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科学发展观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5月6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财政部发布通知,从2014年起,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最高达25%,而此前上缴比例为5~15%不等。根据财政部7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 058.43亿元,支出978.19亿元。其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65亿元,远少于用于央企本身的资金。
材料二:“十二五”规划在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中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二五”规划与此前的规划有着本质差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强”,“十二五”规划则追求“民富”。我国的收入分配开始从“国富”转型到“民富”。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中国解决民生问题有了物质基础,此时将“民富”放在重要位置,执政理念又向前迈了一个大步。有学者评论,“民富”目标的提出,意味着国家将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到更重要的战略高度,从长远看,这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缩小贫富、区域差距,提高国家发展质量的战略转变。
材料三:中国30年来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国家的面貌、人们的生活,甚至也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第一个变化是有些词汇消失了,例如“粮票”、“布票”,它们在几十年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同样一些新词汇出现。例如“大腕”、“泡吧”、“淘宝”。
第二个变化是港台词汇进入大陆日常用语。因此“办公楼”变成“写字楼”,吃饭结账变成了“埋单”。此外英文字母进入中文,现在中国媒体已经很习惯使用“GDP”“CPI”等字眼来形容经济现象。
第三个变化是“数字革命”对语言沟通的影响,在当前信息和通信飞速发展的今天更是如此。
(1)运用有关分配的知识,谈谈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合理性。
(2)运用发展的观点,谈谈你对从“国富”到“民富”的认识。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怎样改变了人们说话的方式。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民间感情向是国家关系的晴雨表,中日两国尤其如此。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和日本分别有92.8%和90.1%的受访者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比去年的调查高出28.3%和5.8%;90.3%的中国受访者和79.7%的日本受访者认为当前两国关系不好;更有45.3%和28.3%的中日受访者认为两国关系会继续恶化,比去年增长了26.5%和4.7%,而认为今后两国关系会出现好转的中日受访者比例都低于10%。
首先,领土争议和历史问题,无不是影响中日民众对对方国家印象不好的两条首要原因;其次,两国均有超过七成的民众认同当前的领土争议是“妨碍中日关系发展的主要问题”,已经对中日两国经济造成了一定影响;与此同时,认为中日关系重要的受访者也都达到了这一比例。可见,国家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是中日民众共同关注的内容。
另一方面,问及持有好印象的理由,“日本科技水平高”(58.2%)、“日本人工作努力认真”(54.4%)、“日本产品质量好”(49.4%),“关心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43.8%)、“受认识的中国人影响,包括身边留学生等从事民间交流的中国人”(32.3%)、“中国开始作为世界大国活跃在国际社会”(22.9%),分别处于中日两国民众所做回答中的前三位。在中日关系不断降温的情况下,2013年上半年日本对华投资却增长了14.37%。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辩证法有关观点分析中日两国关系的变化。
(2)从唯物论角度为正确看待中日关系提两条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1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经济政策调整应与社会发展规律相一致。针对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物价上涨,行业、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宏观经济政策应保持基本稳定,适度调整的取向;把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调整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经济发展稳中求进,最终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结合材料,分析我国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所体现的哲学原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4年,又逢甲午。120年前的8月1日,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甲午战争,民之痛、国之殇。在甲午国耻120周年之际,某校时政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1)请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说明甲同学观点的合理性。(6分)
(2)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看,乙同学观点给找们什么启示?(6分)
(3)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谈谈你对“不惹事、不怕事”的看法。(5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实现“中国梦”,政治民主是保障。有观点指出,在“把权力关进笼子”的同时也要“把权利放出笼子”。
(1)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把权力关进笼子”和“把权利放出笼子”两者之间的关系?10分
材料二:2014年4月,我省某校高二(1)班组织开展了“我的青春·梦想与祖国同行”班会活动。其中,学生甲对青春·梦想、对祖国说出了如下的心里话: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给予人只有一次.应当这样度过人生:回首往事,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临终的时候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一一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匆匆数十载。’我们的青春、我们的人生怎样才有价值?才更为“华丽”?70后正忘我前行,80后敢勇挑重担,90后的我们怎样才能为自己、为国家书写美丽的画卷?让我们做一个追梦人吧,坚定理想、放飞梦想,在广阔的蓝天下翱翔,即便有闪电雷鸣,我们也能对自己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让我们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沉淀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吧,珍惜现在才能把握未来,多年以后,我们能说我们是最强音。
(2)结合生活与哲学知识,思考并回答甲同学所说的心里话体现了哪些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婚嫁时女方常常会给男方送上一双自己一针一线纳出的鞋垫,这种制作鞋垫的工艺就是十字绣。
十字绣产生于中国唐朝时期。14世纪,十字绣从中国经由土耳其传到意大利,然后在欧洲传播开来。由于各国的文化不尽相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国的十字绣工艺都形成了各自的风格,绣线、面料的颜色、材质,都别具匠心。15世纪,十字绣开始进入民间,逐渐为广大海内外普通消费者所接受和喜爱,使十字绣艺术得以广泛传播。
某景泰蓝工艺画画师从十字绣艺术中深受启发。他将景泰蓝美观华贵的艺术表现力和十字绣技术有机结合,对景泰蓝复杂的传统工艺进行技术简化和创新,开发出景泰蓝工艺画套装产品,把从前的高端产品开发成普通市民都能欣赏、消费的文化产品,从而赢得无限商机。
如今,十字绣艺术让传统的景泰蓝工艺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1)结合材料,说明十字绣艺术产生和传播过程中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该景泰蓝工艺画画师成功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从生活与哲学角度,就更好地传承景泰蓝工艺提两条方法论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主席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主旨演讲中指出:经过中国政府、社会各界、贫困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努力以及国际社会积极帮助,中国6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材料二: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5年11月29日颁布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必须充分发挥当的领导核心作用;扶贫开放不能以牺牲生态为代价,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让贫困人口从生态建设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坚持因地制宜,创新体制机制,实现精准扶贫。
(1)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中共中央、国务院重视扶贫的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知识,说明我国怎样打赢脱贫攻坚战?
(3)综合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就国家“如何解决我国的贫困人口问题”写一篇建设性报告。
要求:①论点紧扣论题,叙述全面深入,合乎逻辑。
②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分析、论证
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字数控制在200字左右。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珠算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活实践中产生的,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以简便的计算工具和独特的数理内涵,为人类计算带来巨大便利,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3年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
算盘的胚胎期远在万年前上古时期,比中国文字产生还早。到12世纪,中国珠算体系已相当完备,并在商界广泛运用。
随着计算机的出现和电算化的普及,珠算的价值受到质疑,珠算教育被排除在义务教育之外,有人曾预言“珠算该进博物馆了”。上世纪50年代末,江西某小学尝试珠算与数学中的笔算、口算结合进行“三算”教学实验,取得成功,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珠心算教育,极大地开发了儿童智力、简化了数学教育,人们重新认识到了珠算的新功能。人们更深入研究发现,珠算与电子计算机,各有各的功能,并行不悖,相得益彰,把珠算符号化并内化脑中后,运用于现代科技中,能够培养适应现代技术需要的人体智能。然而,目前我国珠算文化的普及推广还任重道远。对此,有识之士疾呼:不要丢了珠算!
(1)运用文化的多样性知识,分析我们“不要丢了珠算”的原因。
(2)依据材料和真理的相关知识说明人们对珠算价值的认识。
(3)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就更好地弘扬珠算文化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
表一:某公司发展过程中资本结构的变化

