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是我国重大的战略布局。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1:2001年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总体情况
图2:2013年中国出口市场分布情况
注:2013 年我国进出口总额首破 4 万亿美元大关,超过美国跃居全球首位,但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 73%仍由外资企业生产,其余均为加工贸易方式出口。
(1)概括材料一显示的经济信息?(6 分)
材料二:当前我国经济步入了。结构调整的阵痛期,“一带二路”战略将是推动我国经济走,出结构调整阵痛的强大动力。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推进沿途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互联互通项目建设, 促进商贸物流等新型业态发展;吸引国内外产业向通道沿线集聚,加快构建辐射东、中、西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促进沿途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居民创业、就业,拉动内需;加强国家及区域经贸合作,开拓出口市场、资源能源投资深度融合的新局面。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对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价值。
材料三: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构想以发展为目标,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新丝路精神,相关各国自愿平等参与,通过头商、共建、共享,既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又互利互补,积极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命运共同体”。这一符合亚太地区乃至世界人民根本利益的战略布局,无疑彰显了中国人民的政治大智慧。
(3)结合材料三,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相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如何体现政治智慧的?
“改革红利”和“国家利益”关乎国计民生,为人民群众所广泛关注。某校高三学生在学习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过程中,围绕这两项内容进行了交流。请你参与其中。
第一组 聚焦“改革红利”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两会答中外记者问时说,我们过去的发展靠的是“人口红利”、“开放红利”、“资源红利”,那么,当今中国面对难得的发展机遇和复杂的矛盾问题,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障碍,以优化资源配置结构,为此需要激发人民群众智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更多释放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释放更多“改革红利”。
(1)结合第一组观点,从经济生活角度说明如何释放更多“改革红利”;并从寻觅社会的真谛角度,分析材料所体现的哲学道理。
第二组:热议“国家利益”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更加灵活主动地维护着国家利益——
人文情怀:中国外交部发言人2月20日对当前乌克兰局势表示高度关切,呼吁各方保持冷静克制,在乌克兰的华侨华人大约2万人,中国驻乌大使馆已经提醒华侨华人、中资机构、留学生,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前往事态激化地区;公安部严厉打击3。01昆明火车站暴恐犯罪分子。
坚定立场:“人民币汇率是一国的主权,完善汇率机制是中国自主的选择。”“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固有领土,中方派遣渔政执法船是依据中方相关法律法规开展的渔业管理活动。”
和谐理念:“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中国梦是追求和平的梦,是追求幸福的梦,是奉献世界的梦.
(2)联系第二组观点,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我国政府是如何维护国家利益的?
2014年6月22日,由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为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的项目。
材料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表示,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融合、交流和对话之路,近2000年以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见证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6世纪期间,亚欧大陆在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方面的交流,尤其是游牧与农耕文明之间的交流。
(1)从《文化生活》角度,谈谈“长安-天山廊道路网”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有何意义?
材料二:三个国家,共同努力8年才申请成功。丝路之路项目跨国申遗,本身就是国家之间合作多赢的典范,不但是对历史贸易往来、互利互惠的回放,也是对建设和平共处美好世界的向往。
(2)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回答,我国追求和平共处美好世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丝绸之路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经济角度看,它是对习近平主席去年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概念的认可和深化,从历史、文化等源头上进一步确认了沿线各国共同利益的契合点,大大提振了这些国家携手推进区域经济合作的信心,有利于成功打造惠及30亿人的区域合作模式。
(3)从《经济生活》角度回答,我国应如何利用“丝绸之路经济带”来发展自己?
