D.推广使用乙醇汽油作汽车燃料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化学保护水资源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