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随着辽宁“丹东一号”考古工作的不断推进,“丹东一号”被认为是甲午战争中被日舰击沉的“致远号”的证据逐渐的充分。121年前爆发的甲午战争,是民之痛、国之殇。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某校时政学习小组开展探究活动。
甲同学认为,清末政治腐败,内斗激烈。甲午之败并非海军之败,也非陆军之败,而是国家之败。日本是胜利是制度的胜利,大清帝国之败是制度的失败。
乙同学认为,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海洋意识,捍卫海洋权益;同时大力增强军队实力,不惹事也不怕事,对于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不回避、不妥协、不让步。
(1)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角度看,乙同学观点给我们什么启示?
(2)请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谈谈你对“不惹事、不怕事”的看法。
材料一: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人口数量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比重将不断增长。
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也将导致少儿抚养比例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这一现象被称为“人口红利”。
材料二:随着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外交从建国初的“一边倒”演变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诚如习近平主席说过“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更好发展。那种以邻为壑、转嫁危机、损人利己的做法既不道德,也难以持久。”我国从建国初期的“一穷二白”,经历十二个五年规划,发展到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越来越意识到中国的世界责任,在世界秩序中发出越来越多的中国声音。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裁军30万;在9月26日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在9月27日全球妇女峰会上,向联合国妇女署捐款1000万美元,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相关目标。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我国人口及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政策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谈谈中国应怎样做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
材料一:“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是新形势下我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它既是经贸之路,也是文化之路。某校高二(1)班同学围绕“一带一路”文化发展战略展开讨论,提出了建议(见表1)。
(1)阅读材料,列出与表1各建议相对应的《文化生活》依据。
材料二:2014年11月19日以“互联互通共享共治”为主题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办。为期三天的会议云集近百个国家和地区的一千多名政要、互联网精英、学者。围绕国际互联网治理、互联网新媒体、跨境电子商务、网络安全、打击网络恐怖主义等议题,共开展了近20场论坛和对话活动。
(2)材料二体现了政治生活的哪些知识?
材料三:当前,全球新一轮信息革命已经来临,2014年全球网民达30亿,人类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数据统计,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互联网大国。目前我国已拥有6.3亿网民,12亿手机用户,5亿微博、微信用户,每天信息发送量超过200亿条。全球互联网公司十强,我国占了4家。但互联网的起源和成熟都在美国,美国掌握着整个互联网的主导权,比如:连接国际互联网的13台根服务器,美国占了10台,而中国1台也没有。对中国而言,从“网络大国”走向“网络强国”,发展、安全缺一不可,参与制定互联网规则迫在眉睫。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将成为中国与世界互联互通的国际平台和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的平台。
(3)阅读材料二,请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为实现网络的“互联互通、共享共治”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11日在北京举行,习近平主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面对新形势,亚太经济体应深入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打造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开放型亚太经济格局,共建互信、包容、合作、共赢的亚太伙伴关系,为亚太和世界经济发展增添动力。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为什么要推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
进入新世纪,中国加大了对非洲援助和投资的力度。由于中国需求的拉动,非洲经济在国际经济金融危机中率先复苏。同时非洲也已成为中国企业在海外承包工程的第二大市场。上述事实说明
A.我国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B.我国坚持在互利共赢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 |
C.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准则 |
D.维护我国的发展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材料二: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测算,从现在到2020年这段时期,亚洲地区每年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将达到7300亿美元,现有的世界银行、亚行等国际多边机构都没有办法满足这个资金的需求。亚洲地区其实并不缺乏资金,缺少的只是融资机制,需要搭建一个专门的基础设施投融资平台,以充分利用本地区充裕的储蓄。基于此,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筹建亚投行的倡议。2014年10月24日,包括中国、印度、新加坡等在内21个首批意向创始成员国的财长和授权代表在北京正式签署Ⅸ筹建亚投行备忘录殄,共同决定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以下简称“亚投行”),标志着这一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洲区域新多边开发机构的筹建工作将进入新阶段。
亚投行作为一个平等、包容、高效以及充分体现新兴市场国家意志的新型多边金融机构,反映了成员国的诉求,符合成员国的利益,有助于全球金融治理结构的改善,更惠及世界经济长期可持续的发展。借助融资平台,中国也将增进与其他国家的政治互信,利于世界和平发展。截至2015年4月3日,已有包括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52个经济体宣布加入亚投行,而美国和日本对此并未作出最终的决策。
(1)请概括材料一中图表反映的经济信息,并说明对外直接投资额快速增长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
