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题课 - 聚名师,上好课(www.youtike.com)
  首页 / 试题库 / 高中历史试题 /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高中历史

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

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

皇帝权利日趋衰落

C.

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

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万里长征路不平,‘左’倾错误总横行。        端航向,确立毛公统率兵。”与诗中空格部分部分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A.中共一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七大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打倒列强,除军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将革命进行到底”。上述口号所反映的历史发展主题是 (   )

A.工农武装割据 B.新民主主义革命
C.抗击外来侵略 D.推翻国民政府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仔细观察下列图片,如果用一个主题概括图中事件的教训,最突出的应该是(     )

A.必须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 B.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取大城市
C.必须尽快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D.必须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三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风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衙、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

来源: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Ⅱ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为纪念某次会议,朱德元帅曾赋诗一首:“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该会议标志着

A.中国革命开始“以俄为师” B.“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
C.中国共产党由幼稚走向成熟 D.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依法享有人身、财产、言论、出版、集会、信仰等自由;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行使立法权;由临时大总统、副总统和国务员行使行政权;法院由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任命的法官组成,行使司法权。
材料二     著名作家老舍的《茶馆》中有这段对白:
王淑芬:(看李三的辫子碍事)三爷,咱的茶馆改了良,你的小辫子也该剪了吧!
李三:改良!改良!越改越凉,冰凉!
……
李三:哼!皇上没了,总算大改良吧?可是改来改去,袁世凯还要做皇上。袁世凯死后,天下大乱,今儿打个炮,明儿个关城,改良?哼!我还留我的小辫子,万一把皇上改过来呢?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与所学知识,说明王淑芬与李三的对白所反映的当时中国的社会现实状况; 针对这样的社会现实状况,中国近代史上的资产阶级在思想方面还做了哪些努力?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当年红军“远征”的直接原因是(    )

A.把革命火种播散到西部,扩大革命根据地
B.东北沦陷,华北沦陷!中华民族危机空前
C.“避其主力,打其虚弱”,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爽于燕,都(今北京)。分封(

A.

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来源: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来源:2019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表格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A.

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

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

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

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来源:2018年全国统一高考文综试卷(全国Ⅲ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

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

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

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来源:2016年全国统一高级文综试卷(全国Ⅰ卷)历史部分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

A.

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

B.

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

C.

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

D.

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

来源:2020年全国卷Ⅱ高考历史试卷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蒋介石曾称赞“太平天国之历史,为十九世纪在东方第一光荣之历史。”但是,1930年后则对太平天国运动进行了全面的否定和批判。导致这种转变的原因应该是

A.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 B.中共领导的土地革命蓬勃发展
C.抗日战争的爆发 D.新中国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肯定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