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遭遇十面“霾”伏,“PM2.5”构成了中国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当前,我国大气污染形势严峻,空气中的PM2.5主要自于工业污染、燃煤和汽车排放,再加上春节鞭炮燃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对此,2013年9月10日,国务院出台和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即“大气10条”,采取严厉措施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具体目标为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力争再用五年或更长时间,逐步消除重污染天气,全国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大气污染防治任务繁重艰巨,要坚定信心、综合治理,突出重点、逐步推进,重在落实、务求实效。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企业要按照本行动计划要求,紧密结合实际,狠抓贯彻落实,确保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如期实现。
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应如何治理大气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源泉,小微企业被界定为发展的生力军、就业的主渠道、创新的重要载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3年、2014年全国小微企业相关数据统计表
年份 项目 |
2013年 |
2014年 |
各类企业总数 |
1527.84万户 |
1631.42万户 |
小微企业数量 |
1169.87万户 |
1259.56万户 |
占比 |
76.57% |
77.19% |
对GDP的贡献率 |
24.30% |
26.50% |
注:小微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为推动小微企业的成长,我国制定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财政部、国税总局采取新举措,在财税信贷等方面给予小微企业大力支持;国家依法保护创业者的合法收益。同时,小微企业要积极寻找应对生存困难的办法和措施。抓住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
材料二: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创客”首次“闯入”《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调动起来”,要“着力促进创业就业。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实施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到新兴产业创业。”
根据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怎样才能使我国的小微企业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和社会繁荣的源泉。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逐步进入常态,如何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科技创新,成为一道彰显政府智慧的考题。
材料一: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力度,重点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科技创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引导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成立科技服务中心,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取消和下放科技类行政审批项目,简化程序,提高服务效率;向社会力量购买科技服务,扩大科技服务覆盖面。
材料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发展要适应新常态,这就是我国经济必然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从结构不合理转向结构优化,从要素投入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我们要增强信心,积极应对新常态,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辉煌。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财政是如何支持科技创新以适应经济新常态的。
观察图表,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一和图二反映了哪些经济现象?
(2)根据图一数据,推测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上述变化对扩大就业可能带来的影响,并说明理由。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2020年提到百分之三十,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2014年5月6日,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的通知》关于提高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更多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精神,财政部发布通知,从2014年起,适当提高中央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取比例,最高达25%,而此前上缴比例为5~15%不等。根据财政部7月1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1 058.43亿元,支出978.19亿元。其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用于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65亿元,远少于用于央企本身的资金。
运用有关分配的知识,谈谈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的合理性。
材料一:“新常态”已成为中国最新、最高频的“热词”。以前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带来了诸多弊病,包括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破坏、产能过剩、低效率,以及导致发展错过了最佳的结构调整时期和技术创新时期。总的看,新常态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正面的、积极的。面对新常态,关键在于从当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清除制约新型城镇化、产业升级、消费升级和科技创新等的体制机制“藩篱”,调整好结构,发展好高新技术和培育好人才,保持一个常态的经济增长。
材料二:2012年,教育部启动了修订《中小学生守则》的程序,历经基层调研、国际比较、多方参与、反复论证、集思广益的过程,形成最大公约数、凝聚了广泛共识,于2015年8月27日印发了新修订的《中小学生守则》。《守则》共9条,282字,涵盖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保留了2004年守则中仍具时代价值、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应长期坚持的内容,如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补充了一些更具操作性、学生可以做到的具体行为规范内容,如主动分担家务、自觉礼让排队等;增加了新时期学生成长发展中学校、社会和家庭高度关注的内容,如养成阅读习惯、低碳环保生活等。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新增内容与时俱进,时代特色鲜明。
(1)结合材料一,从“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角度说明应如何认识并适应新常态?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新版《中小学生守则》既保留仍具时代价值的内容和补充、增加新的内容的合理性。
(3)日常生活中时常面临着道德的两难抉择,请结合你的中学生活实践和体验,就如何践行《中小学生守则》提两条建议。(每条不能超过15字)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
材料一:制定实施《中国制造2025》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体经济是国家的本钱,要发展制造业尤其是先进制造业”。建设制造强国,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
