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国务院办公厅日前下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提出奋斗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
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从国家角度说明怎样实现上述目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五年期间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情况单位:%

材料二: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立在扩大内需的基础上。必须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进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1)请你分析表格中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一,运用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怎样实现材料二的目标。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材料二:消费方式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您坐飞机旅行2000公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英国22%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食品产生的,“欧盟”17%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肉类和奶制品。
材料三: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针对材料一、二反映的问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1992年
2011年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万亿元)
非公经济对GDP贡献率(%)
7.1(2002年)
<1(90年代初)
28
60(2010年)
市场化程度(%)
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26.0
66.5
60(2010年)
76.4(2008年)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率(%)
≈0.5(1990年)
2.7(2008年)
 

注:“中央企业”指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
依据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城镇化是人类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盐城市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2012年,全市城市化率达到55.5%。
材料一: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过程。城镇化水平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可拉动GDP增长1.5到2个百分点。每增加一个城镇人口,可带动10万元左右的投资,一个城镇人口相当于3个农村人口的消费。但也有专家强调,城镇化不是一个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和面积的扩张。
材料二: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加快农民的市民化进程,不仅要让农民进城“进得来、留得下、有尊严”,而且要推动农民实现“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业、地域上从农村到城镇、身份上从农民到市民”的转换。
(1) 综合上述材料,阐述推进城镇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可能产生的影响。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促进农民的市民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班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现状和未来”为主题,展开探究性学习。
老师给出了下列表格,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究。

图1                              图2
(1)图1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图2,分析图1中新能源汽车销量发生变化的原因。
甲组同学研究发现,新能源汽车尽管具有发展前景,但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同学们认为,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国家、企业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
(2)结合图表和甲组同学意见,运用经济生活知识,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出谋划策。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2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建设美丽中国”蓝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 六年,W市与全国三大产业   图2 六年,W市与全国单位产值能耗下降情况比较

注   W市地处西南,矿产资丰富,环境优美,文化遗产独特。
(1)分析材料一中图1和图2的经济现象及其内在联系。(8分)
(2)根据材料一,请运用“科学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为W市发展生态文明型产业提出合理化建议。(12分)
材料二  十八大报告描绘了“美丽中国”的蓝图,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动员令,汇聚起了网友的热烈呼应。以下选自网友就“建设美丽中国,我们应该怎么做?”的跟帖:
 
(3)材料中三位网友的跟帖内容是如何体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10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的全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6-2012年我国环境治理、科研投入的经济成就

年份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亿元)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亿元)
GDP(万亿元)
2006
2566
3003
21.6
2008
4490
4646
31.4
2010
6654
7062
40.2
2012
-
10242
 

材料二 2006-2012我国节能减排主要指标情况

注:我国每万元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4倍,美国的2.3倍,欧盟的4.5倍,日本的8倍。近年来,我国许多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PM2.5(细颗粒物)经常超过300微克/立方米的重度污染标准。
(1)指出材料一、二反映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运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知识,说明如何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中。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科技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驱动力。近年来,为推进科技创新,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完善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健全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和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联系的技术创新体系。
运用所学,分析材料中所采取的推进科技创新措施的经济学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材料二:消费方式会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您坐飞机旅行2000公里所排放的温室气体就需要植3棵树来抵消。英国22%的二氧化碳排放是由食品产生的,“欧盟”17%的二氧化碳排放来自于肉类和奶制品。
材料三:目前,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足40%,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胡锦涛总书记在2012年11月8日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五位一体”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问题。
(2)针对材料一、二反映的问题,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国梦”奠定了坚定的物质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20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若干指标

 
1992年
2011年
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万亿元)
非公经济对GDP贡献率(%)
7.1(2002年)
<1(90年代初)
28
60(2010年)
市场化程度(%)
国家财政用于社会保障支出
26.0
66.5
60(2010年)
76.4(2008年)
财产性收入占居民收入比率(%)
≈0.5(1990年)
2.7(2008年)
 