材料二:2013年1月10日以来,我国多处城市连续出现了雾霾天气,空气质量不仅是现实的民生问题,还是重要的发展问题。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PM2.5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比较大,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PM2.5等项目监测首次写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2012年GDP预期增长目标定在7 .5%,这是八年来首次低于8%, 彰显了中国政府减缓经济增速以提升发展品质的决心,以利于实现更长时期、更高水平、更好质量地发展。
材料三: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人人参与、全民行动。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1)针对材料一反映的问题,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们应如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结合上述材料二,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谈谈如何认识我国调低经济增速。
(3)结合材料三,请你从文化生活角度就动员全社会力量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上半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5%,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亿元
注:①2014年国家确定经济发展合理区间,下限是经济增速不低于7.5%左右、新增就业不低于900万人,上限是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不超过3.5%左右。
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相关专家对2014年全球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的预测,美国预计增长1.7%,欧元区平均是负增长,日本可能达到2%,俄罗斯增幅预计2%。
(1)揭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材料二:S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上半年S省经济同比增长8.5%,高于全国经济增速。省委和省政府正确认识发展大势,果断抢抓机遇,迅速调整发展思路,创建两个经济综合实验区,引领经济转型升级,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实验区内,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削减审批事项,公开办事程序和规定,做好规划和服务,将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等交给市场;打破行业垄断,放开市场准入,优化市场体制环境,对市场经济的主体一视同仁,激发多种生产要素的活力;完善经济法规、规范市场秩序,改革财税、金融制度,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际化大企业和人才的聚集。如今实验区的部分产品已远销欧美、俄罗斯以及中东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实验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实现成功转型。
(2)结合材料二,分析经济综合实验区出台各项举措的经济意义。
(3)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说明S省省委和政府就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该如何扮好角色?
2015年4月7日经李克强总理签批,国务院批复同意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长江经济带覆盖上海、江苏、湖北等11个省市,贯穿东中西三大地带,交汇京九、皖赣等南北铁路干线;具有风度的淡水资源,矿产资源、旅游及农业生物资源;汇集了我国钢铁、汽车、电子、实话等现代工业的精华,集中大批高科技工业行业和特大型企业。专家预测,长江经济带在未来几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超过全国经济的平均增速,到2020年前后长江经济带的经济总量将达到全国的50%。
材料二:为积极推动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湖北省已初步拟定实施长江经济带的指导意见和规划,深入推进五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枢纽建设性工程,打造包括航运、铁路在内的综合例题大交通体系;实施产业转型升级工程,重点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实话说大开放工程,营造对外开放新格局,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夸奖跨区合作;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建设长江中游生态文明示范带,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绿色增长;实施沿江新型城镇化推进工程,建设新型城市连绵带。
材料三:自我国提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以来,各地区多措并举,在拉动基础设施一体化、新的产业发展、就业等方面取得众多成就。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各地“多头管理”,关联性不足,缺少统一协调;部分省市还停留带有保护本地产品销售的政策规定,通过行政手段搞不公平竞争;一些地方对原有经济园区“开而不发”,当前又借长江经济带之名扎堆规划各类新园区;彻夜转移过程中经济发展与环境失衡,环境信息不透明……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长江经济带的协调发展,对沿线各地政府提出了新的挑战。
材料四:长江经济带建设中要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绝不能走过去“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为了减少雾霾天气的发生,实现空气质量达标,某地环保部门因分别抛出“熏腊肉致霾论”和以环保执法名义对“烟熏腊肉”开刀,受到舆论广泛关注。在环境保护问题上,虽然污染的程度有高低,污染源有大小,却不应该“抓大放小”。 事实上,对烟熏腊肉只要处理得好其排污的程度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彻底治污,就要反思我们的工业文明和城市化建设。如果没有抓住工业污染“大老虎”而抓住生活污染的“小猫”恐怕很难从根本上治污。
(1)概括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相关生活分析湖北省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对推动长江经济带融合发展的作用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为沿线各地政府应对新的挑战出谋划策。
(3)结合材料四 ,运用主次矛盾的知识谈谈治理环境污染该如何正确处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的关系?
