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据世界银行的最新统计显示,从2010年10月到2011年1月,国际粮价大幅上涨15%,与一年前相比飙升29%,已逼近2008年“粮食危机”时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
(1)图1、图2分别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两图所示现象之间有何联系?
(2)请运用经济常识知识,分析说明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有何现实意义?
(3)请运用“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说明国际粮价的高涨对我国粮食价格的影响。
材料一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是农业最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就。但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依然偏少,建设进度明显滞后。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1/31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灌溉浪费严重,利用效率低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粮食生产损失达1000亿斤左右,这严重制约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水利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农田水利建设更成为短中之短。
材料二 水利兴则农业兴,水利兴则民心安,水利兴则国家稳。2011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即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央“一号_文件”聚焦水利,首次提出把水利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这是给力“三农”工作的务实之策,更是送给亿万农民的新春“大礼包”,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材料三 西部某地区地处内陆干旱区,降水稀少及水资源分布不均,发展长期受制于水。近几年来,该地区犯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参与农村水利设施建设和经营,实现了投入的多元化,走出了一条工业建设与农田水利建设的“双赢”之路。二是与有关科研部门开展技术合作,形成一批符合当地实际的节水农业技术创新体系。三是综合运用水利、农牧、林业、科技等综合开发措施,因地制宜发展各类节水灌溉呆范区,扶持了大批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四是制定水库水质保护法规,严格控制水源污染,完成生态治理面积数十万亩。目前,该地区已步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轨道。
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问题,并结合材料一、二,简要说明我国大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经济意义。
(2)分析说明材料二所体现的政治学理论依据。
(3)依据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区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加快我国农田水利建设的启示。
年关刚过,“用工荒”又一次成了社会热点问题。小李是高三文科班学生,针对这一热点问题收集了许多资料,并设计了一组问题,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帮他解答。
材料一:
注:以上数据摘自《国家统计局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材料二:网上有这样一个帖子:“我们是属于传统产业的服装厂,现在浙江本地工人越来越难招。工人工资待遇要求高,又想轻松,企业管理难度很大。有时工人工作不认真,产品品质控制不好,企业想通过罚款来达到优化管理的目的,可一罚款工人就走人不做了,加剧了企业用工难题。做企业真的好难!”
材料三:在众多知名企业面临“用工荒”的同时,却有大量的求职者面临“就业难”的困境。究其原因,要么是文化水平低,技能单一,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要么是工作责任心不强,频繁跳槽,企业不敢录用。
⑴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表和图反映的经济现象并简要分析图所反映的现象产生的原因
⑵结合《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上述材料中企业困境的成因及对策。(12分)
⑶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作为求职者,该怎样摆脱“就业难”的困境?
材料一:“十一五”以来,安徽省文化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加值5年平均增长30%以上,占GDP的比重已达4%左右,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创造了全国瞩目的“安徽现象”。
材料二: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着力提升文化软实力,构建全省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家园。2011年 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部署, 引起了与会代表、委员们的热议,大家认为,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十二五”期间,要紧紧抓住机遇,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将文化产业打造成为安徽的支柱产业。
材料三:宣城市是著名的“中国文房四宝之乡”,也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阵地。近年来,宣城把加快文化产业发展,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内容之一,注重发展宣纸、宣笔、徽墨等传统文化产业,培育和启动了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筹划建设“徽派工艺产业园”,立足现代审美需求,对传统技艺进行整合和创新,展示徽派工艺的深厚内涵和创新趋势,扩大徽文化关联产业在宣城的流通和集聚,以产生良好的产业效益。
(1)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安徽省文化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增长“新引擎”的现实意义。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对“文化是发展的增长极”的理解。
(3)宣城市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的举措是如何体现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的。
(2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5年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及食品价格指数变化情况
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其中包括食品、衣着等八大类指标。3%是国际公认的CPI“安全警戒线”,超过3%就意味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在加剧。
材料二:2010年11月25日,广东出台了备受关注的“粤23条”(即《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采取多种手段稳定消费价格。广东运用1.96亿元价格调节基金保障民生。其中包括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门店三项建设,给予经济欠发达地区城乡低保价格临时补贴和大中专院校家庭困难学生伙食补贴等。
材料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过程主要包括: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国家发改委启动“共绘新蓝图——我为规划建言献策”活动;政府有关部门依据《建议》和民意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