注:“中央企业”指国务院国资委管辖的国有大型企业;“财产性收入”指家庭拥有的动产(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和不动产(房屋、土地、收藏品等)获得的收入。
依据材料所反映的信息,从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及谷物进口量占粮食总产量比率

注: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仅为发达国家的三分之一,又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
材料一 餐桌浪费令人触目惊心。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公斤,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全国一年公款吃喝开销就达3000亿元,挤占了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为此,中央出台了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一系列规定,各级政府带头过紧日子,严查餐桌浪费。近来,一场拒绝“剩宴”的“‘光盘’行动”在民间迅速展开,倡议大家珍惜粮食,杜绝身边的浪费。
概括图表(含注)中的经济信息。结合图表和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活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2002~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实际增速比较

注: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 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
材料二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逐步推进分配领域的各项改革,提高劳动工资最低标准,提高退休工资,三次调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等政策措施,千方百计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十年来,我国全面实行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初步形成,社会建设呈现和谐稳定的新气象。
(1) 你从材料一中获得了哪些经济信息?(6分)
(2)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怎样保障和改善民生。(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30分)2011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全会审议和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继十七届六中全会后,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文化强省”战略。某植高三(I)班同学广泛搜集资料围绕“文化兴皖,建醴安徽文化”这一主题开展一次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
【文化兴皖】文化产业是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朝阳产业,以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大容量的就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征而受到重视。文化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是棵“摇钱树”。因为文化产业不仅是“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最富于创新的力量,是资源消耗最少、环境污染最低、最具有可持续发展特征的低碳产业,是新兴战略性支柱产业”而且是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的主要逢径。发展文化产业,安徽理应当仁不让。
(1)请你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分析说明发展文化产业是怎样成为安徽“摇钱树”的?
【文化育人】安徽的简称是“皖”,这个汉字的寓意是“美好”。自古以来,安徽就以美好的山水闻名于世。在21世纪的今天,生长在安徽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也有着和山水一样美好的心灵。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好人榜”活动开展4年以来,安徽省共有488人入选,占全国上榜总人数的近八分之一,位列各省区市榜首。2011年第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安徽4人入选,人数也位居全国之首。“榜样的典型效应能转化为群体效应,进而扩散为社会效应。道德模范能够感动和激励广大群众,引领公众向善、从善。”安徽,因为不断涌现的好人而变得更加美好。
(2)请你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运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说明安徽将如何不断涌现更多的好人?
【文化建设】同学们在探究中发现,安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丰厚、资源丰富。但推动安徽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还存在着传统文化保守有余创新不足,内容不新、形式单一、机制不活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安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结合材料请你运用唯物辩证法“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的知识说明该如何推动安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近年,“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政府的热门话题;“食品安全”是广大网民的热门话题。
〖政府话题:阳光政府〗  2011年安徽省各地、各部门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务例》。以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政务公开政务服务的意见>的通知》为契机,加强组织领导,统一部署落实,扎实推进政府政务信息公开各项工作,努力规范权力运行,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参与度,创造条件让人民群众知情、参与、表达和监督。为“科学发展、全面转型、加快崛起、兴皖富民”营造规范、阳光、高效的政务环境,有力促进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冶政府、廉洁政府建设。
——材料选自《2011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1)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所学的政治生活知识回答安徽省政府怎样才能“规范权力运行、打造阳光政府”?
〖两民话题:食品安全〗在新华网“2012两会调查”的22个选项中,“食品安全”始终名列前茅。网民热议的话题主要聚焦于“地沟油流向餐桌…‘蔬菜水果农药超标”“病死肉、注水肉售卖”“奶源不安全”等几大类。
“tian”等网民接连发问:“地沟油""药你命”“黑心肠”“以假乱真”“以次充好”这些无良词汇为何总和食品连在一起?问题食品缘何屡禁不绝?监管部门能否杜绝“软监管”“马后炮”?食品行业能否重建诚信体系?无良食品生产者和销售者何时出局?
(2)针对网民的提问,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请你从“市场规则”的角度说明如何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网民通过网络向监管部门及相关企业发问“食品安全”问题是怎样体现唯物辩证法联系观的?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