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众多新词里特别闪亮的一个,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下,文化建设更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寄予每个自觉的个体,真正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丰富生态,让中华文化的魅力绽放“美丽中国”。
材料二:围绕着“美丽福建”这个主题,福建省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的最大拉动力,正确处理城镇化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统筹规划城镇布局,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加快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上;实施百镇建设示范行动,走符合发展规律、具有福建特色的城镇化之路。
(1)结合材料一,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评析“只要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一定能够建设美丽中国”。
(2)请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的知识分析福建省城镇化做法中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一:中央连续下发的11个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既抓住了当时发展要害、回应了基层关切,又在保持政策连续性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三农”政策体系。
背景 |
年份 |
中央“一号文件”主题 |
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社会事业严重滞后 |
2006 |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2007 |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
|
2008 |
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 |
|
2009 |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 |
|
2010 |
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
|
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洪涝灾害频繁 |
2011 |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
传统生产方式难以推进农业发展 |
2012 |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
2013 |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
|
2014 |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
(1)运用“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知识说明中央兴农战略思想的发展过程。
材料二:我国政府未雨绸缪,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完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策,调动种粮积极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家庭农场等粮食规模化生产,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2)运用“联系多样性”的知识阐明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对策。
材料三:2014年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再上新台阶,总产量实现了罕见的“十一连增”, 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农业科技贡献率、科技成果转化率不断提高。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农业技术人员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提高基层在岗的农技推广人员工资待遇,收入水平与基层事业单位的平均水平相衔接,激励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转换机制,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度,严格上岗条件,落实岗位责任和绩效工资,推行县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办法。
(3)小杨说,提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工资待遇(公平)比落实绩效考评办法(效率)更重要。结合材料三,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加以评析。
材料四:浙江安吉竹资源丰富,传统竹产品加工业比较发达,竹纤维产品市场需求大、附加值高。县政府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村民意见,邀请专家进行论证,组织企业家实地考察,出台了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发展竹林科技园,帮助企业引进先进技术深度开发竹资源,引导企业转型升级,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4)请从“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角度分析其所蕴含的哲理。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法治中国将释放出“法治红利”,助推经济升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然而法治基础目前依然相对薄弱。强政府弱市场是长期存在的普遍现象;产能过剩、房地产泡沫、产权保护不力、商业贿赂、地方债务风险等诸多问题与过度行政干预有关;我国企业每年所订立的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60%,每年因为诚信缺失,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了6000亿。
材料二:法治历程与改革实践密切相关。以下是改革开放以来“依法治国”路线图:
1978年 |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6字方针。 |
1997年 |
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
2002年 |
十六大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列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
2007年 |
十七大提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2012年 |
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
2014年 |
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定为会议主题。 |
(1)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针对材料一中所述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2)材料二中这一“路线图”是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材料一:美国曾经考虑过在一条河流上建大坝。在可行性论证中,发现建坝会影响一种小鱼的洄游,为了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最终放弃了大坝的修建。这就是著名的“小鱼胜大坝”的来历。
材料二:怒江是目前我国仅存的两条尚未开发的河流之一。怒江的鱼类资源中土著鱼种数量之高在在全国少有,可以说,怒江是一个特殊的鱼类基因库。怒江峡谷曾经被誉为世界第二大峡谷,其自然景观颇为壮观。围绕着要不要在怒江上建坝,有关部门一直持谨慎态度,多次邀请生态、农业、林业、地质、地理、遗产保护、水利电力、环境科学、野生动植物保护及社会发展等方面的专家进行研讨。
(1)请分析“小鱼胜大坝”的故事所蕴含的辩证唯物论智慧。
(2)请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有关部门在怒江开发问题上持谨慎态度的原因。