(2)运用国际社会有关知识,结合材料分析亚投行的建立为什么会得到大多数国家的支持?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5年6月29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协定》(以下简称《协定》)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50个国家首批签字。
材料一:提高亚洲的发展能力,是中国倡导成立亚投行的宗旨之一。《协定》在宗旨中明确指出,将“通过在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性领域的投资,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目前,亚洲基础设施市场已迈入膨胀式发展时期,每年需要大约8000亿美元投资,但美日主导的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的注册资本分别只有约2200亿美元和1600亿美元,亚洲开发银行2014年批准的贷款金额只有135亿美元,远不能满足亚洲基础设施投资所需。
材料二:习近平主席在出席《协定》签署仪式时表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亚洲、离不开世界,中国也愿意为国际发展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中国愿同各成员国一道,将亚投行打造成专业、高效、廉洁的新型多边开发银行,共同为促进亚洲和世界经济繁荣作出贡献。
美国《国际商业时报》评论称,说服许多西方国家加入亚投行,本身就是中国的成功,是北京为试图成为“负责任、建设性的国际社会成员”向前迈出的重要一步。
(1)结合材料一和经济全球化的知识,分析成立亚投行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政治知识,说明我国是怎样正确处理国际关系的。
2015年是中英两国间首个文化交流年,双方将开展一系列活动交流互鉴。
材料一:金秋时节,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0年来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开启了中英两国关系的“黄金时代”。访问期间,中英两国确立了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意味着未来中英双边关系进一步具备了全球合作的视野,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材料二:中英两国都曾创造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习近平在白金汉宫晚宴上说道:“中国的儒家、道家思想和四大发明在英国文化和科技发展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国富论》、《天演论》等英国名著则为近代中国思想界打开了全新视野;中国丝绸和瓷器曾经令当时整个英伦为之倾倒,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则使世界丝绸业和制瓷业脱胎换骨;……英国民众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对中式教学法的宣介,认识到严师出高徒的积极效果。同样这部片子在中国网络上的热播,也让中国民众认识到张弛有度在子女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1)根据材料一,说明开启中英两国关系“黄金时代”蕴涵的政治生活道理。
(2)结合材料二,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知识,分析应如何推动中英文化交流互鉴?
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指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创造更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要保持与主要大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积极推进对话合作,扩大共同利益和合作基础。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深化同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推进区域合作进程。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12分)
材料一:2014年5月份,全国财政收入13670亿元,比去年同月增加921亿元,增长7.2%。尽管前5个月财政收入增长情况好于去年同期,但受经济下行压力仍然存在,继续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等因素影响,财政收入增幅仍有回落压力。
材料二:
(1)结合材料一,分析造成财政收入增幅仍有回落压力的因素有哪些。
(2)结合材料二,分析全国财政在上述领域支出是如何实现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作用的。
材料三:中国互联网发展令人鼓舞,但面临严重的网络安全威胁,每年的经济损失达数百亿美元。2013年11月5日,第四届全球网络空间合作峰会上,中国提出以下主张:主权国家是维护网络空间秩序的主体,尊重网络空间国家主权,是维护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前提。维护网络安全,既符合中国的利益,也符合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中国坚持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扩大与各国的合作,为维护网络空间安全作出积极贡献。
(3)结合材料,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说明以上主张的政治生活依据。
材料一: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带一路”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材料二:秉承“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哲学理念,中国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的建设必须把握以下特性:一是发展性。经济带建设着眼于沿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求合作国家的主权让渡,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促进沿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共赢性。沿线各民族都要从交流中获益,不是一方得,一方失的零和交易,而是双赢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当代文化交流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依据。
(3)结合材料二,试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材料一: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10月印尼访问期间提出了筹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倡议,在亚洲地区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截止2015年4月15日,法国、德国、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挪威、南非、波兰等国先后已同意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57个国家正式成为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涵盖了除美国之外的主要西方国家以及除日本之外的主要东方国家。对于亚投行的筹建,很多人非常支持,但也有部分人表示疑虑,比如,中国是否会借此挑战战后国际秩序,亚投行是否会成为中国追逐地区和全球霸权的单边机构等等。2015年3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时明确指出:“只有合作共赢才能办大事、办好事、办长久之事。要摒弃零和游戏、你输我赢的旧思维,树立双赢、共赢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促进共同发展。”
