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图
材料二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请指出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
“国富”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请运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论述从“国富”到“民富”转变的现实意义。
要求:
(1)围绕论题,在论述中正确运用所学过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2)围绕论题点,较为全面深入地展开论述。
(3)根据论题要求,运用相关材料,理论联系实际地加以论证。
(4)论点紧扣论题,论述合乎逻辑,学科术语使用规范。
材料一: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材料二 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与此前的规划有着很大区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定调“民富”。有关专家认为,全会把“民富”作为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藏富于民”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请你分析材料一图表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3)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知识,说明从“国富”到“民富”转变的理论依据。
(4)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常识知识,说明“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藏富于民,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的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针对当时的国情我们党提出“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个策略的实施,打破了绝对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体制,为国家积累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目前,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突破3000美元。在这一关键阶段,为防止出现贫富悬殊、社会矛盾加剧等问题,2010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强调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长,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两个“同步”的实现,特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全体人民,实现社会公平。
材料二 温家宝总理指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形成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是统一全党认识、形成社会共识的过程。国务院将据此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请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批准,颁布实施。
(1)运用经济学分配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实现“两个同步”?
(2)用政治学的知识,分析国务院“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要根据《建议》编制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原因。
(3)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整不仅关系到劳动者的切身利益,而且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我国收入分配调整的依据。
材料一:2010年某省居民人均收入状况比较表
注:2010年,该省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2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针对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不同时期党和国家领导采用不同政策:
十五大报告提出:“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十六大报告进一步回答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过高收入。”
十七大报告则提出:初次分配和再次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在理论上是一个创新,在现实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重要的意义。
十七届五中全会: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简述这一现象对经济后续发展的影响。
(2)结合材料二,用矛盾分析方法说明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材料一:2005—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增长状况
材料二: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已经引起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把加快调整国民收入结构列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八点意见”中的第一条;十二五规划建议中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1)材料一的图表中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谈谈国家应如何解决当前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日前,一则名为“上海市宝山区某行政村村务公开栏”的帖子在KDS等本地论坛迅速蹿红,引发网友热议的是一张摄于“干部报酬及相关费用支出”的照片,村支书年终奖22万(见下图)。
(1)村支书年终奖22万,从经济学上来说应该属于什么分配?这一分配方式是由什么决定的?
(2)网民发贴和热议是公民政治参与的那种形式?它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是什么?
上海市从1995年开始实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首创我国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之先河。下表是几年来上海市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变化:
请用经济常识中“社会保障”的有关知识回答:
(1)最低生活保障金属于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哪一部分内容?
(2)为什么要建立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阅读材料并运用经济常识回答:
材料一:2006年、2009年我国收入分配
材料二:目前,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说明两则材料所示现象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3)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加大解决力度。请从不同角度写出政府可采取的两项措施。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2010年9月16日,胡锦涛主席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倡导实现包容性增长。包容性增长即为倡导机会平等的增长,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离经济增长。
材料一:胡锦涛主席指出:“我们应该坚持社会主义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要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
包容性增长强调社会弱势群体、低收入人口,有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能从经济增长中更多受益。
材料二:胡锦涛出席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指出,“实现包容性增长,根本目的是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我们应该坚持发展经济,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增加社会财富,不断为全体人民逐步过上富裕生活创造物质基础;坚持社会公平正义,着力促进人人平等获得发展机会,不断消除人民参与经济发展、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方面的障碍。坚持以人为本,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根据材料一,请从收入与分配的角度,阐述国家应采取怎样的对策以实现包容性增长。
(2)根据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应如何实现包容性增长?
(3)分析材料二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1)请阅读上面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反映了国家调整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什么举措?
(2)某世界知名电子产品供应商将工资水平提高了30%,受到员工的欢迎,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同这个改变,一些经营者就有这样的担忧:涨工资会加重企业负担,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请运用《经济生活》知识,针对企业经营者的担忧进行辨析。
(3)对“该不该涨工资”的回答反映了人们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请运用《经济与哲学》有关知识,说明产生差异的原因?
材料一:
材料二:刚刚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两个同步”的重要提法意味着在建设富强国家的同时,也着力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这成为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简述材料一反映的经济问题及可能导致的后果。
(2)结合材料,请就“力使百姓拥有更多财富,分享发展成果”提四条建议。
合理的收入分配侧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表现。当前,我国要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国财政收入增速超过GDP增长率的局面已经持续了17年。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与此同时,居民收入和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现了下降,职工工资总额占 GDP 的比重从“九五”末期的13 .3 %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 11 %。
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各行业间收入水平最高是最低的1.8倍,2008年我国20个行业门类中这一差距为4.77 倍。目前,电力、电信、石油等垄断企业职工平均收入是全国平均工资水平的5一10倍左右,上市国企高层管理人员的收入是一线职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二:社会上存在的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今年年初“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曾说,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在9月举行的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在致辞中指山,实现包客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即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
胡锦涛强调,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妥推动世界经济可持续增长、有效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各国各地区必须加眼交流合作,协力解决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实现包容性增长,切实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为推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实现经济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社会基础,这是亚太经合组织各成员需要共同研究和着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材料三:为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经济发展的成果,部分省市对最低工资标准进行了上调。
总的来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有利于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捉进全社会共同畜裕,也有利于扩大内需。但有经济学家认为.最低工资标准是一把双刃创。如果提高得过慢过少,会影响低收入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基本生活水平,甚至出现用工荒。但如果提高得过快过多,则会加重企业负担,可能导致企业裁员,从而不利于稳定和扩大就业;如果上调幅度超出当地经济承受能力,还会影响地区经济的稳定发展;如果调整过于频繁,别会干扰市场的正常运行等。因此,对于最低工资标准的调整,必须适时适度。
具体如何“适时适度”,专家普遍认为,时于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提高的福度可以适当快一点,提高幅度大一点不会给企业带来过多压力,还有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梯度转移。对于中西部等经济欠发达地区,幅度则可以适当小一点、稳一点。因为当地企业承受能力不强,如果人工成本偏高,将不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当地的就业。
(l)材料一(含图)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政府可以采用什么样的分配政策和财政政策来解决材料一中出现的问题。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国际社会)的相关知识,说明为什么实现包容性增长是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必然要求?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内容的?
“十二五”规划将为中国勾画出未来五年发展蓝图,受到各界瞩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目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组织力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并开展了主题为“共绘蓝图——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活动。社会各界踊跃提意见,谈建议,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出谋划策。
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
材料二 中国居民消费率与OECD平均消费率对比情况
注:①居民消费率是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
②OECD即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包括了几乎所有发达国家。
材料三: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居民收入也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中出现一些问题。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之差是2.57倍,到2009年达到3.33倍;2000年,我国行业最高人均工资水平是行业最低人均工资水平的2.63倍,到2005年已增至4.88倍,而国际上公认行业间收入差距的合理水平在3倍左右;2008年西部的贵州与东部的浙江人均GDP之比为1:3.3。
材料四 当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全球需求结构明显变化,对我国稳定和拓展外需形成新的压力;我国人口众多,地域辽阔,内需潜力巨大是促进我国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最大优势;而经济结构不合理,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存在诸多问题的主要症结所在,扩大内需是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任务。十二五时期,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注重发挥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拉动作用。
(1)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公民积极参与此主题活动的政治意义。
(2)材料二反映什么经济问题?
(3)材料二和材料三有什么内在经济联系?并说明如何利用财政、税收来解决材料三中出现的问题。
(4)结合材料四,说明我国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的哲学依据。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