材料一:2013年1月至2014年初,可恶的雾霾成了万民心中之堵,全国30多个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了严重污染,多地PM2.5频临“爆表”。这一“史上最肮脏”的天气再次告诉人们,以牺牲人类生存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是得不偿失的。建设美丽中国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把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贯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材料二: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的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对环境保护宣传和增强公民环保意识作出相应规定——公民应当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采用低碳、节俭的生活方式,自觉履行环境保护义务。同时,公民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配合实施环境保护措施,按照规定对生活废弃物进行分类放置,减少日常生活对环境造成的损害。
阅读以上材料回答问题:
(1)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知识,分析材料一给我们的启示。
(2)运用《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说明加强环保宣传和增强公民环保意识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曾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限制性指标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以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为标准,把着力点转向利长远、打基础、促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
材料一:海洋,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海洋经济,前景广阔。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短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是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实际需要。但我国海洋经济起步晚、经验少,在国际上遇到的各种麻烦不断增多,必须不断探索科学合理利用海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既要借鉴别人的成功经验,又要走中国特色的海洋强国道路。
材料二:2014年3月17日,习近平在调研指导兰考县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深情感怀焦裕禄事迹对一代共产党人的成长影响,强调焦裕禄精神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雷锋精神等革命传统和伟大精神一样,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结合材料一,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中的有关知识说明应如何推动海洋经济发展,建设海洋强国。
(2)结合材料二,从“意识的作用”的角度,说明“焦裕禄精神”对我们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精神引领价值。
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城市间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等矛盾较为突出,一体化程度相对较低,制约区域发展。2014年2月,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召开座谈会 ,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导下,北京与河北、北京与天津、天津与河北已分别完成多个合作框架协议,京津冀协同发展进一步走向实质阶段。
在三地双边协议中,都有推进市场一体化合作框架协议备忘录。市场要素对接对流是三地双边合作的重点。津冀提出,推进区域金融一体化、科技创新一体化、人力资源市场一体化、旅游市场一体化、市场环境一体化等,实现金融信息共享、创新要素自由流动、高端人才资源共享、旅游市场互动,清理和废除不适应市场资源配置要求的各种规定和做法。
(1)结合材料说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过程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2)结合材料,请运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说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为什么要推进市场一体化发展?
材料一:2014年8月27日《人民日报》指出: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呵护自然,人与自然相协调,这样的发展才是可持续的发展;各地情况不同,在发展速度上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要像对贫困宣战一样,坚决向污染宣战,要用铁规、铁腕来强化污染治理,全民积极行动起来,用零容忍的态度攻克污染防治问题,才能守住碧海蓝天,保卫人类唯一的家园。
材料二:良好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基础。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发展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党的十八大强调,要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在全社会倡导绿色生活,使每一个公民、每一个家庭都成为环境保护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自觉节俭消费,崇尚绿色生活,为低碳减排贡献力量。
材料三:随着PM2.5成为备受关注的指标,中国大城市污染问题亟需解决。将污染产业从城市迁至郊区、从东部迁至西部、从沿海迁至内陆,有利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但如果处置不当,这种看似“双赢”的做法或将造成危险的结果,生态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没有一块土地称得上世外桃源,如果只是转移污染,而不减少污染,发达地区终将自食恶果。环境政策需要从整体考虑,通过确定和改变市场游戏规则来调动污染者参与治污的积极性,制定全方位、多领域、全局性的宏观环境经济政策,避免不同的地区和部门各自为政、互相推诿,只有这样才能不再重蹈“先污染再治理”的覆辙。
(1)结合材料一,运用“规律客观性原理”说明我们在发展过程如何更好守住碧海蓝天,保卫人类唯一的家园
(2)结合材料二,运用“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3)结合材料三,运用“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的相关知识说明如何看待和处理环境污染问题。
材料一:“美丽中国”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众多新词里特别闪亮的一个,在“美丽中国”的愿景下,文化建设更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艺术素养,把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寄予每个自觉的个体,真正带来文化的多元和丰富生态,让中华文化的魅力绽放“美丽中国”。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评析“只要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一定能够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近年来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经历了以下历程: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五个统筹”的发展理念,并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首位;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判断我国现在总体上已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十八大报告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2)结合材料二,说明中国共产党对我国城乡关系的认识和探索过程所体现的认识论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些地方抓住文化产业发展机遇,发掘自身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通过市场运作成功地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如山西打造的晋商文化品牌名噪一时,浙江宁海创办的“开游节”巧用徐霞客游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徒步旅行者参与,呼和浩特举办的“昭君文化节”因高扬民族团结文化而倍受游人青睐。