1989年
注册资本1000万元,国有股占100%
1993~1995
注册资本40000万元,国家股4%,境内法人股56.01%,个人股14.99%,外资25%
1999年
国家股2.73%,境内法人股33.14%,个人股8.87%,境内上市外资股10.5%,外资法人14.8%,公众股30.32%
2013年
境内各种法人股60.14%(其中国家股东2.37%),境内上市外资股5.24%,公众股34.62%。

注:随着投资主体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这家从1993年艰难起家、主营单一的企业,在2013年成长为总资产近3600亿元、年收入逾1200亿元的多元化大型企业集团。
材料二:改革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现在中国的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当改革打响攻坚战,注定充满荆棘。但改革是为了人民,关乎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我们深信,对于那些埋头苦干的人,对那些真正的改革者,没有比人更高的山,也没有比脚更长的路。
(1)从所有制角度看,该企业属于什么类型的经济?结合材料一,说明国家鼓励发展该类型经济对完善我国经济制度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观的有关知识,简述改革注定充满荆棘。
(3)结合材料二,运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有关知识,为改革者加油鼓劲。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长期以来,我国的苏绣生产者创新意识不够,表现在各家产品图案基本雷同、款式基本一样,整体质量不高,且呈下坡趋势。这严重影响了我国苏绣艺术的发展。为传承我国传统苏绣技艺,中国苏绣研究所以思维大于技巧的理念为指导,走传统刺绣与现代艺术、传统刺绣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之路,在各个时期成功探索和创作了一批批刺绣精品。同时,苏州市通过开办苏绣商城姑苏网上商城,将现代电子商务模式与传统零售模式进行创新性融合,让世界了解苏绣,让苏绣走向世界。
(1)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相关知识,分析苏绣艺术得以发扬光大的理论依据。
(2)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角度,为我国苏绣艺术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两条方法论建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是一家或一族世代相传的道德准则和处世方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当代中国,家风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代传承,是中国核心价值的体现。家风构成了人们精神成长的重要源头,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做人做事态度,为人处事伦理。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他的一生。家风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细胞。现代社会被分割为小的家庭单元,弘扬好的传统家风可潜移默化传达社会规范,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好转。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相关知识简要分析传承和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材料二  2014年新春尹始,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进行家风调查,许多网友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请从《生活与哲学》中提炼依据。

