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民主,改善民生,民主和民生犹如两个相互咬合的齿轮,共同给力中国加速发展的车轮。以民生促民主,以民主保民生,成为今年“两会”最突出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下表列举了一些影响民生的问题,请从“发展生产”的角度,说明解决这些问题的《经济生活》道理。
近年来,“幸福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某班同学以“幸福感”为话题,展开讨论。
同学们发现不同的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不尽相同。在成功人士心中,幸福也许就是努力拼搏后的财富;在老人心中,幸福也许就是晚辈所给予的关爱;在儿童心中,幸福也许就是无忧无虑的嬉戏玩耍。
(1)运用《生活与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为何不同的人对幸福的理解不同。
同学们还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一些现象影响着人们的幸福感。
(2)下表列举了我国当前几种分配不公的现象,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填写表格。
(18分)阅读下列漫画和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漫画《施舍》
材料一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
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切好,让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1)漫画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结合材料一,说明做大、分好“蛋糕”的经济学措施。
材料二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1月29日全文发布,这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共中央首次系统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全面工作的决定。文件强调,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要不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
(2)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各级政府应如何搞好农田水利建设?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年3月31日,广东省公布的《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框架(征集意见稿)》中的客观指标:
材料二:2011年1月份起,广东省启动了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的研究和编制工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框架。为增强指标体系的科学性、民主性,使指标体系更加贴近群众,反映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经省政府同意,从2011年3月31日开始现面向社会公众征求对幸福广东指标体系框架的意见。指标体系将根据社会公众意见修改完善,经进一步论证后公布实施。
(1)要实现材料一中的客观指标,你认为广东省财政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经济措施?(5分)
(2)请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在幸福广东评价指标体系中,哪一项权重最大?要实现这项指标,你有哪些好的建议?
(3)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幸福广东指标体系”为什么要向全社会公众征求意见?
材料一:浙江省“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及增幅
注:2008年末—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浙江省经济,省政府加大对经济的调控,积极推进转型升级。
浙江省“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水平
材料二: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正在审议的“十二五”规划(草案)与此前的规划有着很大区别:过去的规划追求“国富”,“十二五”规划定调“民富”。有关专家认为,全会把“民富”作为目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要进一步改善人民收入的整体水平;二是要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因此,“优化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藏富于民”应成为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也重视加快文化建设,积极构建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和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推进乡镇、村(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建设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为广大人民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保障。
(1)指出材料一中图1和表1的经济信息。
(2)运用经济学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政府应该采取哪些措施实现从“国富”到“民富”的转变?
(3)有人认为:“浙江加强文化建设就在于文化基础设施的快速发展。”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对该观点进行评析。
材料一:1978—201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人均收人情况
|
1978年 |
1989年 |
1999年 |
2002年 |
2010年 |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
3645 |
16992 |
82054 |
120332 |
397983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343 |
1376 |
5854 |
7703 |
19109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134 |
602 |
2210 |
2476 |
5919 |
材料二:2010年不同地区的几位职工收入情况
沈阳市居民刘女士因病不能工作,享受低保金每月400元,其丈夫下岗后在一家单位做保安每月1100元。
成都某国企员工张先生:基础工资1280元,工龄工资120元。房租补贴80元,岗位工资1900元,扣除养老金、公积金、医疗保险、所得税,每月实发2480元。
上海市公务员李先生工资奖金福利等收入合计每月12000元。
长三角某金融业员工陈先生每月:基本工资1500元,岗位工资3000元,住房津贴1600元,交通及福利补贴2600元。
请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回答:
(1)材料一、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5分)
(2)如何解决上述两则材料所反映出的问题?(5分)
材料一:“十一五”期间我国的资本形成率与最终消费率
注:资本形成率亦称投资率,指一定时期内资本形成总额占GDP的比重,该项指标的世界平均水平为20%左右;最终消费率指的是最终消费占CDP的比重,发达国家一般为70%左右。
材料二:温家宝总理在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也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和内在要求。一方面要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另一方面要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着怎样的问题?
(2)结合材料一、二,就如何扩大内需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表一 2010年1—10月我国CPI涨跌幅度(月度同比)(%)
注:3%是国际公认的CPI“安全警戒线”,超过3%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在加剧。
表二 2010年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受CPI上涨影响程度
材料 针对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关于坚决遏制部分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某市市委依据党中央精神,吸纳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性意见,拟定了控制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上涨的指导性意见。2010年12月,该市人大开通市民热线,听取群众呼声;在充分调研和认真研究的基础上,表决通过了该市《关于多管齐下控制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持续上涨的若干规定》;下派两个督察组,督查市物价局、市工商局、市房管局对该规定的执行情况。2011年 1—2月,市物价局先后拟定出台了四项控制食品和住房价格打击违规经营的政策法规。截止2011年3月,该市食品价格和住房价格明显回落。
(1)表一和表二说明了什么?
(2)结合表一、表二,运用所学经济常识,说明稳定物价对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生活经济发展的意义。
(3)从哲学角度说明材料是如何体现该市调控决策科学性和正确性的。
(4)联系材料三,说明该市市委和国家机关是怎样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的?