(1)结合材料一,请你对我国CPI变化状况作出简略判断。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中宏观调控和科学发展观等有关知识,简要说明广东省政府施政内容的理论依据。
(3)运用《政治生活》中有关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优势的知识,分析材料三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10月15日至18日,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认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将交国务院形成纲要草案,最后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正式实施。
材料二 2010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就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听取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领导人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和建议。
材料三 据了解,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因“十二五”规划这个重要议题而受到广泛关注。共有412万中国公民为“十二五”规划建言献策,这些意见被充分吸纳到规划的编制之中。
(1)根据所学知识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谈谈怎样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2)材料一、二、三各反映了什么政治现象?并指出其现实意义。
2010年10月31日,历时184天的上海世博会正式落下了帷幕。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给我们留下永远的思考。围绕城市化建设,某校高三(1)班同学展开探究。
【灾后反思】
街道成河流,地下停车场成游泳池、小汽车成“潜水艇”……城市己成水中泽国,这是2010年5月7日特大暴雨给广州留下的记忆。同期江西省赣州市也出现特大暴雨,兴建于宋代的福寿沟,确保了赣州这座千年古城安然度过汛期。为什么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经济发达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却如此脆弱:专家提醒,重城市形象轻人文关怀、重地上轻地下、重经济功能轻生态效益、重速度规模轻长远发展,几乎成了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通病。
(1)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回答:材料启示我们,城市建设应怎样坚持科学发展观。
【灾后重建】
洪水过后,为今后蓄洪需要,A市政府拟对地处洼地的某行政村实行整体搬迁。为了使搬迁工作顺利进行,市政府打算召开一次民主听证会,并将此事在全市公布,征求市民意见。
(2)假如你是听证会的召集人,会邀请哪些与会代表,并说明邀请的理由。
【未来城市】
近年来,中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2009年城市化率已达到46.6%。“十二五”规划中城市化率将突破50%,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5%左右。目前中国已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谋划着“超常规发展”的蓝图。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一直面临着两种方向性的选择----作为市民生活的归属地的城市和作为地方政府经营对象的城市,而大部分城市往往罔顾居民的呼声而让后者占据了主导地位。
(3)结合上述三则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看你认为在城市建设中我国政府应注意哪些问题?
(4)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请从辩证法角度为未来城市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一: 图一: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变化关系曲线图。
图二:国家“十一五”期间能源消耗增速与GDP增速情况(单位%)
注:我国单位GDP所消耗能源是日本的5.1倍,美国的3.7倍,经济增长65%靠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的投入。
材料二:目前,我国能耗的70%为工业能耗,能源消费的69。5%为煤炭消费,85%的二氧化碳、90%的二氧化硫和73%的烟尘都是燃烧煤排放的。各地政府正致力于发展节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低碳经济。广东省政府认真落实国家环保政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关停并转了一批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加大节能治污力度;引导企业践行绿色环保理念,努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低碳技术、产品;积极宣传节能常识,群众节能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参加节能活动。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广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
材料三: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结合材料,谈谈企业和消费者应该如何积极参加节能活动?
(3)结合材料三,运用哲学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广东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及节能降耗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2009年10月—2010年11月的CPI走势
注:CPI是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的英文缩写。按国际惯例,当CPI增幅连续超过3%时,即意味着有通货膨胀风险。
材料二:2010年1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分析当前物价形势,研究部署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障群众基本生活的政策措施。各级政府积极行动起来,把稳定物价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材料三:2010年12月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针对国内外经济形势出现的新变化,对2010年的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适度调整:在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的背景下,稳定物价将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我国的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向稳健转变;出于“保增长” 的需要,考虑到我国国债余额和赤字占GDP的比例依然可控,因此我国的财政政策依然保持不变,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并指出导致CPI上涨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材料三,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为我国政府稳定物价提出合理化建议。
(3)结合材料三,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变”与“不变”的唯物辩证法依据。
(14分)表1:2001-2008珠三角九市经济发展状况 单位:(%)
表2 :珠三角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经济发展方式
表3:珠三角产业结构与部分世界发达地区比较
(1)表1、表2、表3各反映了什么现象?