材料二:当前,全球正在兴起新一轮工业革命,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面临重大调整。中国是全球第一制造业大国,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情况十分突出: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差距明显,80%以上高端技术仍依靠从国外进口。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但多数产品还处于中低档,在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的任务紧迫而艰巨。
(1)结合材料一,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建设制造强国要加强党的领导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经济知识,说明政府和企业在推进国家建设制造强国中的作用。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带领人民迈上了艰辛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征程。改革开放以来,她又带领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最终找到了由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富强的道路。进入21世纪,中共中央提出了伟大中国“三部曲”:第一部曲,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第二部曲,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全面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三部曲,在整个21世纪一步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材料二:2014年底,各大主流媒体推出“行进中国·精彩故事”专栏,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正能量。主人公有创业成功而转战公益的科技博士,有志愿支教边疆的年轻女学生,有向绿色产业转型的矿老板,有在纽交所敲钟的“快递小哥”,还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挥洒汗水的普通工人,他们的故事无不充满梦想与拼搏的跌宕起伏,无不用朴实而感人的细节诠释着追求梦想过程中的奋斗与努力。
(1)结合材料一,阐明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国梦”的奋斗历程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发展观的?
某地区党委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有效性得到加强。如下图(简图):
结合材料,说明必须把建设廉洁政治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的哲学依据。
广州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也是今天现代化海运的国际大港。中国丝绸的输出,早在公元前,便已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历史上,中国航海家郑和携带大量丝绸、瓷器和铁器等物品,率船队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空前交流与发展,对世界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当前,顺应时势,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为环太平洋国家和地区提供难得机遇,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1)结合材料,运用联系客观性原理,分析“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2)有人认为“海上丝绸之路是体现人类实践特点的重要活动”,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谈谈这一观点的合理性。
2013年以来,习主席和李总理密集出访十余个周边国家,邻国领导人也频频应邀到访,显示了我国政府对周边外交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到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都秉承了这样的理念:与周边国家携手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把双方利益融合提升到更高水平。中国与东盟就推进南海行为准则进程展开磋商,中国与越南决定成立海上共同开发磋商工作组中国与印度签署边防合作协议。对于存在的分歧和争端,我们在坚定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和平解决。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国家利益”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周边外交工作思路的科学性。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为之牺牲、探索、奋斗的伟大追求。中国梦需要共建共享,要形成合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所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汇聚在这面大旗之下,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形成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
根据材料,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知识,分析为实现中国梦,我国应如何让人民群众点“赞”?
2014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首次专题讨论依法治国问题。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全会决定鲜明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命题,在中国共产党领导13亿中国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时代华章。这一决定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4个省区市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开展专题论证,反复讨论修改。其间,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3次会议、中央政治局召开2次会议分别审议全会决定。8月初,决定征求意见稿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包括征求党内老同志意见,还专门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
结合材料,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起草过程蕴含了哪些政治生活道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为制定十二五规划,国家曾组织国内67个部门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1万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系统学习和领会党的十七大报告,努力做到符合规律、符合国情。8个调研组分赴13个省区市,并到上百个农村、社区、企业等基层单位实地调研,为顺利制定十二五规划奠定了重要基础。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但在“唯GDP论”的发展思路下,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和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形势下,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问题进一步凸显,“唯GDP论”的发展思路已难以为继。在“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的限制性指标与官员的政绩紧密挂钩,“十二五”规划调低了经济增速目标,更加重视民生和社会目标。不片面追求GDP数据,以实践、人民、历史三把尺子为标准,把着力点转向利长远、打基础、促民生的工作,正在逐步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和行动。
(1)结合材料一分析,相关部门和专家是如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
(2)运用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知识,说明我国经济发展思路的转变过程。
试题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