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10分)
发展中印两国关系一直是我国和印度双方的共同意愿。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一直是两国对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1年7月11日,中印文化艺术界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两国学者共同研讨“谭云山现象”,并展望未来文化交流前景。谭云山是一名杰出的中印友好使者。1928年,他接受印度诗圣泰戈尔的邀请到印度国际大学任教,从此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并潜心研究佛学和印度文化。1937年,谭云山创建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并出任首任院长。数十年致力于中印文化交流和学术研究。为传播中印文化付出毕生精力,他本人也被誉为“现代玄奘”。
材料二 2011年9月22日温总理出席“中印青年传统文化交流大舞台”活动发表讲话指出,中印文化交流从传统文化入手很有意义。中国的太极拳、书法、茶艺和印度的瑜伽、音乐、舞蹈是两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尽管文化形态各异,但都蕴涵自然、和谐、包容之美。希望两国交流切磋传统文化同时,能够领悟和传承其精神内涵,不断推陈出新,成为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好朋友。
简述“谭云山现象”的文化价值。并结合材料二,谈谈我们在推动中印文化交流中所持态度。
2011年6月10日,意大利首都罗马音乐公园内人头攒动、灯火通明,来自中国安徽省的戏曲艺术家们为当地观众奉献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盛宴。随着民乐合奏《黄梅雅韵》悠扬乐声的响起,人们期盼已久的“国粹徽风——中国·安徽金曲演唱会”闪亮登场,意大利“中国文化年·安徽周”系列活动正式拉开帷幕。以“展现魅力安徽、促进合作共赢”为主题的安徽周活动是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重要项目之一,也是安徽省今年在境外举办的最大规模的综合性活动,旨在通过在意大利举行经贸洽谈、旅游推介、文艺演出和书画展览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安徽和意大利的友好关系,促进双方在经贸、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合作发展,提高安徽在意大利乃至整个欧洲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积极推动中意战略伙伴关系的深入发展。
(1)推动中外文化交流有何意义?
(2)如何加强中外文化交流?
阅读以下相关资料并回答问题
长三角与珠三角经济发展情况对比
表一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基本情况
城市群 非农业人口比重 生产总值(GDP)(亿元) 人均GDP(元) 经济密度
(亿元/km²) 三大产业产值比 进出口总额
/GDP
长三角地区 44 28775 35040 2871 4.6:55.9:39.5 40.78
珠三角地区 50 13572 42499 6155 4.4:53.3:42.3 38.06
表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力资源与科技活动比较情况
项目
地区 在校大学生/万人授权专利中发明比例(%)流动人口占全国比重
长江三角洲地区 228.17 9.61 22.07
珠江三角洲地区 166.85 5.08 40.57
材料三:珠三角、广东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是尽量减少对经济活动的管制,其优势是:市场开放早,市场成熟度高,投资环境好,市场空间大,政府具备了成熟运行和驾驭市场的能力,宽松的政策环境,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长三角的发展模式则相反(浙江除外),其主体是以规划管理型的政府操作模式主导经济发展,其优势是:政府较规范,文化底蕴好,教育发达,研发技术比较强,丰富的人才资源和近几年突飞猛进的发展速度。
珠三角和长三角的发展又都有各自的瓶颈:政策是制约长三角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力资源质量成为制约珠三角发展的因素。现在两者都在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寻求更好的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的模式。
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结合表二与材料三,详细论述地方的文化底蕴与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建筑,中国的故宫,美国的白宫,悉尼歌剧院,巴黎圣母院……分别展示了世界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
(1)尊重文化多样性应持有怎样的态度?
(2)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美文化有明显的差异。饮食上,美国人追求流水线般得快餐文化,所以麦当劳大行其道,而中国人则讲究烹炸煎炒的厨房艺术,所以有了内涵深厚的八大菜系;交往上,美国人喜欢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而中国人则讲究含蓄隽永、话里有话;思维和行动上,美国人强调特立独行,崇尚个人英雄主义,而中国人则注重团队的力量,往往舍弃个人来成就集体……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2)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这种文化现象?
2010年世界博览会在上海举办。某校高二(1)班同学以“走进博览、聚焦安徽”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现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以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
温家宝总理在欧洲访问时回答“中欧是同在一条船上还是同在一座桥上”的问题时说,中欧没有根本的利害冲突,共同利益广泛,双方又有合作的需要,在这一点上,我们是在同一条船上;但由于中欧历史、社会、文化传统不同,因此在某些问题上有分歧,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又在同一座桥上,一座沟通友谊、加强磋商、解决分歧的桥上。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中欧既在同一条船上,又在同一座桥上”这一论断是如何体现矛盾分析法的。(15分)
(12分)2010年11月15日,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由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式,采取实物展示、销售、图片展览、多媒体演示等形式,展示全国31个省(区、市)的600余项传统艺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等适合生产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运用经济知识,说明举办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采取”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方式的必要性。(6分)
(2)保护和利用好文化遗产的文化意义。(6分)
2010年10月15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材料一 《建议》指出,未来五年中国将开启经济与社会的双重转型,以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为主线,部署中国经济社会从外需向内需、从高碳向低碳、从强国向富民的三大转型。
材料二 《建议》强调,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同时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材料三 《建议》指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1)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三大转型中任意选择一个,分析说明如何实现其目标。
(2)请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建议》为什么强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既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又要发挥人大和政协的作用?
(3)有人认为,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尊重文化差异,包容多样。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2010年,世博会、碳减排与我们不期而遇。世博会,是世界各国展示其社会、经济、文化、科技成就和发展前景的盛会;碳减排,将引发经济、产业、科技以及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某校高三(1)班同学在分组探究的基础上。以“世博”“低碳”为主题展开了一次专题交流讨论活动,让我们一起参与其中。
材料一:第一组的同学搜集到了一些上海世博会的建筑图片。他们发现,上海世博会建筑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展示了未来城市建筑的设计理念。例如:
中国国家馆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取自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元素——斗拱,造型层层出挑,在夏季上层形成对下层的自然遮阳;地区馆屋顶运用生态农业景观等技术措施有效实现隔热。
上海案例馆“沪上·生态家”有着弄堂、石库门山墙、老虎窗等中国设计元素,又集中了浅层地热、热温独立空调、智能集成管理、自然通风技术、太阳能一体化等生态节能环保技术。
材料二:第二组的同学介绍说,世博会有句名言:一切始于世博会。白炽灯、缝纫机、蒸汽机、火车头、电视机、电话机、电影,甚至巧克力、冰淇淋、汉堡包等都是在世博会上第一次展示的。上海世博会是第一个正式提出“低碳世博”理念的世博会,低碳理念与低碳成果,将从上海世博会出发走向世界,成为开启并推进低碳经济的起点。
材料三:世博会是展示全球多元文化的大舞台。2010年上海世博会有300多个充满创意的展馆,举办国家馆日、国际组织荣誉日活动,上演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带来的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上海世博会是促进多元文化交流合作的好机遇。
(1)结合材料一:世博建筑的设计理念,给我们怎样的文化和哲学启示?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看,我们应该怎样推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如果你是一位世博会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面对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你会怎么做?
根据材料回答:
材料一:新疆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各民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文化特征,艺术形式之多样,内容之丰富,世所罕见。自20世纪50年代起,新疆各种演出团体不断跨越天山,走向大江南北、世界各地,使以木卡姆艺术为代表的新疆各少数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熠熠生辉。也正因为有着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才显得雍容磊落、气象万千。
(1)材料一体现了文化生活的哪些道理?
材料二: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我国宪法规定:我国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运用哲学中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的原理,分析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