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容性增长”是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人民生活改善同步进行。要理顺收入分配机制,使人民生活水平随经济增长不断提高,幸福感不断增强。理顺收入分配机制要
①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②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
③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制度 ④提高非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上海市从1995年开始实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创我国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之先河。下表是几年来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变化:
请用经济常识中“社会保障”的有关知识回答:
(1)最低生活保障金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为什么要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收入的分配问题,实际上是公平和效率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体现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的是( )
A.公平原则要避免分配中收入差距的存在 |
B.效率包括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率等,属于生产力范畴 |
C.效率为实现公平提供物质基础 |
D.适度的公平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
阅读材料并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材料一:2006年、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
材料二:目前,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两则材料所示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3)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加大解决力度。请从不同角度写出政府可采取的两项措施。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科技的发展,2010年国家财政科技预算达到1632.85亿元,比上年增长8%。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是
A.实体性要素 | B.联结性要素 | C.渗透性要素 | D.最基本要素 |
数据显示,1996年至2007年,我国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已从69.3%下降到57.5%,累计下降11.8个百分点。国际通用的反映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显示,2010年中国基尼系数已达0.48,大大超过了0.4的警戒线。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如果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这句话反映了( )
①消费与积累的关系 ②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③公共消费与个人消费的关系 ④生活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规律,企业财富明显向资本倾斜,“干的多,挣得少”制约着百姓消费能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真正让人们“劳有所得”,应该 ( )
①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②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③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保障机制 ④完善社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离经济增长。
材料一: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包容性增长强调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人口,有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能从经济增长中更多受益。
材料二:胡锦涛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根据材料一,请从收入与分配的角度,阐述国家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以实现包容性增长。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
(3)分析材料二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请阅读上面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反映了国家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什么举措?
(2)某世界知名电子产品供应商将工资水平提高了30%,受到员工的欢迎,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个改变,一些经营者就有这样的担忧:涨工资会加重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针对企业经营者的担忧进行辨析。
(3)对“该不该涨工资”的回答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请运用《经济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10月居民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了近5%,再创年内新高。物价的持续上涨不仅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通胀的担忧。回答下列各题。
某国有控股企业职工张华每月工资800元,奖金200元,投入10000元作为企业的股份,每年可得股息2400元,同时张华以技术入股,每年可得股息12000元。张华临街还有门面2间,每月得租金600元。张华每月非劳动收入是 元。就目前的经济现状,张华2010年10月收入的实际购买力是 元。
A.10002660 | B.18001710 | C.1800 2660 | D.600 570 |
为应对通胀预期,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0年11月16日起再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这已是中国今年以来对主要商业银行准备金率的第五次上调。对此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①中国人民银行这一做法有利于吸收存款
②有利于加大商业银行的信贷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加投资
③央行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
④是政府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举措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材料一:
材料二: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两个同步”的重要提法意味着在建设富强国家的同时,也着力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这成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简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问题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2)结合材料,请就“力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提四条建议。
合理的收入分配侧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 GDP 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 .3 %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 11 %。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 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一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二: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年年初“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曾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在9月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致辞中指山,实现包客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胡锦涛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妥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各国各地区必须加眼交流合作,协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材料三: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部分省市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上调。
总的来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捉进全社会共同畜裕,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但有经济学家认为.最低工资标准是一把双刃创。如果提高得过慢过少,会影响低收入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出现用工荒。但如果提高得过快过多,则会加重企业负担,可能导致企业裁员,从而不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如果上调幅度超出当地经济承受能力,还会影响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如果调整过于频繁,别会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等。因此,对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必须适时适度。
具体如何“适时适度”,专家普遍认为,时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提高的福度可以适当快一点,提高幅度大一点不会给企业带来过多压力,还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对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幅度则可以适当小一点、稳一点。因为当地企业承受能力不强,如果人工成本偏高,将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当地的就业。
(l)材料一(含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政府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分配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内容的?
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是政府的责任。下列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
①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 ②完善社会保障,扩大覆盖面
③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④完善资本市场,疏通融资渠道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十二五”规划将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受到各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并开展了主题为“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社会各界踊跃提意见,谈建议,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出谋划策。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材料二 中国居民消费率与OECD平均消费率对比情况
注:①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②OECD即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
材料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中出现一些问题。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差是2.57倍,到2009年达到3.33倍;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已增至4.88倍,而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2008年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人均GDP之比为1:3.3。
材料四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形成新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巨大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而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扩大内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积极参与此主题活动的政治意义。
(2)材料二反映什么经济问题?
(3)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内在经济联系?并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问题。
(4)结合材料四,说明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哲学依据。
材料一:
材料二:《人民日报》文章《提高劳动所得“势在必行”》中指出,在我国初次分配领域,劳动者工资增长赶不上企业利润增长是一个普遍现象,企业财富明显向资本倾斜。
材料三: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
(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什么问题?
(2)请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的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一组数据反映了2010年我国收入差距情况: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是3.3:1,行业间职工工资最高与最低比是15:1,国有企业高管工资与社会平均水平比为128:1,同一企业中不同群体的收入差距也显然存在,上市国企高管收入与一线职工收入比为18:1,基尼系数为0.47。而在同期,国际最高的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基尼系数的国际公认警戒线为0.4。
材料二 2010年9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第四届夏季达沃斯年会开幕式和企业家座谈会。温家宝表示,要认真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我们不仅要把“蛋糕”做大,还要把“蛋糕”分好。我们将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促进居民收入和消费可持续增长。
材料三 2010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我们党总体战略布局中,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以单纯物质增长为核心内容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让人民从发展中分享红利、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是党加强自身建设和领导全国人民推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1)描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分析解决该问题的经济学依据。
(2)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说明材料二的做法对解决材料一所述问题的意义。
(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对“让人民分享发展、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求”的作用。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