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政治试题 / 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 综合题
高中政治

(13分)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人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感受讲述自己的家风。所谓家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一个家庭中的传承,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传统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如“一粥—饭,当思来处不易;丰丝丰缕,恒念物力雏艰”,这些对我们夸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家风是什么”,实则是寻根——寻找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且事关党风和社会风气,是时代的事情、国家的事情。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在当今这个时代,重温家风、家规和家训的活动为什么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7分)
(2)历址有许多良好家风的范例,侍承这些,就能形成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聚集起来,就能形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请你就如何传承发扬良好的家风家规提出二点可行性建议,井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香烟,烟农看到的是如何种烟获利,经济学家看到的是烟草税如何征收,美术从业者看到的是如何设计包装,教育工作者看到的是吸烟对青少年的危害。
材料二 据世界卫生组织调查,全世界范围内13岁到15岁的年轻人中有78%称经常接触各种媒体上的烟草广告、促销等,大约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因此开始尝试吸烟。2013年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禁止烟草广告、促销和赞助”。
材料三 某市出台控烟条例三年来,公共场所吸烟现象明显改善,但也面临困境:公共场所禁烟尢部分只能靠自觉,酒楼商场等经营者担心禁烟影响生意,落实禁烟行动不积极;控烟执法缺人缺钱,只能每个月组织一次大规模的联合执法。
(1)运用所学“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有关知识,解释为什么不同人对香烟有不同的看法。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中的有关知识分析禁止烟草广告的合理性。
(3)结合上述材料和《政治生活》中的有关知识,从公民政治参与的角度谈谈你将如何参与控烟活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1960年,雷锋当上了运输兵。在部队这所大学校里,他写下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雷锋的生命虽然短暂,雷锋精神却是永恒的.1963年,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精神自此广泛传扬。
1977年,刚入伍的郭明义代表新兵宣誓:“雷锋的道路就是我的人生选择,雷锋的境界就是我的精神追求。”几十年来,郭明义多次发起无偿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捐资助学、义务献工等活动,感动了千千万万的中国人,201 1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
2012年被人们称为“最美的感动年",涌现出“最美司机”吴斌、“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一大批平凡的英雄,他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雷锋精神,使人们在温暖和感动中产生向上的精神力量。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雷锋精神的践行者。
(1)结合材料和文化生活知识,分析践行雷锋精神对于塑造人生的作用。(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价值观的知识,说明如何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要探索全国统考减少科目、不分文理科、外语等科目社会化考试一年多考。对于高考文理不分科,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材料二 汉语不仅是我的母语,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活语言,记录汉语的汉字又是世界上仅存的象形文字,是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华夏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与浩如烟海的母语文献代代相传是分不开的。近来,各地高考改革方案中对于英语和语文考试方式和分值调整引起社会关注。其中北京拟将英语分值150分降100,语文分值由1 50分提高到180分。专家分析说,这一调整将增加母语教学刚性要求,有利于提升国人母语的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
(1)专家认为取消文理分科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素质教育存在的所有问题,教改的症结仍然是高考制度选择高考方案的过程也就是权衡利弊的过程.简述其中所体现的利与弊的辩证关系,(10分)(2)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结合材料,说明提高母语教学要求的必要性。(8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数字化时代,键盘上“敲字如飞”常常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调查显示,提笔忘字、频写错别字、写字不规范,正成为令人忧心的文化现象。
有专家建议,书法课程应该纳入国民教育,各地各学校应多举办书法比赛、书法公益讲座、书法作品展等活动,让更多的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感受汉字之美,把书法艺术发扬光大。
简要说明材料所蕴含的《文化生活》知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文明之源。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是一部兴水利、治水患、除水害的历史。从大禹治水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与尊重自然的科学精神,到林则徐把兴修水利、解民于困苦之中作为其人生理想,到现代“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这些“治水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兴修水利、治理水患,造福于人民。
材料二: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为此,浙江省委省政府特地绘出了浙江“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路线图。 (“五水共治”即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作用和民族精神的作用的有关知识,分析浙江在“五水共治”中发扬这些“治水精神”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运用“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的有关知识,说明政府在“五水共治”中应如何发挥作用?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观看电影和欣赏戏曲是人们闲暇时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在2013年尤其引人注目。截至9月底,全国电影票房收入达164.25亿元,同比增长34.86%,其中国产影片为95.58亿元,占比58.19%,同比增长93.79%。中国电影产业的崛起,在越来越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世界电影格局。
材料二 戏曲起源于民间,它保存着地方语言和世俗风情,是一个区域、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现在中国的大部分戏曲剧种都是世界级或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加强保护。 目前,我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虽有升温,但仍存困境:有些剧目一直沿袭传统的表演技法,形式刻板,缺乏吸引力;快节奏的生活和丰富绚丽的文娱活动使年轻人离传统的戏曲越来越远。
(1)结合材料一,从文化与生活的知识角度,分析我国电影产业快速发展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加强对中国传统戏曲保护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我国戏曲如何实现创新。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雷锋,离开我们已经整整51年了。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雷锋在短暂的一生中助人无数。一部可歌可泣的《雷锋日记》令无数读者为之动容。半个世纪以来,雷锋这个响亮的名字和以他的名字命名的雷锋精神,深深镌刻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中,影响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习近平同志指出,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值此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0周年之际,国内外媒体热炒“雷锋精神”。
材料二:雷锋精神是美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但世界之中还有很多不同的美,值得我们尊重。正如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1)结合材料一,请你从文化的作用和对人的影响角度,说说雷锋的成长足迹和雷锋精神对我们人生的启示。
