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岛屿引入外来物种野兔,研究人员调查了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的变化,并据此绘制了λ值变化曲线(如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A.第1年至第5年间野兔种群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
B.第5年起野兔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
C.第15年至第2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D.第20年至第30年间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
A.用血球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细胞 |
B.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稀疏的地块取样 |
C.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被标记灰喜鹊的标志物脱落 |
D.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时仅用肉眼对小动物进行观察和分类 |
在某一养分充足的湖泊中,有许多绿藻使得这一水域不适合人们荡舟游览。下列哪一种方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大量减少这些藻类( )
A.大量引入肉食性鱼类 | B.尽量捕捞植食性鱼类 |
C.大量引入吃浮游生物的鱼 | D.完全除去吃浮游动物的鱼 |
在制作泡菜时,乳酸菌产生的乳酸可抑制异种微生物的生长,且乳酸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又会抑制乳酸菌的繁殖。这些现象在生态学上解释为( )
A.种内互助、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 B.种间斗争和种内斗争 |
C.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 D.种间斗争、种内互助和种内斗争 |
捕蝇草的两片叶子呈蚌壳形张开,当小虫进入腺毛,两片叶子合拢,将虫体消化,吸收营养。这种关系在生物学上是( )
A.竞争 | B.捕食 | C.寄生 | D.共生 |
下表说明两种微生物各处的必要生长因子和各处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在一起,它们之间的关系很可能是( )
生 物 |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
||||
红色酵母 |
嘧 啶 |
噻 唑 |
||||
毛 霉 |
噻 唑 |
嘧 啶
|
几十年前,欧洲的一种百灵鸟被引进美洲,这种鸟的生活与当地的草地百灵鸟相似,后来发现当地百灵鸟绝迹了,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
A.捕食 | B.竞争 | C.寄生 | D.共生 |
图表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小球藻分裂中的细胞数量”“鸡产蛋数量”(每天产一枚)和“竹子自然生长的高度”这三种现象与时间的关系依次是( )
A.乙、甲、丁 | B.甲、丙、乙 |
C.丙、甲、乙 | D.丁、乙、丙 |
下列生物种群数量调查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
A.调查蝗虫幼虫跳蝻,用标志重捕法 |
B.调查马尾松,小样方划分为lm2左右 |
C.调查蒲公英,只计数小样方内的个体数 |
D.调查趋光性农业害虫,可用定位设置灯光诱捕,定时计数方法 |
下面关于生物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现实情况下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因为环境条件是有限的 |
B.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种内斗争将会加剧 |
C.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以K表示)时,种群数量增长最快 |
D.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以后保持稳定,那么种群的数量变化整体呈“S”型曲线 |
有关种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每平方米森林中蛇的数量来表示其种群密度 |
B.防治鼠害最有效的方法是,杀死老鼠将其数量降低一半 |
C.“S”型增长曲线中,在K/2水平上种群增长速率最大 |
D.不同人口出生率的差异主要是生殖年龄与个体数 |
据2008年7月中央电视台报道,在西藏羌塘保护区所调查的区域内,目前的藏羚羊数量比10年前增长的51%,数量已经达到12万只。关于该调查实验方案传述正确的是( )
A.对于藏羚羊的种群密度调查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
B.对所做的标志越醒目越好,以便于人类的识别 |
C.标志重捕法又叫捉放法,此方法适用于所有的动物 |
D.只要捕获一次就能计算出藏羚羊的种群密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