材料一:一段时间以来,“京津冀一体化”的话题炙手可热。京津冀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交往半径相宜。北京市作为知识型区域,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等占优;天津市作为加工型区域,以非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占优;河北省作为资源型区域采掘业、重加工工业占优。三地完全能够相互融合、协同发展。
材料二:2014年2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京津冀三地调研和思考的基础上,主持召开座谈会,确定把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他强调,要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努力实现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2014年7——10月,京津、京冀分别签署了多项合作文件。中央部委密集调研、谋划蓝图,两市一省加快对接、协同推进,市场力量敏锐出击、主动作为。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一曲新的“春天的故事”在中国版图的胸膛中正澎湃奏响。
结合材料一、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京津冀三地如何通过相互借力,实现共同发展。
2015年8月25日,首届“互联网+”与新经济发展论坛在北京举行。互联网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而“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渗透也倍受关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相关指标对比表
注:据统计,“互联网+”产业每增加100亿元,将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38亿元。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发展“互联网+”产业的意义。
材料二:“互联网+”的模式可以拓展复制到更广阔的非经济领域,“互联网+政治”“互联网+文化”也在相应领域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互联网给公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也给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带来了新的机遇。公民通过社交网络为交管部门提供道路拥堵信息;民间环保组织依据政府公开的环境数据绘制“污染地图”,帮助政府监管污染企业;市政府通过门户网站向市民征集建议;域管部门请商户和市民通过网络平台为执法人员的工作打分……公民与政府在越来越多的社会公共领域中形成合力。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如何利用“互联网+”使公民和政府形成合力。
材料三:近年来,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而迅速成长起来的“微公益”备受关注,微博打拐、免费午餐、衣加衣温暖行动、冰桶挑战……。中国正大步流星跨向公益新时代。只要有爱心,每个人都有机会投入公益,让社会充满爱,充满善,更让自己获得快乐和尊严。微公益,毋宁说是微革命,中国更多是微观的,正如一位智者所言:“你怎么样,中国便怎么样;你是什么,中国便是什么;你有光明,中国便不黑暗:你不停努力,中国便会更好”。
(3)结合材料三,运用文化作用的相关知识,说明开展微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
(4)运用唯物辩证法总特征的知识,分析材料三中智者的观点。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创业创新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材料一:我国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去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强力推进改革,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释放民智民力,增进大众福祉。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他再次提出,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表格:今年以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清单(部分)
1月7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规范和改进行政审批的措施,促进行政权力法治化,营造便利创业创新的营商环境,激发社会活力和创造力。 |
2月6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和转变职能,便利投资创业、规范市场秩序。 |
2月25日 |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进一步减税降费措施,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和创业创新。 |
3月11日 |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 |
材料二:中关村是中国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田,是科技创新的代名词。这里有联想、京东、小米、百度、清华控股等一批领军企业;有日益完善的科技服务体系,包括27家创新型孵化器、110多家社会组织;有“勇于创新,不惧风险,志在领先”的精神和“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风气,无数有梦想的人聚集在中关村的旗帜下……这个号称“中国硅谷”的地方,通过改革释放出创新创业的活力。
(1)结合材料一,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意义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中关村的发展建设对我国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的启示。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1-2014年我国经济运行情况
材料二:旧常态下的中国经济,虽然经济总量取得了持续增长的瞩目成就,但储蓄投资、国民收入分配中的结构性失衡日益加剧,对房地产业的过度依赖抑制了创新型产业的增长,货币供给机制的美元化和高信贷、货币投放的通胀之路本身对经济的系统性稳定造成了伤害。可以说,经济旧常态自身就有着向新常态过渡的内在要求。
新常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命题,其中夯实硬底线与强化软投资,应成为两个重要的维度。所谓夯实硬底线,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社会保障底线,二是粮食安全底线。着手完善囊括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兄弟在内的全面社会保障体系、公共医疗服务体系、义务教育体系、住房保障体系。夯实粮食安全底线,就要在战略上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将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所谓软投资,即推进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应该着手推进资源领域的产权改革,加快垄断行业改革,破除制约民间投资和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引导民间资本广泛进入更多领域。同时,对现行的财税体制进行调整,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城市保障性住房的改革奠定制度基础。