(2)请结合上述材料就珠三角如何实现成功转型提几点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时近年底,有许多网站向网民征集一个字来总结2010的中国,结果“涨”字一马当先。回顾这一年,从“豆你玩”、“蒜你狠”,到“姜你军”、“苹什么”,再到“糖高宗”、“油你涨”,一系列网络热词,形象地把民间对于不断冲高的物价的无奈,表达得淋漓尽致。
材料一:201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涨幅
材料二:目前老百姓比较关心的问题,一个是物价上涨,一个是房价调控效果。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两大政策侧重:稳增长、保民生。将货币政策从“适度宽松”调至“稳健”,并“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障性住房体系”也首次写入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提出要加快推进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因此,保持经济平稳运行的同时着力改善民生是决策层短期工作的重中之重。
材料三:“蔷薇花总是有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阴云密布,当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保增长,扩内需”的宏观经济政策,藉此投入4万亿增加投资,使2008、2009两年经济总量“保8”目标得以实现,但通胀隐患也就此埋下。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已经发生转变,过去防止经济下滑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矛盾,现在稳定价格过快上涨成为主要的(但不是唯一的)。尽管经济正在回归正常轨道,但还没有完全到位,还有很大下行压力,中国经济增长仍然面临放缓风险。到11月,我国CPI高达5.1%,创下28个月新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不再像两年前那样只需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敌人”,当前要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宏观调控的目标正由以往相对单一转向多元:既要稳增长,又要反通胀,还要调结构。
(1)说明材料一所蕴含的经济信息。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两大政策侧重的理论依据。
(3)结合材料三,阐述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
材料一:A市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时间,在引进项目的时候,一直坚持拒绝引进落后产能与重污染企业,同时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扶持高新产业等举措,从而取得了十分骄人的经济成绩。
材料二 下表为A市2008-2010年能耗与排放状况:
注:该市2008年-2010年GDP同比增长9%-12%。
材料三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A市政府准备引进一家化工企业,并将此决策进公示。有群众向政府发来邮件,指出此项目有可能会对本市的水资源及空气造成污染。政府高度重视此意见,于是召集专家进行分析论证,同时,举办社会听证会,听取大家的意见。市政府经过慎重考虑,最后放弃引进该项目。
(1)结合材料一、二说明,A市政府的做法体现了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哪些要求?
(2)材料三体现A市群众是如何参与民主决策的?
(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0年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墨西哥坎昆闭幕,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对中国建设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给予了高度肯定与评价。
某校高三(1)班学生围绕“中国建设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材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材料一 随着人口剧增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二氧化碳大量排放造成越来越严重的气候问题,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安全。在我国,人们开始认识到这种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良影响,以低能量、低消耗、低开支为核心,从而减低碳的排放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低碳意识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如夸,低碳生活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低碳技术已逐渐成为发展热点,低破产业已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材料二 近期西方舆论“捧杀”中国的势头甚嚣尘上,片面夸大中国的卖力和影响,额频抛出“中国责任论”——“能源消费责任…‘碳排放责任”……旨在促使中国按照西方意图进行政策调整,要求中国承担曼多的国际责任,从而通制中国的发展。对此,我国政府一直坚持中国是一十负责任国家的理念。但是,中国责任捷不是一种被强加、依附于别国的所谓责任。我们的责任明确而清晰:共担责任、责任均衡。
材料三 安徽省根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出台了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该纲要要求,到2015年我省将初步形成节能减排、清洁能源、自然碳汇等关键低碳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体系,初步建立合芜蚌滁四太低碳技术基地,低碳产业比重逐步提升,建设6个省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其中,合肥市根据自身优势,重点发展太阳能光热光伏、建筑与太阳能一体化、智能电网等低碳技术和产业化应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启动“低碳产业新引擎”的意义。(4分)
(2)从政治生活角度,结合材料二,你认为我国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如何坚持自家利益与国际责任相统一的。(6分)
(3)试分析安徽省制定低碳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辩证唯物论依据。(6分)
材料:2009年入秋以来,我国西南桂、滇、黔、川、渝地区遭遇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温家宝总理亲临云南指导抗旱救灾工作,明确提出各级党委政府要全面落实各项措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饮水解困方案,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重点抓好现有水源的统一管理和调配。要保障粮油、肉类、蔬菜等的市场供应,防止价格大幅波动。
云南旱灾地区政府千方百计筹集资金,整合各自优势资源,互助互补,抗旱救灾。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分析各级政府是如何搞好抗旱救灾工作的?
(2)结合材料,运用主要矛盾、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的原理,分析各级党委政府所采取的抗旱救灾工作的各项措施。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中部某地区城乡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人数统计表
注:在过去的十多年,该地区年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 5%;财政支出中,社保支出的比例年均增长2%。
材料二:2009年我国在320个县开展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中央财政安排了30亿元。对东、中、西部试点省份,给予不同比例的补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推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迈出了历史性步伐,将使亿万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有社会保障。
材料三: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继续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有条件的地方可加快试点步伐。积极引导试点地区适龄农村居民参保,确保符合规定条件的老年居民按时足额领取养老金。
(1)材料一表明了什么经济现象?结合材料,用经济常识有关知识,分析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农村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2)结合材料二,谈谈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何哲学意义?
(3)结合材料三,用政治常识分析党中央为什么高度重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