(2)请运用文化多样性的知识来回答:怎样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说明了什么?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当下,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吃得精、吃得好,吃得有品味。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红遍大江南北。该纪录片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让观众感受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其中的每一种食材、每一种制作工艺,都在展示着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美好的关系。该片不仅刺激了人们的味蕾,还引起了观众感情上的共鸣,勾起了无数华人拳拳游子心和深深故乡情。该片播出后,受到了广泛赞誉。
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舌尖上的中国》受到广泛赞誉的原因。(16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3分)春节期间,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引发公众关注,人们用最朴实的语言、最真实的感受讲述自己的家风。所谓家风,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在每一个家庭中的传承,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中国传统化中有许多关于治家的内容,如“一粥—饭,当思来处不易;丰丝丰缕,恒念物力雏艰”,这些对我们夸天的“家风”讨论仍然有积极的启示意义。“家风是什么”,实则是寻根——寻找中华民族文明的根脉,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不仅是一家一户的事情,而且事关党风和社会风气,是时代的事情、国家的事情。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在当今这个时代,重温家风、家规和家训的活动为什么能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7分)
(2)历址有许多良好家风的范例,侍承这些,就能形成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聚集起来,就能形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请你就如何传承发扬良好的家风家规提出二点可行性建议,井说明这样做的理由。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句标语曾刷遍农村的大街小巷。但是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在部分农村地区死灰复燃。
反对“读书无用论”的人认为:
“我非常爱读书,喜欢泡在图书馆里。书本打开了我的眼界,提高了我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读大学,才能让自己更有修养、更有层次,大学是对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提升。”
“培养科学读书习惯,提高公民素养和人文情怀,以推动公民个人和社会健康发展,必须依靠科学系统的全民教育体系,而背后则需要制度的改变和观念的创新。
“书到用时方恨少,厚积薄发,活学活用,反对读书无用。”
支持“读书无用论”的人认为:
“民众从投资角度衡量教育,得出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以北京市为例,北京市生育成本是276万元,全国排名第一。按家庭年收入12万元计算,夫妻二人不吃不喝工作20年以上才能负担。生育成本中,教育投入约180万元.占总花费三分之二左右,大城市的子女教育负担越来越重。”
“数据显示,一个本科生培养成本相当于一个农民35年纯收入。”
“大学生薪金赶不上农民工,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脱节问题显现。极端例子是,仅约l/6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医疗工作。”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培育模式僵化、理念保守、管理失效,加之缺少科学职业规划和人生规划等,造成毕业生能力和水平日益贬值,无法满足就业市场需求。”
(1)你是支持还是反对“读书无用论”?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9分)
(2)实际上,学历与身价不能简单划等号,这是常识。所谓知识改变命运,往往不过是增加了人生向上的机会,而不是立竿见影的物质财富。请结合历史唯物主义的知识分析从“知识改变命运”到“新读书无用论”的变化。 (12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 2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豫剧作为河南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先后涌现出常香玉等名家大师,产生了《朝阳沟》等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受人民群众喜爱。近年来,豫剧发展遇到了许多新问题。一是人们对文化艺术的需求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欣赏需求逐渐趋向“短平快”;二是文化艺术主体和表演形式的多元化、快捷化趋势愈加明显,电视传播网络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文娱生活方式。相比之下,豫剧戏曲艺术所特有的严格程式化表演、缓慢板腔体节奏、格式化的故事情节,越加显得其时尚性和娱乐功能不够,与当代人的审美和欣赏需求等存在差距。据此,有人认为:“豫剧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
材料二 《梨园春》创栏以来,经过不断改造完善,已成为在省内外都有很大影响的栏目。《梨园春》终坚持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艺术追求,唱响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主旋律,成为许多地方于部对群众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阵地;同时,不断改革改造,提高预警的生活性、趣味性和鉴赏性,平均每年新创剧目占全国新剧目的1/6,既有反映中原大地群众生活的“土教材”,更有反映异地风情的“洋剧目”;该电视栏目把豫剧和现代电视传媒很好地结合了起来,使像剧从舞台艺术走向了荧屏艺术,开辟了戏曲艺术全新的生存空间;它充分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优势,把栏目冠名权等向社会公开招标,用市场经济的办法解决了发展文化的财力保障,随看影响的扩大,他们又从文化领域向实业延伸,拥有了自己的企业和工厂。
(1)结合材料一,运用思想方法和创新意识的有关知识说明“豫剧不改革、创新,就没有出路”观点的正确性。(14分)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生活角度说明梨园春栏目的成功经验(8分)。
(3)当前,广大青少年对豫剧普遍兴趣不高,请从文化生活角度为此提两条合理化建议(4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8分)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我党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杜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十八大进一步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杜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1)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对材料一进行分析。 ( 8 分)
材料二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结合材料二,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说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性。(10 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民族素有向善崇德、诚实守信的传统美德。党的十八大报告用“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公民个人层面做了最新概括,它涵盖了社会主义公民道德行为各个环节,贯穿了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各方面。集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人革命道德和社会主义新时期道德的精华,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
今天,我们每一个人都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但是,“老人摔倒扶不扶”却成为当前普遍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这一问题折射出当今社会一部分人的价值迷失和道德失范。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棱心价值观的教育势在必行。
(1)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谈谈为什么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
(2)面对“老人摔倒扶不扶”这一问题,请你从价值观角度谈谈怎样才能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3)联系实际,请你就学校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两点合理化建议,并分别说明其文化生活依据。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为我们时代划定了价值航标。我国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文化建设的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各领域。
材料二: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行动,就是不能玩虚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谈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政治科技的作用和影响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