材料三: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新常态,需要发挥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中共中央提出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人大对新修订的《科技进步法》进行执法检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我国政府先后出台多项措施促进科技创新与发展,全面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率,对科研资金进行了系统整合,避免资金使用的碎片化;针对科技计划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分类资助。放眼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1)描述材料一蕴含的经济信息。并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材料二中应如何克服经济“旧常态”的弊病,适应并推动经济“新常态”健康发展。
(2)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合理化建议。
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拥有十几个跨境民族的云南省,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上迎来了新的机遇。
材料一:云南省著名商标“园角刺绣”经历了十多年的市场化历程。“园角刺绣”的老板李洪冰发现游客对当地民族刺绣手工艺品爱不释手,决定创办手工艺品生产加工厂。他聘请三个设计师进行图案设计,产品融合了民间传统刺绣、剪纸艺术、傣族、阿昌族等少数民族工艺,以及缅甸、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刺绣技术和图案造型等多种艺术,精致美观,独具特色,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青睐。目前,该公司已拥有34项国家专利、90多个系列产品,产品畅销西部省区和缅甸、越南等周边国家。“园角刺绣”发展到如今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带动了当地上万人致富。
材料二:云南充分发挥地缘、人缘、文缘、商缘优势,扩大与东南亚南亚国家文化交流,同时辐射欧美地区,统筹推进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文化走出去取得了显著成效。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精心策划、成功举办“感知中国·美丽云南”日内瓦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第十三届亚洲艺术节、“感知中国·缅句。行”系列活动,与老挝合作举办“中国·老挝”大型春节联欢晚会,精心打造具有云南特色、中国气派、国际水准的系列对外文化交流品牌,增进了与有关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友谊。在对外文化传播方面,在国外主流媒体打造一系列《美丽云南》新闻专刊,用对象国语言办好泰文《湄公河》、缅文《吉祥》、老
挝文《占芭》、柬文《高棉》杂志等系列外宣刊物,推动广播节目和电视频道在周边国家落地,依托节庆活动、报纸和书社等载体开展文化传播,取得了良好效果。
材料三:2015年,中国外交以“一带一路”为重点,做好“和平”与“发展”两篇大文章,中国外交越来越具备大国自信。首先,“一带一路”的理念是共同发展,目标是合作共赢。在推进“一带一路”过程中,中国坚持奉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平等协商,充分尊重各国的自主选择,注重照顾各方舒适度,注重保持透明和开放,注重与各国发展战略的相互对接,注重与现有地区合作机制相辅相成。其次,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不断丰富。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这些理念支撑中国和平发展,也将与世界各国一道走出合作共赢的新路。
第三,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综合国力在亚洲重返第一大国的地位,要求中国更加切实地维护在海外不断累积的巨大利益,也要承担起更大的国际责任,在解决国际和国内冲突中发挥更大作用。“中国愿意分享发展机遇”、“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吸引世界各国的关注。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园角刺绣”的成功对发展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有何启示?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分析云南文化走出去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我国外交的“大国自信”源于何处,并为我国外交进一步展示“大国自信”提出一条建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近年来GDP和城镇化率状况图。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发达国家城镇化率一般达到80%。目前,我国城镇化率按户籍人口计算仅35%左右。
材料二:城镇在聚集人才、聚集科技、聚集产业等方面有独特的功能。研究表明,城镇化每提高l%,可以替代出口10万亿元。未来10年,我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将达到2000多万人,每年需要商品房至少是6亿平方米以上,再加上配套的商业、交通、医院、学校等,这是中国经济转型内需拉动经济成长的一个根本动力。
材料三:城镇化的发展在推进的同时,也对我国传统农村生活方式产生着巨大冲击。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回不去的故乡”成为很多人的共同“乡愁”。某地充分借鉴首批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县的成功经验,大力宣传农村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并派专人深挖历史古韵。延续古风民俗,保持住具有独特地域特色的乡村风貌。同时,依托已有的旧祠堂、古书院、大会堂建设村级文化综合阵地,打造农民精神家园,在身有所栖的同时心有所寄,做到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材料四:袁隆平扎根农业第一线,他发明的杂交水稻技术,使中国整个水稻的产量提高了20%,增产的粮食每年可以解决7000万人的吃饭问题;李振声带领的团队在当地农民的配合下培育出了优质小麦新品种,在我国北方大面积推广种植,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小麦产量;著名杂交玉米专家李登海,创造了7个中国夏玉米高产纪录,他的种子在全国推广10多亿亩,增产1000多亿千克,增效1000多亿元!
