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生物试题 / 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 选择题
高中生物

为了证明DNA是遗传物质,有人想用含32P噬菌体进行侵染细菌的实验,关于此次实验的做法及分析正确的是

A.需用含有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T2噬菌体
B.需用已被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已标记的大肠杆菌
C.若此次实验上清液中出现了大量放射性,原因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
D.离心的目的是让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和细菌分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证明DNA是“注入”细菌体内的物质,可用同位素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
B.侵染过程的“合成”阶段,以噬菌体的DNA作为模板,而氨基酸、核苷酸、ATP、酶、场所等条件均由细菌细胞提供
C.该实验不能证明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若要证明,需用分离出的蛋白质与细菌共同培养,再作观察并分析
D.若用32P对噬菌体双链DNA标记,再转入培养有细菌的普通培养基中让其连续复制n次,则含31P的DNA占子代DNA总数的比例为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5S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大肠杆菌,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温、搅拌、离心后发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沉淀物的放射性很低,对于沉淀物中含有少量的放射性的正确解释是(  )

A.经搅拌与离心后还是有少量含有35S的T2噬菌体吸附在大肠杆菌上
B.离心速度太快,较重的T2噬菌体有部分留在沉淀物中
C.T2噬菌体的DNA分子上含有少量的35S
D.少量含有放射性35S的蛋白质进入大肠杆菌内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以下关于染色体和DNA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类基因组的2万多个基因平均分布在正常体细胞的46条染色体上
B.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因此染色体是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
C.中心法则概括了遗传信息在细胞内的传递规律
D.基因是DNA分子携带的遗传信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有人试图通过实验来了解H5N1禽流感病毒侵入家禽的一些过程,设计实验如图:

一段时间后,检测子代H5N1病毒的放射性及S、P元素,下表对结果的预测中,最可能发生的是(   )

选项
放射性
S元素
P元素
A
全部无
全部32S
全部31P
B
全部有
全部35S
多数32P,少数31P
C
少数有
全部32S
少数32P,多数31P
D
全部有
全部35S
少数32P,多数31P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 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以上4个实验均正常保温后搅拌离心,检测到放射性主要部位依次是

A.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图1中的噬菌斑(白色区域)是在长满大肠杆菌(黑色)的培养基上,由一个T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不断裂解细菌产生的一个不长细菌的透明小圆区,它是检测噬菌体数量的重要方法之一。现利用培养基培养并连续取样的方法,得到噬菌体在感染大肠杆菌后数量的变化曲线(下图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培养基中加入含35S或32P的营养物质,放射性先在细菌中出现,后在噬菌体中出现
B.曲线a~b段,细菌内正旺盛地进行噬菌体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C.曲线b~c段所对应的时间内噬菌体共繁殖了10代
D.限制c~d段噬菌斑数量增加的因素最可能是绝大部分细菌已经被裂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下列有关生物体遗传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酵母菌的遗传物质主要分布在染色体上
C.T2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含有硫元素
D.HIV的遗传物质水解产生4种脱氧核苷酸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李斯特氏菌中的致死食源性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传递,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InIc蛋白可通过抑制人类细胞中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与乳酸菌一样,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B.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C.该菌在人体细胞间快速传递与细胞膜的特性发生改变有关
D.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是研究遗传物质的经典实验,主要过程如下:①标记噬菌体→②噬菌体与细菌混合培养→③搅拌、离心→④检测放射性。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完整的实验过程需要利用分别含有35S和32P及既不含35S也不含32P的细菌
B.②中少量噬菌体未侵入细菌会导致上清液中的放射性强度偏高
C.③的作用是加速细菌的解体,促进噬菌体从细菌体内释放出来
D.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该实验,④的结果是只能在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
来源: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图一.图二表示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相关实验,据图分析某同学总结出六个结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①甲处的噬菌体一定含有放射性。
②乙处的噬菌体一定不含放射性。
③图一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④图二增设一组35S标记的噬菌体作对照,就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而不能证明蛋白质是不是遗传物质。
⑤如果培养2代以上,甲处DNA分子两条链都有放射性的噬菌体个数一定增多。
⑥如果培养2代以上,乙处噬菌体的核酸都不含放射性。

A.一项 B.二项 C.三项 D.四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②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
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④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
适宜时间后搅拌和离心以上4个实验检测到放射性的主要部位是(    )

A.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B.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上清液
C.沉淀、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D.上清液、沉淀、沉淀和上清液、沉淀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探究“转化因子”,A、B、C、D为四个培养有R型细菌的试管,艾弗里将从S型活细菌中提纯得到的DNA、蛋白质、多糖分别加入试管中,还有一组是用DNA酶分解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之后将产物加入试管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经过培养后进行检查,发现没有S型细菌形成的试管是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用同位素标记法追踪元素及物质的去向是生物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下列相关结果错误的是(  )

A.小白鼠吸入18O2后呼出的二氧化碳不会含有18O,但尿液中会含有H218O
B.用含3H标记的T的营养液培养洋葱根尖,可以在细胞核和线粒体处检测到较强的放射性,而在核糖体处则检测不到
C.用14C标记CO2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
D.要得到含32P的噬菌体,必须先用含32P的培养基培养细菌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的T2噬菌体与无32P标记的大肠杆菌混合培养,一段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了上清液和沉淀物。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
B.32P主要集中在沉淀物中,上清液中也能检测到少量的放射性
C.如果离心前混合时间过长,会导致上清液中放射性降低
D.本实验结果说明DNA在亲子代之间的传递具有连续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生物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