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上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单纯的流动游击政策,不能完成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任务,而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开展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无疑又是正确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二 “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的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也不是先占城市而后去乡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战争和战略问题》
材料三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请回答: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分别说明两个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的历史背景。(4分)
(3)从中说说你对中国“走什么路”问题有什么认识?
妥协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解释为:用让步的方法避免冲突或争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一一古希腊思想家伊壁鸠鲁
整个现代民主政治都是妥协的产物。因此也可以说,一个民族不善于妥协,就不可能走向真正的民主。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1949年,阿登纳就任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讲话:“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在他的推动下,欧洲煤钢联营、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先后形成。
——摘编自新华网《史海回眸:阿登纳戴高乐实现法德和解》
材料三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以至于有人说我们的历史上只有成功的改朝换代,却鲜有成功的改良鼎新,国人可以向暴力屈服,却拙于制度创新。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 家政治生活中继承了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为例加以说明。
(2)材料二反映的历史趋势是什么?这种趋势产生了什么影响?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民主政治的建立,充满了斗争和妥协,体现出政治家的睿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唯一摆脱困境(人们彼此妨害)的方式则是互相妥协。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国家,制定法律,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古希腊与古罗马是如何实践伊壁鸠鲁的主张的。近代欧美国家政治生活中继承妥协传统,请以17世纪晚期的英国和18世纪晚期的美国史实为例加以说明。。
材料二 法国之所以要用暴力革命来克服专制王权,原因就在于法国专制主义过于强大,王权与贵族坚决捍卫旧制度,不愿做出任何妥协,对立双方只好兵戎相见。然而,大革命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此后近百年中,法国一直处于革命与复辟的轮回中,社会持续动荡,经济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工业化进程缓慢。直到1870年后,法国模式突然发生转折,由对抗转为妥协。此后没再发生大规模的革命,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
——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法国在1870年以前要用暴力方式而非妥协方式的原因。材料二中“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起民主制度”指的是什么事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人开始用协商手段逐步建立民主政治”的经济因素。
材料三 传统的主流历史叙事否认这场“大妥协”具有任何积极意义,认为它恰恰体现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但近年已有人对这场“大妥协”做出不同的评价。如学者喻大华即指出,《清室优待条件》并非由袁世凯一方炮制,而是由南方首先提出,南北双方经过协商达成一致意见。
——章永乐《论清王朝与中华民国的“大妥协”》
料料四 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中强势的一方从来不懂得妥协退让,即便是对内部的改良力量也压制打压,直到那些疥癣之疾发展成为心腹之患,逼得在朝与在野的双方兵戎相见。
一一卢伟《懂得妥协很重要》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南方提出妥协的积极意义。概括材料四的观点。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史实说明。
材料一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洪秀全、康有为、严复和孙中山,代表了在中国共产党出世以前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一派人物。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向日本、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派遣的留学生之多,达到惊人的程度,国内废科举、兴学校,好像雨后春笋……。那时的外国只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是进步的,他们成功地建立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在那时的中国人看来,俄国是落后的,很少有人想学俄国。这就是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初期中国人学习外国的情况。
——摘自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
材料二 在救亡图存运动中,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曾经把目光转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在中国发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11年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但是,辛亥革命后试图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包括议会制、多党制等,并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迫切愿望,很快就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归于失败。时人悲愤地感叹道:“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中国人民仍然处于被压迫、被奴役、被剥削的悲惨境地。中国的出路在哪里?中国人民在黑暗中思考着、摸索着、奋斗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
材料三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从1927年中国大革命失败到现在,由于敌我力量的悬殊,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重点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从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夺取城市。党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团结了广大的劳动人民,执行了这个用乡村包围城市的方针,历史已经证明这个方针是完全必要,完全正确并且是成功的。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指出: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要求中国共产党认真地团结全体工人阶级,全体农民阶级和广大的革命知识分子,作为这个专政的领导力量和基础力量;同时,也要求中国共产党团结尽可能多的能够与共产党合作的小资产阶级和自由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它们的知识分子和政治派别,以便共同打倒国内的反革命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从而创造条件使中国有可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
——摘自胡乔木《中共召开七届二中全会》
请回答:
(1)材料一“日本人向西方学习有成效,中国人也想向日本人学”反映了哪一派政治人物主张?
(2)材料二中造成“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局面的教训是什么?