网友
            观点和看法
     哲学依据
 甲
   家风是一个小家庭或大家庭所遵循或崇尚的风格和质。家风具有家的特性,又有“社风”的共性。
示例: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乙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风是国风的基础。家风正,则国风清;家风乱,则国风浊。
①(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丙
   家风就是勤勤恳恳做事,本本分分做人。家风不在嘴上,家风在行动上。
②(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丁
弘扬家风,人格第一。人无品格,行之不远。
③(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戊
   家风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个家庭的传承。好的家风要发扬和传承,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断吸收先进的,剔除糟粕,坚持与时俱进。
④(请把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15年8月25日,首届“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也倍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关指标对比表

注:据统计,“互联网+”产业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意义。
材料二:“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拓展复制到更广阔的非经济领域,“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文化”也在相应领域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域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公民和政府形成合力。
材料三: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备受关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衣加衣温暖行动、冰桶挑战……。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让社会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不停努力,中国便会更好”。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4)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智者的观点。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日常生活中,“美丽”和“中国”都是最普通不过的字眼,而将“美丽中国”首次写入“十八大”报告就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发人深思,引起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同学以“关注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为主题开展探究,请你参与其中。
【哲学解读自然之美】
工业化、城镇化在带来繁华的同时,也导致了草原退化、湿地萎缩、河流污染、生态脆弱……一边是开发仍在快速推进,一边要留下更多空间,矛盾如何解决?“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分析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的。
【发展推动和谐之美】
建设“美丽中国”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绿色需求、生态需求,就是要还老百姓一绿色家园,顺应了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说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意义。
【行动彰显人文之美】
“美丽中国”既大又小,其实就在每个人的手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青年当先行。青年学生要做美丽中国的实践者,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正能量。
(3)请你为所在社区设计一个环保宣传活动,并指出其哲学理论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指出: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前进,关键是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为此需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文化自信来自于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于对自身文化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一段时间以来,全国各地综艺节目为了保持收视率,纷纷引进海外节目。《中国达人秀》、《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都是靠花巨额资金引进的海外版权。继而再“你模仿我.我拷贝他”,在引进版节目和模仿版的夹击下,缺少创意的本土节目表现平平,只有《开讲啦》、《汉字英雄》等少数节目因富有原创特色而让人耳目一新。
材料二:增强文化自信并不意味着盲目排斥外来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既需要我们有对自身的理性审视,也需要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现代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
(1)结合材料一,用文化生活第二单元“文化继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提高文化自信?
(2)结合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就如何处理我国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提三条建议并说明建议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前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推进城镇化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2009-2013年城镇化率(见下图)

注: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年未,中国城镇常住人口73111万人,中国城镇化率达到了53.7%。数据同时显示,2013年中国“人户分离人口”达到了 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为2.45亿人。“户籍城镇化率”仅为35.7%左右。目前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已超过70%。
材料二 专家指出,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关健靠改革。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推进人的城镇化,以增强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吸纳就业、人口集聚功能为重点,开展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
材料三2014年6月21 日,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举办“中国新型城镇化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发布以及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与会者一致认为,新型城镇化的未来,是人的城镇化、市民化。推动城镇化的稳步发展,稳定就业是关键。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创造就业机会。企业承担着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的社会责任。
材料四  2014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的关键词在“化”,不单纯是“城镇建设”,而是产业发达、就业充分、社会和谐、生态文明的综合体,是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人口与环境协调发展、相得益彰的现代文明的进步过程。推进城镇化必须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遵循规律,因势利导。使城镇化成为一个顺势而为、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
(1)材料一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材二,运用“科学发展观”有关知识分析如何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阅读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简要分析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企业为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应如何作为。
(3)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分析材料四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科学发展观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