2006—2010的五年,作为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无疑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五年;2011年,这是我国“十二五”的开局之年。
材料一 增强调控、加强监管
“十一五”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上一年增长情况如图所示:(单位:%)
注:2010年10月15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把“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作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从“国强”到“民富”的转变,成为公众关注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最大亮点。
材料二 确保供应、稳定物价
物价“涨”声一片,已成为劫持公众幸福感的一大“主犯”。继“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之后,食用油、白糖、棉花等农产品价格也应声走高,经历了一波惊心动魄的涨价。2010年9月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要求各地严格贯彻国务院要求,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对优抚对象、城乡低保对象、农村对象、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发放价格临时补贴;增加对大中专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学生食堂的补贴,以稳定物价,提升公众的幸福指数。
材料三 发展教育、彰显公平
2010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纲要》规定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规划了未来10年中国教育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
材料四 收入分配、彰显公平
从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老子的“损有余而不足”、到太平天国的“无处不均匀”和康有为的《大同书》,至建国后的人民公社、“大锅饭”,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平均”的文化基因。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阶级社会,极端贫困的人们企盼平均分享财富,企盼有尊严的生活,这种思想对摧毁和瓦解封建所有制具有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今天对我们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仍有启示和警示意义。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未来五年的政策蓝图,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1)针对图表中传递的经济信息,有人认为,“民富”必须“国强”。但也有人认为,“国强”不一定“民富”。对此,结合财政的有关知识谈谈你的看法。并结合图表中传递的经济信息,谈谈国家如何分配才能实现“民富”。
(2)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国务院是如何提升公众的幸福指数的?
(3)运用哲学的相关知识,谈谈国家为什么要重视教育改革、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
(4)材料四“不患寡而患不均”、“损有余而不足”、“无处不均匀”等反映了传统文化中什么文化形式?结合材料说明应该怎样对待这种传统文化?
注:在发达国家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大多在50%以上。
请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回答:
(1)图表1、2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6分)
(2)选择一个经济学原理,说明解决图表2所反映问题的意义。(4分)
(3)温家宝总理指出,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责任,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是政府的良知。请就政府分好社会财富这个“蛋糕”提出你的建议(两条)(2分)。
材料一:经济学家认为,收入差距拉大对经济增长有两重效应,既改善效应和恶化效应。改善效应,是指收入差距拉大促进可流动资源配置于需求更大,效率更高的领域,从而有效避免资源闲置,促进经济增长。恶化效应,是指收入差距过大,一方面将导致整体消费水平降低,经济增长缺乏动力,另一方面导致低收入群体受教育水平较低,从而使经济增长因人力资本不足不能持续发展。
材料二: 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近年来,政府、企业和居民三者之间分配关系呈现较为明显的失衡状况,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的趋势,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因此,要在坚持基本分配制度的前提下,切实保护公民合法收入和私有财产,同时尽快扭转城乡、地区和不同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趋势,逐步形成中等收入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为此,将会加大税收在二次分配中的调节作用。
材料三:改革开放30年来,尤其是本世纪头10年来,我国先富群体快速扩大,社会各群体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我国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急剧扩大,社会不公平感明显增强的问题。未来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10年,这个阶段必须要处理好收入分配不公、腐败等社会反响强烈的问题。国家发改委社会发展研究所长杨宜勇说,收入分配问题,早一些时间解决可能没有实力;太晚解决错失很多机会,导致问题积重难返;现在解决这个问题正是时候。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
(2)根据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谈谈你对现在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正是时候”观点的认识
(3)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分析说明我国政府解决收入差距问题的哲学依据(14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图
材料二 2011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在十二五期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提高扶贫标准,减少贫困人口。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提高并稳定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政策范围内的医保基金支付水平提高到70%以上,全国城镇保障性住房覆盖面达到20%左右。”
(1)简析材料一反映的经济问题及其可能导致的后果。结合材料二,从“分配机制”角度说明如何解决上述问题。
(2)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分析如何实现材料二中的目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但在社会管理领域中仍存在着收入分配不公,教育、医疗资源配置不均、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问题。因此,统筹经济社会发展,解决社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增强紧迫感,加强实践探索和工作落实,不断努力,开拓创新,深化认识,总结经验,把握规律,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全面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
村料二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加强社会管理的法律、体制、能力建设;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加强和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与社会组织协同、公众积极参与的互联、互补的社会管理格局,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稳定。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本特征的知识,分析当前应如何促进公平,激发社会活力?
(2)归纳材料一中解决社会管理领域存在问题所提要求的认识论道理。(:9分)
(3)结合材料二说明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如何实现党的领导、政府负责和公众参与的互联、互补?
(16分)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会议听取和讨论“十二五”规划建议。为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扭转近年来日渐扩大的贫富差距趋势,促进社会公平,全会提出要“促进就业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
(1)(6分)运用所学知识回答,现阶段我国应如何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
如果今年寒假期间,要求你就本地“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消费水平差异”为课题,开展研究性学习,你认为
(2)(7分)此项研究需要获取哪些数据?简要说明理由。
(3)(3分) 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获得这些数据?( 至小写出三条途径)
材料一 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较图
材料二 由于分配领域种种不公问题,导致我国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从城乡之间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978年的2.36∶1,扩大到2009年的3.33∶1;从区域之间看,东西部地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较大,2009年浙江、贵州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24611元、1286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007元、3000余元;从不同群体之间看,高收入阶层财富增长较快,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奢侈品消费国,而另一方面,我国绝对贫困人口超过4000万人,低收入群体还有2.7亿人。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请指出我国收入差距拉大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2)根据所学的经济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解决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实现社会公平?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