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的研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如果要研究不同时间同一块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应设计一个数据收集统计表 |
B.调查土壤动物的物种丰富度可采用样方法 |
C.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
D.改变采样的时间会影响采集到的物种数和个体总数 |
某同学在进行“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的结果绘制出了如图所示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下列有关实验分析错误的是( )
A.在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相同的增长速率 |
B.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其年龄组成为稳定型 |
C.de段种群的增长速率为负值,其主要原因是营养物质的缺乏 |
D.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统计酵母菌个体数常用抽样检测法 |
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A.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培养液则不需灭菌 |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
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不必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 |
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方法与注意事项中,不正确的是( )。
A.计数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可用抽样检测法 |
B.该实验不需要设置对照组,不需要做重复实验 |
C.从试管中吸取培养液时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 |
D.在显微镜下统计酵母菌数量时视野不能太亮 |
头细蛾帮助小叶黑面神传粉,并将卵产于雌花中。每颗小叶黑面神果实中有6粒种子,而每条头细蛾幼虫发育需消耗2-4粒种子。含头细蛾幼虫的果实中多只有一条幼虫。调查小叶黑面神的两种果实中头细蛾幼虫的存活情况,结果如下表。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果实类型 |
果实总数 (颗) |
卵数 (个) |
成活幼虫数 (条) |
幼虫成活率 (%) |
|
无梗果实 |
228 |
267 |
169 |
63.3 |
|
有梗果实 |
495 |
520 |
142 |
27.3 |
|
A.种子适度保留利于小叶黑面神与头细蛾互利关系的维持
B.有梗果实比例上升会造成第二年头细蛾的种群密度降低
C.头细蛾幼虫成活率越低,小叶黑面神种群数量将会越高
D.两种生物彼此互利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是协同进化的结果
有关生态学知识指导生产实践的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
B.生物群落演替规律——湿地生态恢复工程 |
C.生物富集作用——物质循环利用生态工程 |
D.生态系统稳定性——“三北”防护林建设 |
下列选项中一般不能演替为森(树)林的是
A.西北地干旱地区的典型草原 |
B.大兴安岭火灾后的林区 |
C.沂蒙山区的裸露岩地 |
D.黄河三角洲的弃耕土地 |
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B.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群落没有垂直结构 |
C.通常情况下,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动过程中损耗的能量就越多 |
D.农田弃耕后形成了一片杂草地,该杂草地与农田相比抵抗力稳定性降低了 |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下列有关种群及生物进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然选择直接作用于个体的基因型,并决定了生物的进化方向 |
B.只有突变和基因重组才能导致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
C.被捕食者大多是年老、病弱或年幼的个体,利于种群的发展 |
D.研究种群间差异的关键是它们能否出现地理隔离和形成生殖隔离 |
萤叶甲亚科昆虫全为植食性。对武夷山自然保护区4 -10月份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对萤叶甲亚科昆虫的调查采用标志重捕法 |
B.萤叶甲亚科昆虫为次级消费者 |
C.7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各种群密度最高 |
D.调查期间10月份时萤叶甲亚科昆虫物种丰富度最低 |
某植物种群中AA、Aa、aa的基因型频率如图甲所示,种群中每种基因型的繁殖成功率如图乙所示。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最可能是( )
A.增加、减少 B.减少、减少
C.减少、增加 D.增加、增加
如图表示某地域中以湿度和温度为变量,描绘出的两个种群能存活和增殖的范围。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种群与乙种群之间存在的只是竞争关系 |
B.甲种群在该地域的分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
C.湿度和温度相互作用是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因素 |
D.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乙种群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