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哲学家毕而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这观点属于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 B.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 |
C.把物质和运动结合的观点 | D.神创论观点 |
巴城龙腾,阳澄竞舟。2011年“巴城杯”中国龙舟公开赛于2011年6月3日至4日在江苏昆山阳澄湖水上公园举行。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A.五种基本运动形式的总和 | B.自然界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
C.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D.人类社会的所有变化 |
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的说法,认为“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种哲学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 B.主观主义 |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D.辩证唯物主义 |
19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
①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③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④我思故我在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富辰曰:如是则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下列观点与这句话包含的哲理相同的是
A.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 | B.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C.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 D.天下至柔,驰骋天下之志坚 |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在生活上,这首诗对很多人有借鉴意义——心态好,就能超脱世俗杂事的困扰。在哲学上,“心远地自偏”的说法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 B.主观唯心主义 | C.朴素唯物主义 | D.辩证唯物主义 |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A. | 自然从来不飞跃 | B. | 物理不外于吾心 |
C. | 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D. | 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尚书》中有“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论述。《周易》中也有“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的观点。这种“民意”即“天意”的观点的合理性在于
①包含了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肯定了符合人民根本利益与符合客观规律的一致性
③强调了天与人的和谐 ④强调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在人类追求智慧的过程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哲学派别,提出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但是从本质上看,他们的回答都是围绕( )问题展开
A.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 B.偶然和必然的关系 |
C.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 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
我国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认为:“入,物也;物,亦物也。物死不为鬼,人死何故独能为鬼?”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是
A.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 B.心之官则思 |
C.气者,理之依也 | D.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 |
2010年8月4日,太阳风暴抵达地球。天文学家研究表明,每隔11年太阳活动就会进入一次高峰期,此时太阳会向外抛出很多物质,上一次太阳活动高峰期是在2000—2001年。下一次太阳活动高峰期将可能出现在2011—2012年。这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①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④认识具有无限性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④ | D.①② |
2010年6月30日,文化部国家清史纂修领导小组在京召开第一次会议。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蔡武强调,在清史纂修工作中,必须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正确的学术方向。之所以强调这点,是因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①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是具体知识的总结 ②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③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伟大的认识工具 ④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A.①② | B.②③ | C.②④ | D.③④ |
观点一:“自然界从其自身的发展中产生出地球上最美的花朵——思维着的精神。”观点二:“你末看此花,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两种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 )
A.属于唯心主义 | B.对世界本原的问题作出了回答 |
C.属于唯物主义 | D.对认识来源的问题作出了回答 |
近代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相信因果关系存在是非理性的,因为归纳得不出普遍必然的规律;现实中我们相信因果关系,比如火使人温暖,水使人清醒,是因为不这样使人吃苦头;但是从理论上看,我们的理性无论如何也得不出普遍必然的因果关系。他写道:“关于原因与结果,我们的一切推论无非是从习惯来的;信念与其说是我们天性思考部分的行为,不如说是感觉部分的行为比较恰当。”这一观点表明了休谟主张( )
A.唯心主义 | B.不可知论 | C.唯物主义 | D.形而上学 |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