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蚕在我国有3千多年的历史,经研究发现其染色体组成为2n=56,其性别由ZW型性染色体决定,即雄性个体的体细胞含两个同型的性染色体,用ZZ表示,雌性个体的体细胞含两个异型的性染色体,用ZW表示。西南农业大学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于2003年11月15日在世界上率先完成了家蚕基因框架图,2006年1月2日,又研制成功家蚕基因芯片与表达图谱,2008年12月,完成世界首张蚕基因组精细图谱,并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成功的使家蚕吐出了天然的金黄、鹅黄、绿、粉红、白、赭色蚕丝,而且永不褪色,重现了中华丝绸之路的光芒。请回答有关问题:
(1)欲测定家蚕基因组的DNA序列,应该测 条染色体上的DNA。
(2)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丝蛋白基因导入其他动物体内时,提取这种目的基因的途径是 ;
(3)因雄蚕比雌蚕的丝质好,出丝率高,所以及早鉴别出蚕的雌雄具有明显的经济意义。在家蚕中皮肤正常(A)对皮肤油性(a)为显性,且A和a基因只位于Z染色体上。现有皮肤正常和皮肤油性两个品种的雌、雄尚未交配的纯种蚕蛾若干,则选择基因型是 为父本,基因型是 为母本进行杂交,可在幼龄阶段就能区分雌雄个体。如果用X射线处理蚕蛹,将家蚕第10号染色体上含有黑卵基因的一段染色体转移,连接到___________染色体上,从而可以借助光电自动选卵机将黑卵选出并杀死,达到去雌留雄的目的。蚕卵的这种变异类型在遗传学上称为___________的变异。
(4)家蚕的黑色卵(B)对白色卵(b)为显性,绿茧(D)对黄茧(d)为显性,已知这两对等位基因都位于常染色体上,其中B和b位于第2号染色体上,现有纯合黑卵黄茧和白卵绿茧未交配过的雌雄蚕若干,请你设计实验方案,探究D和d是否也在第2号染色体上。
实验目的:探究D和d是否在第2号染色体上。
方法步骤:
第一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期结果及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多倍体的生物常见于植物中,如无籽西瓜、香蕉、小黑麦等,而动物中较为鲜见。科学家设想通过将两个染色体数目均为2N的鲤鱼受精卵融合成一个细胞,并将其培育成一 “新鲤鱼”个体。如果实验成功,则以下说法最不合理的是( )
A.该“新鲤鱼”的诞生,使自然界增加了一新的物种 |
B.“新鲤鱼”的身长、体重比原来的鲤鱼更长、更重,生殖能力也更强 |
C.无籽西瓜的培育过程,一定程度上可以表明新物种的出现不一定要经过长期的地理隔离 |
D.若“新鲤鱼”的基因型为AAaa,则它可能产生三种配子,比例为1 : 4 : 1 |
下面是普通小麦自然条件下形成过程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由图可知,小麦的一个染色体组含有_____条染色体,最后得到的普通小麦是_____倍体,它的形成在自然演变过程中必须经历两个重要步骤,第一是完成________,第二是完成________,这两个步骤缺一不可。
(2)利用上述原理,我国科学家鲍文奎等利用普通小麦和黑麦(2n=14)培育出了八倍体小黑麦,小黑麦的体细胞中含________条染色体,它的优点是耐________和________,面粉白,蛋白质含量高,茎秆可作青饲料。
用甲物种农作物的①和②两个品种以及乙物种作原材料,分别培育出四个品种的过程如下图表示。请根据图回答问题:
(1)①和②作为亲本经过Ⅰ和Ⅱ过程培育成⑤的育种方法称为杂交育种,其中过程Ⅱ是通过__________实现的,杂交育种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
⑵用③培育④的常用方法是______________。由③培育出④再培育出⑤的育种方法称为______________,其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
(3)由③培育成⑥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的⑥称为______倍体。
水稻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但在水稻的生育期中,稻瘟病危害水稻的生长发育,导致减产。稻瘟病引起水稻病症主要有褐色病斑型和白点病斑型,采用适宜播种方式可控制感病程度。下表是株高和株型相近的水稻A、B两品种在不同播种方式下的实验结果:
注:“+”的数目越多表示发病程度越高或产量越高,“一”表示未染病。
据题干信息及表中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抗白点病斑型的水稻是品种 ,判断依据是 。
(2)设计1、2两组实验,可探究 。
(3)1、3、4三组相比,第3组产量最高,可能原因是 。
(4)稻瘟病病原体与水稻之间属于 关系。若实验田的水稻被某种鸟大量捕食而明显减少时,该鸟的部分个体会另觅取食地,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信息,体现了生态系统的 功能。若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鸟的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 (选填“偏小”或“相等”或“偏大”)。
染色体是细胞内DNA的主要载体,下列有关描述正确的是( )
A.单倍体的体细胞中可能含有多个染色体组 |
B.猫叫综合征是由于人的5号染色体缺失一条引起的遗传病 |
C.三倍体减数分裂过程中,由于染色体无法复制而发生联会紊乱 |
D.若某人性染色体组成为XXY,则一定是父亲产生精子的减数分裂过程异常所致 |
下图表示某二倍体生物的正常细胞及几种突变细胞的一对常染色体 (用虚线表示)和性染色体 (用实线表示)。其中A、a表示基因。下列分析不合理的是 ( )
A.正常雄性个体产生含基因A和X的雄配子概率是1/4
B.突变体Ⅰ的形成可能是基因突变
C.突变体Ⅱ发生的变异能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到
D.突变体Ⅲ发生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玉米非糯性基因(A)对糯性基因(a)是显性,植株紫色基因(B)对植株绿色基因(b)是显性,这两对等位基因分别位于第9号和第6号染色体上。玉米非糯性子粒及花粉遇碘液变蓝色,糯性子粒及花粉遇碘液变棕色。现有非糯性紫株、非糯性绿株和糯性紫株三个纯种品系供实验选择。请回答:
(1)若采用花粉鉴定法验证基因的分离定律,应选择表现型为非糯性紫株与 杂交。如果用碘液处理子代所有花粉,则显微镜下观察到花粉颜色及比例为 。
(2)若验证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则两亲本基因型为 ,并且在花期进行套袋和 等操作。
(3)当用X射线照射亲本中非糯性紫株玉米花粉并授于非糯性绿株的个体上,发现在F1的734株中有2株为绿色。经细胞学的检查表明,这是由于第6号染色体上载有的紫色基因(B)区段缺失导致的。已知第6号染色体区段缺失的雌、雄配子可育,而缺失纯合子(两条同源染色体均缺失相同片段)致死。
①请在图中选择恰当的基因位点标出F1绿株的基因组成。
若在幼嫩花药中观察图中染色体,最好选择处于减数第 次分裂 期细胞。
②在做细胞学的检查之前,有人认为F1出现绿株的原因是经X射线照射的少数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导致产生F1中绿株。某同学设计了以下杂交实验,探究X射线照射花粉产生的变异类型。
实验步骤:
第一步:选F1绿色植株与亲本中的 杂交,得到种子(F2);
第二步:F2植株自交,得到种子(F3);
第三步:观察并记录F3植株颜色及比例。
结果预测及结论:
若F3植株的紫色:绿色为 ,说明花粉中紫色基因(B)突变为绿色基因(b),没有发生第6号染色体上载有的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若F3植株的紫色:绿色为 ,说明花粉中第6号染色体上载有的紫色基因(B)的区段缺失。
某男子表现型正常,但其一条14号和一条21号染色体相互连接形成一条异常染色体,如图甲.减数分裂时异常染色体的联会如图乙,配对的三条染色体中,任意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分离时,另一条染色体随机移向细胞任一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甲所示的变异属于基因重组 |
B.观察异常染色体应选择处于分裂间期的细胞 |
C.如不考虑其他染色体,理论上该男子产生的精子类型有8种 |
D.该男子与正常女子婚配能生育染色体组成正常的后代 |
下列有关生物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A.基因中一个碱基对发生改变,则一定能改变生物的性状 |
B.环境因素可诱导基因朝某一方向突变 |
C.一条染色体的某一片段移接到另一条非同源染色体上,属于染色体数目变异 |
D.自然条件下,基因重组通常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过程中 |
关于几种育种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多倍体育种中,常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
B.单倍体育种中,常先筛选F1的花粉再进行花药离体培养 |
C.诱变育种中,获得的突变体多数表现出优良性状 |
D.杂交育种中,用于大田生产的优良品种都是纯合子 |
下列关于育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基因突变一般发生在DNA 复制过程中,可用于诱变育种 |
B.诱变育种和杂交育种均可产生新的基因和新的基因型 |
C.三倍体植物不能由受精卵发育而来,但可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方法获得 |
D.普通小麦花粉中有三个染色体组,由其发育的个体是三倍体 |
对于一个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A.其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 |
B.其中的染色体一半来自父方,一半来自母方 |
C.其内染色体的形态、功能各不相同 |
D.含一个染色体组的植物个体高度不育 |
以下材料选自某同学所做实验的部分记录。
实验名称:低温诱导植物细胞染色体数目的变化
实验步骤
(1)培养固定:将洋葱放在装满清水的广口瓶上,待根长出lcm左右,剪取根尖0.5~1cm,置于盛有清水的培养皿内,并在冰箱的冷藏室诱导培养36h。将诱导后的根尖放入卡诺氏液中浸泡0.5~1h,然后用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冲洗两次。
(2)装片制作: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3)观察:先用低倍镜寻找染色体形态较好的分裂图像,确认某个细胞染色体发生数目变化后,再用高倍镜观察。
实验结论:低温条件下根尖所有细胞染色体数目都加倍。
问题 (1)请将上述内容中错误之处予以改正。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
(2)低温导致染色体加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探究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的最适温度,请写出简单的设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洋葱体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约为12 h。某同学利用洋葱根尖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得到了如下结果。
细胞周期 |
样本1 |
样本2 |
总数 |
|
间期 |
42 |
43 |
85 |
|
分裂期 |
前期 |
4 |
3 |
7 |
中期 |
1 |
0 |
1 |
|
后期 |
1 |
1 |
2 |
|
末期 |
2 |
3 |
5 |
|
计数细胞的总数 |
100 |
上述样本1和样本2表示________,间期为________h。
(4)观察蝗虫精巢细胞分裂装片时,判断某细胞是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而非有丝分裂后期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