(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对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意义。
(2)结合材料三,运用唯物论的观点解析该地的做法。
(3)结合材料四,从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谈谈这些科学家的成就对你的人生启示。
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让国人更加关注海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目前,我国海产品每年产出蛋白质约410万吨,占全国肉蛋产出蛋白质的36%;海洋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探明储量分别为246亿吨和16万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总量的23%和30%;作为全球最大货物贸易国,我国对外贸易的90%的运输量是通过海上贸易运输的。下表为2011年——2013年我国海洋经济的数据:
内容 年份 |
海洋经济生产总值(万亿元)及占GDP的比重 |
海洋经济一、二、三大产业增加值(万亿元)及占海洋生产总值的比重 |
涉海就业人数 |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2011年 |
4.567 |
9.7% |
0.2327 |
5.1% |
2.1835 |
47.9% |
2.1408 |
47% |
3420万 |
2012年 |
5.0087 |
9.6% |
0.2683 |
5.3% |
2.2982 |
45.9% |
2.4422 |
48.8% |
3469万 |
2013年 |
5.4313 |
9.5% |
0.2918 |
5.4 |
2.4908 |
45.8% |
2.6487 |
48.8% |
3513万 |
材料二:制约我国海洋开发的因素很多:海洋资源管理的立法缺乏系统性;海洋资源管理尚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近岸开发过度,近海大部分经济鱼类形不成鱼汛;50%以上的滩涂湿地丧失,污染严重。
(1)材料一中的表格反映了哪些经济信息?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意义。
(2)海洋强国人人有责。请运用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与方式的有关知识,说明在上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公民应承担起的责任。
2014年,党和国家总揽全局、科学统筹,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提质。某校高三年级政治学习小组以“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为题开展探究活动并搜集到以下材料,请你参与。
材料一新常态新亮点
注:2014年国民经济增长预期定在7.5%,万元GDP能耗目标下降3.9%以上.
(1)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党和国家为实现新常态下的发展是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
材料二:新常态新阶段
科学认识新常态。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客观经济规律作用的体现。辩证看待新常态,新常态面临多种挑战,更蕴含多种机遇,机遇大于挑战.积极适应新常态,一是冷静理性,顺势而为,二是开拓创新,尽力而为。要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方式,将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要以改革开路,简政放权,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增加公共产品有效供给,把该给的政策给足,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
(2)分析材料二中蕴含的唯物辩证法方法论道理;并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阐述政府如何适应新常态新阶段?
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2011年以来我国GDP走势(单季同比)(%)
图二:
(1)图一与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信息?二者有何内在联系?
材料二:2014年12月9日至11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要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坚持不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升级,努力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要协调拓展内外需,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民生改善和社会建设,切实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迈向中高端水平。
(2)结合材料二,运用“围绕主题 抓住主线”的知识,说明如何保持我国经济“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材料三: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观念、体制、方式方法也要与时俱进。要加强党领导经济工作制度化建设,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法治化水平,增强党领导经济工作专业化能力,强化舆论引导工作。
(3)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上述要求的依据。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