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及措施
高中政治

读下面图示,回答问题。
下面为我国GDP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图:

材料中反映了哪些变化?这种变化带来的经济意义有哪些?(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于2011年11月29日在北京召开。胡锦涛同志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是一项崇高而伟大的事业。
材料二 近10年来,我们不断完善国家扶贫战略和政策体系,成功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发展为带动力量、以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为根本途径,政府主导、社会帮扶与农民主体作用相结合,普惠性政策与特惠性政策相配套,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相衔接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中央和地方财政安排的扶贫资金,从2001年的127.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49.3亿元,10年累计达到2 043.8亿元。10年来,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材料三  2010年6月,我国东西扶贫协作结对关系进行了部分调整,其中,山东省帮扶重庆市、福建省厦门市帮扶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东省珠海市帮扶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
(1)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为什么要进行扶贫开发。
(2)结合材料二,依据财政的作用,阐明扶贫开发离不开国家财政支持的道理。
(3)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重视扶贫开发、不断促进人权事业发展的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胜利召开。大会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发展目标。强调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人民,这是将以更大力度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的明确信号。阅读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

注:西方发达国家居民收入占GDP比重一般为50%——60%,美国为65%,日本是60%,英国高达71%。
材料二 近十多年来,我国劳动者报酬占G D P的比重从53 .4%下降到39 .74%;企业盈余占G D P比重从21.23%上升到31.29%。而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 D 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材料三 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理顺收入分配关系,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1年翻一番”。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理由(11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收入倍增”和“教育发展”关乎民生之利,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 聚焦“民富”
大报告提出,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实现这一目标最大挑战是经济下行压力,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居民收入倍增。
(1)根据第一组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实现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的意义。
第二组 热议“教育”
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综观国际国内大势,立足基本国情,十八大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的力量,将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力量,是国家的力量。
(2)结合第二组的观点,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教育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7~2012年我国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纯收入情况

材料二 近年来,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政府着眼全局统筹,更加注重于地区差异的缩小,更加注重于加强财政投放以促进民生的改善,更加注重于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1)材料一中的图表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如何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洛伦茨曲线的弧度越小,基尼系数也越小,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洛伦兹曲线的弧度越大,那么基尼系数也就越大。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洛伦茨曲线弧度变小的是( )

A.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B.增加税收,减少财政支出
C.加大财政社会保障支出范围
D.反对平均主义,合理拉开收入差距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据媒体报道,即将出台的我国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列出了收入分配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改革的短期和中长期目标,以及重点任务和改革路径。本次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案的制定立足于当前的现状:
现状一

中国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当前西方国家
居民收入占GDP比重
1985
56.18%
 
美国
65%
2007
50%
 
日本
60%
2010
43%
 
英国
71%

 
现状二
有专家指出,中国收入最高的10%家庭与收入最低的10%家庭的人均收入相差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65倍;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远远超过国际公认0.4的警戒线,高达0.55。(基尼系数为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等。按照国际一般标准,0.4以上的基尼系数表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6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1)概括上述材料所揭示的我国收入分配失衡的主要表现。
(2)有人认为,依靠政府减税就能解决收入分配失衡问题。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谈谈对该观点的认识。
材料二 在收入分配结构调整中,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社会公平正义。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加强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着力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3)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公平观是怎样发展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某课题组就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说明收入分配发生的变化,首先将样本中的居民分为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总调查人口的20%,然后将各组1985和2008两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如下图所示。

图(a)
材料二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基尼系数下降,意味着收入分配趋于公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0.491,以后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降为0.474。2008年我国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b)
注: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绝对公平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公平曲线OPQ之间的面积为B,基尼系数=。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具有哪些特征?请利用图(a)中的数据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从图(b)中选取三个点连接起来表示我国2012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同时,从下表中选择两项能够使我国基尼系数下降的政策,并分别说明理由。(作图时请用2B铅笔,并画清楚。)

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②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④对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⑤出台措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安徽省委、省政府在出台的《关于实施“十二五”居民收入倍增规划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将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硬任务”,规划实施促进居民收入增长的“四大工程”,并将居民收入增长状况与政绩考核挂钩。将“实施就业提升工程,着力增加工资性收入”放在促进收入增长的“四大工程”之首。确立“兴皖必先富民”的发展方略,必将激发6800万江淮儿女共创经济繁荣、实现生活富足美好新蓝图的激情与动力,真正实现全省民富。

安徽收入倍增发展目标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十一五”末
15788元
“十二五”目标
31000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
“十一五”末
5285元
“十二五”目标
10000元

依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请你为实现全省收入倍增发展目标提出合理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央视《数字十年》节目,用数字解读了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不平凡的成就凝聚成了一个又一个闪光的数字
材料一

注:2003-2011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快速增加。201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5083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10.1%。
2003-2011年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实际增长速度

年份
03年
04年
05年
06年
07年
08年
09年
10年
11年
年均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8472
9422
10493
11759
13786
15781
17175
19109
21810
 