材料二:随着文化市场不断发展,历史名人、“名人故里”之争日益激烈,一些地方无视历史事实凭空臆造“历史人物”搞旅游开发,把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作为“文化名人”来开发,甚至利用文学作品中的负面人物形象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但是,这些盲目搞文化旅游的做法,并没有得到消费者和市场的认可。
(1)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请结合材料,运用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相结合的观点对此加以说明。
(2)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为如何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提出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京是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开封、杭州、安阳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七大古都。
明代南京城墙经历600多年的历史沧桑,仍旧昂然屹立,忠诚的守护着这所城市。它不仅是中国古都中保护最为完好的古代城墙,也是世界上保存至今最大的一座古代城垣。
南京明城墙,据初步估算共耗费了数亿块城砖。大多数城砖留有铭文,少则一字(或一个符号、记号),多则70余字,这不仅是南京明城墙的一大特点,也是南京明城墙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南京明城墙的城砖铭文,为我们进一步研究南京城砖产地的分布;中国汉字在明初的简化字与异体字;中国民间的书法、篆刻艺术;中国姓氏文化在明初的演变以及明初实行的责任制等,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为我们认识南京城垣的发展和变迁,提供了实物佐证。
南京城墙是一件历史的艺术品,它已经成为南京的城市名片。作为一件能够融合现代功用和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同时也作为一种资源的南京城墙具备了丰厚的历史、文化、旅游、美学等价值。
材料二:山东某地采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将秸秆“吃干榨尽”,对秸秆利用进行了有益探索。该地是小麦种植基地,秸秆消化问题是当地的一大难题,一些农户为图方便偷偷焚烧秸秆,当地禁烧压力很大。后来,该地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一家蘑菇种植企业,蘑菇厂对秸秆的大量需要,让原本难以处理而成为“包袱”的秸秆摇身一变成了香饽饽。然而,蘑菇厂每年产生的6万吨菌渣,四处堆积,臭气难闻,也引来周边群众的投诉,由此,该蘑菇厂开始寻找下游菌渣处理企业。山东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得知消息后主动前来,并把厂子建在该蘑菇厂旁边,他们将买来的菌渣加上猪粪,经过发酵,制成了很好的有机复合肥。该公司将生产出来的有机复合肥直接卖给周边的有机蔬菜种植基地,种植户以及大片经济果林的种植农户,不仅大大地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实现了秸秆利用的大循环,而且也大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1)结合材料一分析明代南京城墙能体现哪些文化生活的道理?
(2)结合材料二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巧用大循环,处理不再难”中“巧”在何处?
(3)当你在生活中遇到难题和矛盾时,上述事例对你有何启示?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市自实施车牌拍卖政策以来,就一直未向社会公开收支信息。2014年7月,市民联名向政府提出信息公开请求。2014年11月相关部门公布了2012-2013年车牌拍卖的大类收支情况,但没有列出明细,市民不满意。
材料二:由于文化传统、社会环境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公民行使权利的意愿和积极性受得了一定影响。另一方面,公民不当行使权利的案例却时有发生,例如,刘某就政府工作人员陈某的疑似腐败行为进行了实名举报,纪检部门经查证举报不属实并反馈了处理结果,但刘某继续利用网络散布陈某腐败的谣言,被公安机关依法拘留。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有关公民权利和政务公开的知识,分别分析“市民不满意”、“刘某被拘”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从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原理出发,指出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必须坚持的方法论原则;并进一步阐述贯彻这一原则的具体要求。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在北京师范大学表示,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引起社会广泛关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习近平指出,这些古诗词都好。应该把这些经典从小就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
材料二:有媒体载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在践行》强调,我们必须熟悉当代青少年的特点,离他们生活近些、再近些,用他们的语言和形式,循序渐进,教化于无形。必须警惕把道德教育的目标设定过高、离生活太远。必须防止道德教育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让古诗词成为学生终生的民族文化基因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说明在进行道德教育时应如何正确处理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3)结合上述材料,就反对“去中国化’’拟定两条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朗朗上口,每条限15个字以内。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再次畅言改革。秉持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的改革理念,新一届中央政府以壮士断腕的魄力和决心,深入推进了一系列触动利益的改革。200项行政审批事项半年内取消和下放,减少政府部门“寻租”机会;放宽行业对各类所有制企业的准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发展……
如果说中国过去30多年的改革使每个人都能或多或少从改革中受益;那么现在和将来,改革的利益格局会有更大调整,更多是着眼于整个社会收益的增加。这一改革阶段的重要特点,就是“两难”甚至“多难”情况增多:要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也要加快转方式、调结构;要提高劳动者收入,也要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要发展经济,也要保护环境……
面对这些如黑格尔所说的“合理性的冲撞”,谋求两难变两全的愿望固然好,但现实往往有价值的取舍、排序的先后,不能优中选优、难以“两全其美”的时候,尤其需要强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善于运用底线思维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建立防范体系,善于取舍,注重转化,步步为营,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
结合材料,探究回答下列问题:
(1)试感悟习总书记底线思维方法所蕴含的哲学智慧。
(2)分析说明未来改革的利益格局的经济意义。
(3)综合运用所学经济、政治、哲学知识,为政府破解“两难”“多难”困境支招?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