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表是我国古代和当代国家治理方式的对比,其变化说明
|
古代 |
当代 |
法治 |
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推行法治,其思想实质是使法律成为君主治理天下的工具,维护封建君主的统治 |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其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
德治 |
儒家认为德治是治国理政的最佳方式,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是以维护尊卑等级秩序为目的“仁” |
我们党和政府坚持以德治国的原则,根本目的是通过加强道德建设,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质作为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重要环节 |
①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②对待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
③发展是文化继承的必要前提
④传统文化具体内涵能因时而变
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
农村是我国传统文明的发源地,乡土文化的根,人们乡愁的寄托。推进城镇化要突出独特的村居风貌、传统的风土人情和田园风光,尊重农耕文明,推进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这样做的原因是
①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②传统村落具有明显的文化区域特征
③乡土文化是优秀文化的集中表现
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有学者指出,传统文化好比一捆干草,人们像驴子一样驮着它走,各人的驮法不同,聪明的人把它化为养料,轻松的走向未来,愚蠢的人把它当作祖传宝贝,永远是沉重的负担。下列选项中与学者观点不相符的是
A.强调我们需要传统文化,要把它化为养料吸收 |
B.反对把传统文化固定化,当作物件加以传承 |
C.启示人们在文化传承中要勇于创新和丰富传统文化 |
D.启示我们在文化交流中对外来文化也要化作养料吸收 |
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说过“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①科技和艺术是对立统一的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文化传承
③科技进步也是文化发展的表现
④文化的传承离不开科技的进步
A.②④ | B.①④ | C.①② | D.②③ |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尽管很多人在外打工,离家千里之外,但“千万里,一定要回到我的家。”人们忙碌了一年,总是要赶在除夕前回家与家人团聚。这说明( )
A.民族节日是不同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产物 |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C.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
D.经济生活对传统文化产生重要影响 |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主席来到北京师范大学看望一线教师时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文化的基因。“我们的民族为什么那么热爱脚下的土地,那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那么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诗性因素,也是中华民族青春常在的诗性因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已成为民族的文化意识,深植在国民的温馨记忆里。这表明( )
A.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
B.传统文化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
C.体现时代精神是的文化发展的要求 |
D.要全面传承传统文化 |
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对于中国人来说都是个重要的节日。无论富有还是贫穷,在外地的人总要千方百计回家中与家人团聚,下列不属于原因的是( )
A.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 |
B.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
C.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展示和集中表达 |
D.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
“风景秀丽、宜人的生态环境”、“人文荟萃的社会历史环境”、“育才先育人的家庭教育环境”等孕育出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是对秦、汉历代以史传文学写作经验的吸取和总结,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丰碑。这表明
①教育在人类文化传承中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各个地方的文化都带有明显的民族性特征
③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具有相对稳定性
④文学艺术对反映人们精神生活有独特作用
A.①④ | B.②③ | C.①② | D.③④ |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北宋理学家张载先生的“横渠四教”。这四句话既是张载一生为学的归宿,也可以看作是宋儒的集体文化纲领。 这启示当代学者,要做到对自身文化强烈的自豪感、历史感和责任感就必须
A.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
B.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以我为主 |
C.立足实践、推陈出新、求同存异、创新发展 |
D.担当责任、继承传统、服务大众、展望未来 |
这一两年来我国国家主席出访时多选择本土设计本土品牌服饰,这些服饰既不落后于世界潮流,又保持了自身的文化特性。这有利于
①直接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②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目标
③体现文化自觉,彰显文化自信
④展示传统文化,提升国际影响力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同舟共济”语出《孙子·九地》:“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若左右手。”2014年11月10日,以“上善若水、同舟共济”为主题的APEC文艺演出在北京水立方上演,展现了中国的传统智慧,向世界传递了中国热情和中国力量。这说明我国传统文化
①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展现出广泛包容性
②保持相对稳定的同时,其具体内容能因时而变
③需依据时代需要重新解读,从而推动时代发展
④其合理内核具有普遍意义,富于极强的生命力
A.①③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互联网与教育不断融合,在线教育日益火爆,人们的学习方式正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力,在网上找到为自己“量身定制”的课程,学习变得更为主动和灵活。这说明
①科技进步是文化多样性产生的重要因素
②科技的发展推动了文化传承方式的变革
③“互联网+教育”决定着文化发展的方向
④在线教育有利于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②④ |
2015年3月16日出台的《中国足球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各地中小学把足球列入体育课教学内容,加大课时比重。到2025年我国将建立5万所足球特色学校。这表明( )
①教育的基本功能随着时代发生了改变
②教育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③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
④教育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2015年2月,在北京朝阳国际风情节上,古希腊质朴的舞蹈、俄罗斯的明快民间舞、西班牙绚丽的舞蹈、秘鲁奔放的风情舞、逗趣的荷兰街头表演……充满异域风情的表演,让中外游客陶醉不已。这反映了
①文化不同,其区域就不同
②文化具有多样性,不同民族文化逐渐融合
③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④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的价值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