(3)参考材料三总结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6分 任答三点即可)
(4)比较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不同历史时期几种政治力量所走的解决中国问题的路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的第三天,中共临时中央政治局在宣言中认为,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日益强固,社会主义建设得到空前的胜利,五年计划立刻就要完成,这对于帝国主义非常不利……现在日本帝国主义实行占领中国东三省,不过帝国主义进攻苏联计划之更进一步的实现。……外国帝国主义看着中国国民党军阀已经不能消灭革命,看着他在中国的走狗军阀、国民党等已经不能随心所欲的替它保护并扩张对华掠夺的利益,因此便直接占领满洲中国领土。满洲事变便是最明显的表现。……
九一八事变,其实是日本帝国主义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其军国主义者长期以来必欲独霸中国满蒙的侵略野心膨胀的必然结果。尽管对于这种以武力夺取满蒙的方式,日本此时政界及军界内部还有不同意见,但在张学良东北易帜,国民党的势力和影响逐渐深入东北的情况下,坚持把满蒙看成是日本的生命线,大肆渲染满蒙的重要性,不惜为控制满蒙动用武力的收到军国主义影响的众多日本军人,发动这一事变至多只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
——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国际大背景下看中共成功之道》
评材料中关于九一八事变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的原因。(1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产生的直接成果,这一成果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8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8分)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规定:中华民国领域内之土地,属于中 华民国国民全体,其经人民依法取得所有权者,为私有土地;以自为耕作为目的之约定支 付地租使用他人之农地者,为耕地租用。
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土地法》规定:所有封建地主、豪绅、 军阀、官僚以及其他大私有主的土地,无论自己经营或出租,一概无任何代价的实行没收。 被没收来的土地,经过苏维埃由贫农与中农实行分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内容、影响分析两个《土地法》的不同之处。
材料二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斯大林提出了“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斯大林认为由于具有较高思想觉悟的社会主义劳动者会尽其所能地劳动,所以,社会就应该 淡化劳动者之间劳动成果的不同,不需要严格按照按劳分配原则分配消费品,以保证社会 主义的平等。所以这一原则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就演变成了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即按差额 极小的份额分配,也就是按人分配。
——摘编自《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及教训》
(2)根据材料二,指出苏联实行这一分配制度的目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 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由于片面强调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把物竞天择、优胜劣汰看做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导致了种种社会弊病和丑恶现象:劳动条件 差,劳动时间长,工资水平低,贫富分化加剧,阶级矛盾尖锐。一方面,占最广大人口的工人 阶级的贫困化,影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能力的巨大增长同劳动群众支付能 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即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另一方面,社会矛盾 的激化和工人运动的发展,动摇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稳定局面。
-——摘编自《历史教学》
(3)根据材料三,分析资本主义国家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 初期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这些问题实施的具体措施。
文明是流动的,其进程和影响因素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伏尔泰认为,在举世所有的宗教中,基督教徒是“全人类中最不容异己的人”。中国儒学虽为国家宗教,但它博大而无所不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事实,足以证明中国的宽容精神。他将儒家学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作为崇尚自由、维护理性和科学的自然神论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张丽艳、苗威《伏尔泰与中国儒家思想》
材料二 据梁启超在《西学书目表》中统计,到1895年,共翻译西学书籍354种(不包括宗教类),其中大部分是科学技术书籍,也有少量史地、政法类书籍。……据《译书经眼录》记录,在20世纪初年翻译的书籍中,有自然科学类164部,占总数的19.6%;社会科学类327部,占60.9%。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三 1927年8月以后,同时出现了两条道路的选择,一条是仿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进行城市武装暴动,如南昌起义、广州起义等;另一条是在边远的农村进行武装暴动。革命从以城市为中心转到以乡村为中心,这在以往是没有前例的。法国的巴黎公社和俄国的十月革命,都是首都的暴动。但中国仍属于以农业生产方式为主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各地区发展又极不平衡,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据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历程》等整编
(1)根据材料一,指出伏尔泰颂扬儒学“博大而无所不容”的根本目的。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多种宗教教派在中国和平共存”的理解。根据材料说明中国儒家文化对当时欧洲社会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初同1895年之前相比,翻译著作种类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十月革命开创的无产阶级革命道路有何特点?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中国革命走上“农村包围城市”正确道路的重要因素。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应该怎样对待人类的文明成果?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3年,在一次讲演中,孙中山说道:“同是革命,何以俄国能成功,而中国不能成功?……吾等欲革命成功,要学俄国的方法,组织及训练,方有成功的希望。”1924年1月,在《关于列宁逝世的演说》中,孙中山更高度赞扬了列宁及其不朽事业。他说:“俄国革命在中国之后,而成功却在中国之前,其奇功伟绩,真是世界革命史上前所未有。……(列宁)是一个革命之大成功者,是一个革命中之圣人,是一个革命中最好的模范。”同年11月,当孙中山北上绕道日本时,他对长崎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中国革命的目的和俄国相同,俄国革命的目的也是和中国相同。中国和俄国革命都是走一条路,所以中国同俄国不只是亲善,照革命之关系,实在是一家。”
——摘编自《十月革命以后孙中山政治思想的伟大转变》
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材料中孙中山关于中俄革命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36分)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中心区域,在文明进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材料一 自宋朝开始的“中古都市化革命”取消了每一个县只许设一个市场的限制,官市制度终于崩溃,有些城市快速扩大,并在城门外出现商业区。
发展到明清时期,出现许多大专业市镇,从事于米粮或手工业品之贸易。这一发展当然与长江下游地区的农业逐渐商业化有密切关系。长江下游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棉货与丝货产区。江南地区有52个棉货专业市镇,25个丝货专业市镇,13个米粮专业市镇。这些市镇都分布在太湖附近及长江三角洲一带。只有一个镇一南汇县周浦镇一既属棉货专业又属米粮专业。换言之,其他的88个市镇都只专业一项主要产品。
——摘编自刘翠溶《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都市化之发展与人口特征》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市镇化的原因和特点。
材料二 英国城镇人口变化及下议院议员构成变化情况
(2)材料二反映了英国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简要说明上述变化的原因。
图3是晚清时期上海城市一隅。原图中有这样的文字介绍:“江海北关(注:专司外洋各国商务)设在沪北英租界黄浦滩上,规模宏敞,轮奐聿新。近日新造钟塔一座,矹立中央,高耸霄汉,并向外洋购运大钟安设其上……夜间则燃点电气灯,照耀如昼。”
图3
(3)依据材料描述晚清时期上海城市风貌。对此你有何认识?
