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图二为某生态系统中的三个种群(a、b、c)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已知种群c为自养生物。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一中环境阻力对种群增长的影响出现在d点之后 |
B.若一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应在b点开始;若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率为0 |
C.图二种群b被种群a大量捕食是种群b在第5~7年之间个体数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之一 |
D.图二种群b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 |
下列属于种间竞争实例的是
A.蚂蚁取食蚜虫分泌的蜜露 |
B.以叶为食的菜粉蝶幼虫与蜜蜂在同一株油菜上采食 |
C.细菌与其体内的噬菌体均利用培养基中的氨基酸 |
D.某培养瓶中生活的两种绿藻,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数量减少 |
下图表示两个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的变化,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甲可表示森林在火灾后进行的演替 |
B.甲的演替速度比乙快、历时短 |
C.甲中①、②处的物种组成相同 |
D.人类的活动往往影响到甲、乙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 |
下列对右图中“种群生长”坐标曲线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阴影部分是造成曲线Ⅰ与曲线Ⅱ之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
B.若曲线Ⅱ表示青霉菌种群生长的曲线,那么提取青霉素最佳时间是在bc段 |
C.外来物种入侵某个地区后,一般在短时间内的种群数量变化特点都会与曲线Ⅰ一致 |
D.我国人口的基数比较大,所以我国目前人口发展的基本情况处于bc段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A.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将保持不变 |
B.群落就是由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各个种群组成 |
C.用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来表示种群密度 |
D.人类活动不会使群落演替的方向改变,但可改变演替速度 |
合理密植、除草、除虫均可以增加农作物的产量,这些措施依次影响了农田生物之间的
A.种间关系、种内关系、种间关系 |
B.种间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
C.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间关系 |
D.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种内关系 |
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沙地的植物群落演替时,发现其自然演替顺序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多年生灌木。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
多年生草本群落在争夺阳光和空间方面比一年生草本群落更有优势 |
B. |
与草本群落相比,灌木群落的垂直结构更加复杂 |
C. |
多年生亚灌木群落里有草本和亚灌木,其自我调节能力比多年生灌木群落更强 |
D. |
该沙地主要植被是多年生灌木,与其根系发达,抗风和吸水能力较强有关 |
图是某调查小组从当地主管部门获得的某物种种群数量的变化图,据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第1~5年间种群呈“J”型增长 |
B.第20~30年间种群增长率为0 |
C.到30年时种群的数量最大 |
D.第15~20年间种群数量不断减少 |
为控制野兔种群数量,澳洲引入一种主要由蚊子传播的病毒,感染兔后使兔的种群数量下降。引入初期强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被强毒性病毒感染后很快死亡,而兔被中度毒性病毒感染后可存活一段时间。几年后中度毒性病毒比例最高,兔种群数量维持在低水平。由此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A.病毒感染对兔种群的抗性具有选择作用 |
B.毒性过强不利于维持病毒与兔的寄生关系 |
C.中度毒性病毒比例升高是因为兔抗病毒能力下降所致 |
D.蚊子在兔和病毒之间共同进化的过程中发挥了作用 |
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生物对同种食物不同大小个体的捕食比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据曲线的变化趋势可知,乙以甲为食、丙以乙为食 |
B.甲与乙、乙与丙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甲与丙之间不存在竞争关系 |
C.某地区仅有该种类食物存在时,乙种群最可能保持数量的基本稳定 |
D.图示捕食状况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不再发生变化 |
下列有关“种群密度的调查”和“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说法错误的是( )
A.一般不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 |
B.调查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应取表层土进行采集、调查 |
C.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
D.采集到的土壤小动物可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保存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