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的农民》一书中记载了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耕作方法:积极种植能够固氮的豆科作物以及收集一切可能的有机物质,包括人畜粪便、枯枝落叶、残羹剩饭、河泥、炕土、老墙土以及农产品加工过程中的废弃物等,采用堆肥和沤肥等多种方式.把它们转变为有机肥料,施用到农田中。这种做法一般不会 ( )
A.改善了土壤结构 | B.培育了土壤微生物 |
C.实现了土壤养分的循环利用 | D.改变了土壤酸碱性 |
豆科植物和固氮菌互利共生,当把它们分开时,两者的生长都要受到损害,这体现了生态工程的什么原理 ( )
A.系统结构功能的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系统整体性原理 | D.协调与平衡原理 |
下列关于生态学方面的知识,其中叙述错误的是( )
A.“无废弃物生产体系”主要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
B.决定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出和迁入 |
C.当狼捕食兔子并同化为自身的有机物时,能量就从第一营养级流入第二营养级 |
D.某玉米田中生长了许多杂草后将导致该玉米田的抵抗力稳定性上升 |
某地通过新建沼气池和植树造林,构建了新型农业生态系统(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中错误的是
A.该生态工程的建立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
B.该生态系统中人的作用非常关键 |
C.该生态系统提高了各营养级间能量的传递效率 |
D.该生态工程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的原理 |
下列有关生物工程中相关知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蛋白质工程改造或制造蛋白质,必须通过基因修饰或基因合成来实现 |
B.动物细胞培养液中通常含有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生长素和肾上腺素等 |
C.胚胎移植中受体母畜必须处于与供体母畜同期发情的状态 |
D.生态工程追求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实现了能量的多级利用 |
生物工程的兴起,标志着人类从探索生命活动的奥秘到按照人们的愿望改造生物的巨大飞跃。下列有关生物工程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大肠杆菌质粒是基因工程最常用的载体 |
B.人工诱变、基因工程等都能对微生物进行定向改造 |
C.植物组织培养是植物细胞工程的基础 |
D.动物细胞融合技术的最重要的用途是制备单克隆抗体 |
下图是无废弃物农业生态系统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该图体现了生态工程的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B.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人 |
C.该系统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减少了环境污染 |
D.分解者在该系统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
下列有关生态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态经济主要通过实行“循环经济”的原则 |
B.生态工程是无消耗、多效益、可持续的工程体系 |
C.无废弃物农业主要体现了生态工程的整体性原理 |
D.生态工程实现了能量的循环利用 |
生态经济所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实现的重要手段分别是( )
A.循环经济和生态工程 |
B.整体性原则和生态工程 |
C.循环经济和工程学手段 |
D.无污染原则和生态工程 |
协调与平衡原理主要指( )
A.生物与环境的适应及环境对生物的承载力 |
B.系统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 |
C.自然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协调统一 |
D.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协调统一 |
有一山区由于开采露天小铁矿等活动,自然生态系统完全被破坏,成为一片废墟,为尽快使该山区恢复到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状态,应采取的最好措施是在这片废墟上( )
A.回填土壤,引进多种外来物种,重建新的生态系统 |
B.撤出人类全部活动,实行全面封闭,等自然恢复 |
C.回填土壤,栽培当地经济农作物,发展农业生产 |
D.回填土壤,栽种多种当地原有的植物,实行封山育林 |
珊瑚礁当所处环境恶化时,失去了共生藻类的珊瑚虫会因为死亡而导致珊瑚礁逐渐“白化”,失去其鲜艳的色彩,那里生物多样性也锐减。这体现了生态工程什么原理( )
A.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
B.整体性原理 |
C.系统整体性原理 |
D.协调与平衡原理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