1949年在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从现在起’党的工作重心必须从乡村转向城市。
(4) 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和从农村转向城市的背景。
历史上,中俄两国选择了不同的革命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列宁登上历史舞台之前,俄国曾经出现过许多共产主义小组。其中,一个名叫维拉•扎苏里奇的女共产主义者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在信中她问道:马克思提出的与大工业、工人阶级紧密联系的社会主义,是否可以在俄罗斯实现?马克思回答说,应该首先在欧洲发达国家实现。
——《大国崛起》
材料二 ……根据列宁的观点,社会主义革命不仅能够在具有阶级觉悟的无产阶级的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爆发;它也可以在一个不很发达国家(俄国)开始,然后再影响其他国家,最终在全世界得以传播。
——(美)曼弗雷德•马伊《一口气读完世界历史》
材料三
油画《向井冈山进军》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和马克思的主张的不同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革命与俄国革命道路各有什么特点?
(3)谈谈你对中俄两国选择不同革命道路的认识。
“一路风雨一路歌”,28年风雨历程,28年岁月沧桑,从1921到1949,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取
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出,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
材料二 1937年7月中旬,周恩来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宣言宣布:“(一)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为中国今日之必需,本党愿为其彻底的实现而奋斗。(二)取消一切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暴动政策,及赤化运动,停止以暴力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三)取消现在的苏维埃政府,实行民权政治,以期全国政权之统一。(四)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统辖……”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该宣言。 —— 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
材料三 右图是1945年《大公报》登载的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 —“双雄会”,记录的是毛泽东到重庆后同蒋介石相互祝酒的场景。
材料四 “总统府俨然是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宫。地上、走廊上碎纸乱飞,一片狼藉。走进最里头一幢房子……写字台的旧历翻开到4月23日。”
(1)结合所学,指出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宣言》的主要内容与中共在土地革命战争
时期政策的不同之处。(6分)
(3)指出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及取得的主要成果。(4分)
(4)材料四反映的事件有何重大意义?(2分)
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六大的报告中重点阐述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在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中国人民为“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进行了不断的探索。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结果怎样?(5分)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人的路”发展到“走自己的路”。简要说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走俄国人的路”(并举例)和“走自己的路”各指什么?(4分)
(3)从中你对中国“走什么路”的问题有何认识?(1分)
201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3周年。回顾1919年到1949年的那段非凡、充满巨变的波澜壮阔的历史。回答下列问题。
(1)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何地的工人罢工,标志着中国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在中国民主革命进程中的地位如何?
(2)为了战胜强大的敌人,共产党和国民党曾经两度联手,请分别概括指出他们合作战斗取得的主要成就。
(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标志和创建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别是什么?
(4)1947年,哪一支部队的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三大战役中的哪一次战役最先打响?
(5)1949年,哪一次会议讨论新中国的成立的问题?请你拟订一个探究的题目研究上述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治方面 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中国近代思想》
材料二 从l840年到l949年,中国的现代化是屡遭挫折的、扭曲的、失败的、屡次失去发展机遇的。……中国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如何避免或减轻外国帝国主义的侵略或者反抗外敌入侵,是改革国家政治,使国家民主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材料一纲领的名称叫什么?其符合社会发展方向,但为什么不可能实施?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屡遭挫折”,难以获得发展机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辛亥革命为了“使国家民主化”做了哪些努力?
(3)材料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找到了一条怎样的革命道路?其结果如何?
(4)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所反映的近代中国三种政治力量及其主要思想理论。
(5)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得出怎样的认识?
试题篮
()