材料二:2015年,作为“一带一路”早期实施的元年,也是中国新经济外交的开拓之年。早在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借外访的机会,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一带一路”构想是中国面对新一轮对外开放,特别是加快向东南亚、中亚、南亚开放而提出的,是中国将自身发展战略与区域合作相对接的重大战略构想。构想一经提出,即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据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由于“一带一路”具有开放性,未来一旦形成虹吸效应,还可能吸引更多的国家和经济体参与其中,进一步释放其辐射性。
(1)结合材料一,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有关知识评析“部分人的疑虑”。
(2)结合材料,运用“意识的作用”的知识谈谈我国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的积极意义。
材料一: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已经从人才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发展成为第一人力资源大国。到2014年底,我国人才资源总量已达1.8亿人。但是我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居世界首位。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国实现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才提升的重要战略举措。近年来,党和政府一直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战略思想,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促进了更多科技型、创新型人才的成长。
(1)结合材料分析我国“尊重人才”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并就国家如何提高人才的积极性提出三点建议。
材料二: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宣布了一系列中国援助南部国家的新计划。其中包括:中国为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对最不发达国家到2030年的援助力争达到120亿美元,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国、岛国2015年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等。我国的对外援助始于1950年。1964年,中国政府宣布以平等互利、不附带条件为核心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八项原则,确立了中国开展对外援助的基本方针。目前中国对外援助资金主要有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三种类型。2008年以来,中国已连续五年成为最不发达国家第一大出口市场,吸收最不发达国家约23%的产品出口。
(3)有人对我国政府对外援助表示不理解,请你结合材料运用“国际社会”相关知识,阐释对外援助的理论依据。
图示:2005〜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及其增长速度
表格:我国的能源储备及利用状况
|
人均能源储备 |
能源终端利用效率 |
||
原煤 |
原油 |
天然气 |
||
中国 |
95吨/人 |
3吨/人 |
1 416平方米/人 |
32% 〜33% |
世界平均 |
200吨/人 |
28吨/人 |
28 400平方米/人 |
42%以上 |
材料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节能减排“十二五”规划》。为了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国家决定继续开展“万家企业 节能低碳行动”。该行动主要针对重点耗能企业开展节能工作的跟踪、指导、监督和考核,促使这些企业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
材料二: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摆脱贫困。但我国非常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承担与自身发展阶段和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和义务。我国在2009年就已经向世界郑重承诺:到2020 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比2005年下降40%〜45%。同时,由于我国的低碳技术总体落后于发达国家,要使碳排放尽快达到峰值,则需要充分的国际合作。
(1)评析图示、表格中反映的经济现象。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为企业实现节能低碳提出合理建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对我国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上的态度和措施做出阐释。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5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大会上,习近平主席以“亚洲新未来:迈向命运共同体”为主旨发表演讲,全面阐述了中国的亚洲合作政策,并特别强调要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习近平主席指出:“‘一带一路’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举措,将给地区国家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
“一带一路”是指“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是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月和10月提出的战略构想,强调相关各国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 回顾历史,两千多年前,各国人民就通过海陆两条丝绸之路开展商贸往来。从2100多年前张骞出使西域到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海陆两条丝绸之路把中国的丝绸、茶叶、瓷器等等输往沿途各国,带去了文明和友好,赢得了各国人民的赞誉和喜爱。两千多年的交往历史证明,只要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共同发展。
材料二:秉承“讲信修睦”、“协和万邦”的哲学理念,中国积极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带的建设必须把握以下特性:一是发展性。经济带建设着眼于沿途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要求合作国家的主权让渡,最重要的是基础设施互连互通,促进沿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二是共赢性。沿线各民族都要从交流中获益,不是一方得,一方失的零和交易,而是双赢的。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多样性和文化传播”的知识,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于当代文化交流的意义。
(2)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的有关知识,说明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依据。
(3)结合材料二,试用“当代国际社会”的知识,说明我国应如何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