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说:“天不为人之恶寒也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也辍广。”这句话表明
A.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
B.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 |
C.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
D.万事万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
“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表明
A.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 |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C.不间断的变化都是发展 |
D.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冥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不是事物的必然联系 |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C.规律可是为人所认识 |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
放眼周围的世界,我们看到的是高山、河流、森林、原野……超越日常生活的经验层次,探究这些事物的属性和本质,它们
A.都具有客观实在性 | B.不存在共同的属性和特征 |
C.都具有主动创造性 | D.不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 |
“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下列与诗歌哲理相近的是( )
A.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 |
B.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C.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
D.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以一瞬 |
唐代诗人白居易说过:“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以有时有限奉无极之欲,而法制不生期间,则必物暴殄而财乏用矣。”自居易的这—认识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想问题办事情要
A.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 |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
C.发挥意识对事物的促进作用 | D.从主观出发 |
当前,有些家长“超前”、“超负荷”地让孩子上各种培训班,使孩子学习压力过大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结果事与愿违。在孩子培养问题上,这些家长( )
A.认为事物发展不存在矛盾 |
B.忽视了规律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
C.没看到事物发展过程存在质变 |
D.不重视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的影响 |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长圳洪浪村煤气站旁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已造成多栋楼坍塌,坍塌范围较大,滑坡已经造成76人失联。专家指出,这次滑坡事件的发生,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由于“人祸”形成滑坡事件,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
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
B.“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
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洪灾 |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刻舟求剑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吕氏春秋》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与此寓意相符合的是( )
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 |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 )
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
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 |
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 |
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他拒绝给事物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