实际增长幅度%
9.0
7.7
9.6
10.4
12.2
8.4
9.8
7.8
8.4
9.2%
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622
2936
3255
3587
4140
4761
5153
5919
6977
 
实际增长幅度%
4.3
6.8
6.2
7.4
9.5
8.0
8.5
10.9
11.4
8.1%

材料二 十年巨变,成绩斐然。人民群众在欣喜之余也对收入分配、社会保障、住房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给予了更高关注和期待。在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上,有人认为:调整收入分配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高收入人群的税收问题,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材料三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的核心议题之一就是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第一次明确强调“民富国强”,而不是以往的“国富民强”。这一转变既是我们党基于对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做大国力“蛋糕”的肯定,更是对民生问题呼声的清楚回应。“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一系列的表述都显示“十二五”规划建议把民生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由“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表明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又向前迈进了一步。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思想政治的有关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材料一中的经济信息。
(2)请运用“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对“只有先解决税收问题,才能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观点进行评析。
(3)结合材料运用党的执政方式的相关知识,分析党提出由“国富民强”到“民富国强”的转变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图一  2005—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及支出情况

表  2005—2011年我国财政收入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率

材料二 2012年我国实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政府一方面要根据经济运行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政策协调配合,注重分类指导,统筹处理好增长、结构、物价关系,实现经济稳定增长;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通过办实事、好事、难事,让人民群众更好享受发展成果。关键是政府要把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更好协调起来。
材料三 历史表明,福利水平过低,人民难以合理公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社会不一定稳定;福利水平过高,超出经济的承受能力,社会发展就会陷入停滞,并会导致一些人懒惰,不利于社会进步。因此,有人认为:“国家福利”亦福亦祸,人难以把握。
(1)指出材料一中图一、表二的经济信息。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运用“生产与消费”、“收入与分配”的有关知识,阐明“稳增长与保民生”要协调发展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收入增速图

注:2012年前三季度,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8427元、6778元。
材料二: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中共首次明确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到2020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若不考虑其他因素,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
(2)收入人均倍增不等于人人倍增,请从收入分配的角度,分析如何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 32 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注:工资性收入主要是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和管理而获得的收入;财产性收入是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带来的收入。
材料二 z 市政府根据国家有关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的规定,出台了该市土地流转的实施细则,要求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杜绝强制流转等违法行为.保阵农民的收益权利;把土地流转与促进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结合起来。实现了农民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
材料三 A 村村委会多次组织村民召开村民会议.协商解决土地流转中存在的居住模式、土地流转方式、收益方式、社区公共事务等问题。经过各方努力,通过村委会协调流转的农户有307户,流转面积占流转总数的91. 96 % ,使村民的收益有了保障。
(l)揭示材料一中图和表蕴含的经济信息。( 8 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分配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关知识分析.为什么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向专业大户等流转? ( 12 分)
(3)运用民主管理和政府职能的有关知识说明村委会和政府在土地流转中所扮演的角色。 ( 12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梦”凝聚亿万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2013年“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2006—2011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材料 “中国梦”是建立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基础上的。针对图中反映的问题,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发展生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不断健全工资长效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养老和医疗保险的覆盖面;出台多项政策,稳定食品、住房等百姓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1)说明上图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结合材料,分析政府采取相关措施的《经济生活》依据。
材料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丽、幸福、平安的“中国梦”:健康安全的食品,清新怡人的空气,方便有序的交通,舒适宜居的环境,健全的民主法制,廉洁信任的政府等等。民众的期待就是政府努力的目标。
(2)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该怎样满足民众的期待。
材料 “中国梦”激活了每个中国人内心的梦想。但如果机会因家庭贫富而有高低、因财富多少而有先后,那普通人就不敢做梦,不敢追梦,也不能圆梦。据此,有人提出“借鉴德国市场经济模式的做法,建立同样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3)运用《经济学常识》相关知识,评价上述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中国梦”无疑是2013年最热的词汇,习近平主席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闭幕会上关于“中国梦”的阐述,在全社会引起了热烈反响。
材料一  中国梦从来不可能是脱离了人的一个空镜头,在实现梦想的路上必有每个追梦人的身影。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就如何实现退休老人和农民工的“梦想”为政府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材料二   2012年,注定要载入中国科技的史册,一个又一个令世界瞩目、让国人振奋的创新成就一一问世。从天宫一号和神舟九号的交会时接到‘蛟龙”号的7000米深潜,从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号”的交接和歼一15舰载机的成功上舰,到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的发射升空,中国科技创新的每一次突破,都在铸造一个强国梦。
(2)请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有关知识说明要实现中国梦就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材料三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是国家的梦,也是国人的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实现“中国梦”,不只是国家的目标,也是个人的追求,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生逢盛世,是我们的幸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3)结合材料,运用“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中国梦归根至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观点的合理性,并从个人与社会的角度,说明如何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出彩。(1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完善个人收入分配的原因及措施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